【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丽哉勐僚》:解读壮族深厚文化
  作者:记者 陈湘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12 | 点击数:12314
 

  民族的根,文化的根

  《丽哉勐僚》的第一集《宁董》拍摄完毕后,摄制组特意到广西南宁请壮族专家看片,听取意见。专家看了样片后很兴奋。广西壮学会会长、民族研究所所长覃乃昌说,曾经有个说法,要看壮族,就到文山去,那里保留的原汁原味的东西比较多。他对《丽哉勐僚》一片以铜鼓分布圈和“那文化”分布圈来论述尤为赞赏,认为这样视野很开阔,片子有深度。广西文物专家郑超雄说,外国人认为壮族是“政治民族”,《丽哉勐僚》表明,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壮族是有自己文化的民族。

  中国铜鼓研究会理事长、从事壮族铜鼓研究20多年的蒋廷瑜看片后说,2000多年以来,铜鼓深入到壮族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丽哉勐僚》揭示了铜鼓的来源、演变过程、使用铜鼓的习俗、与稻作文化紧密相联等方面,并用影像的方式表达出来,非常难得。

  广西民族研究所副所长覃彩銮对展示壮族文化的《丽哉勐僚》表示了赞赏。他说,刚刚得到消息,一个奥地利的人类学家正在研究世界性的铜鼓,准备到广西来。但这个专家已经有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即越南是铜鼓的中心,因为越南有关铜鼓研究的英文文献比较多。而广西的壮族,尽管现在还有一两千面铜鼓在使用,馆藏也是最多的,但在互联网上有关中国铜鼓的英文资料很少。因此,《丽哉勐僚》的做法,特别值得提倡。

  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刘达成说,由于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壮族文化在云南尤其是文山州保留得较为完整。这部系列片对壮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做了大胆求证与探索。以《竜》和《那》为例,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文山壮族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的生态文化。通过对“竜”和“那”文化的探究与诠释,可见壮族崇拜森林、敬爱大自然的传统。正是建立了全民对生态系统潜心呵护的观念和方法,壮族这个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并不断发展。

  郑超雄同时指出,文化一定要比较,才能看出不同。他说,广西壮族和泰国合作搞“壮泰文化比较”,又到云南文山考察,“跳出广西看壮族,跳出中国看壮族”,才能看得清楚。不站在一定高度来看,不跳出去,就不能形成壮学。

  据悉,《丽哉勐僚》除中文版外,还将在近期制作英文版,参加今年7月在云南昆明举办的第16届人类学民族学世界大会影视展评。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10年4月11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尹虎彬]数字时代的史诗与英雄叙事
下一条: ·[李璇]《兔侠传奇》:穿着西装的中国“兔儿爷”
   相关链接
·[霍志刚]神话的当代转化与族群认同·[廖善维]原型与变型:壮族“智者”人物形象“箭垛化”研究
·[任晓波 刘刚]文山壮族服饰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调查研究·[黄文富]传统的延续与变异:多维视角下“壮族三月三”之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陈金文]壮族民间山水传说的生态文化意义·[黄彩文 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
·[陈金文]壮族“诗文斗智”型传说与族群记忆·[覃延佳]仪式传统之赓续与整合:广西上林县壮族师公丧葬法事分析
·[何厚棚]论布洛陀神话的当代价值·[金乾伟 杨树喆]壮族农事歌谣的生态寓意
·[许雁]“非遗”保护语境下边疆民族地区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以壮族“霜降节”为例·[罗彩娟]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作为壮族主源的“骆越”文化表征
·[王宪昭]论《布洛陀》神话母题的叙事结构与表达技巧·[廖方容]壮族师公戏起源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李斯颖]壮族蚂虫另节仪式起源神话的探析·[许晓明]琴瑟歌舞祈年丰:壮族布岱支系“陇峒节”
· 陆晓芹:《“吟诗”与“暖”——广西德靖一带壮族聚会对歌习俗的民族志考察》·[梁昭]汉、壮文化的交融与疏离:“歌圩”命名再思考
·[李斯颖]壮族“麽咟宿”仪式中的史诗演述及其文化辨析·[聂强 孙正国]论壮族师公面具的叙事途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