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贺元秀]论新疆锡伯族诗歌创作特征
  作者:贺元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01 | 点击数:10861
 
 
七、双语诗
 
纵观新疆锡伯族诗歌发展史,还有一种诗歌现象令人瞩目,这就是锡伯族的双语诗(指同一个诗人,既能用母语创作,又能用汉语创作)。清代末期,新疆锡伯族著名诗人锡笔臣是锡伯族双语诗早期的主要代表。他的汉文造诣颇深,被当时执政的伊犁将军赏识,曾长期担任伊犁将军衙门文案处文案总办。锡笔臣生前用汉文撰写过许多诗歌,但保存下来的只有叙事长诗《离乡曲》。《离乡曲》用120行诗句,生动展现了新疆锡伯族的西迁史和戍边屯垦史,这是一部清代新疆锡伯族历史长诗。
新疆锡伯族现代著名作家、诗人郭基南老先生也是双语诗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文学创作上,他用汉文和锡伯文左右开弓,运用自如。像他的第一部诗集《心之歌》就是用锡伯文创作的,而他的第二部诗集《乌孙山下的歌》则完全用汉文创作,他的第三部诗集《情感的火花》则用汉文和锡伯文创作出版。
在新疆锡伯族当代诗人中,佘吐肯也是双语诗创作的代表,他改编创作的《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的恩情》曾于1982年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学创作二等奖,汉文译作《西迁之歌》于1981年分别荣获自治区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一等奖。
 
八、新潮诗
 
新时期以来,新疆的锡伯族当代诗歌在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在大胆吸取我国汉民族文学和外国文学精华的基础上得到快速发展,不仅中老年诗人青春焕发,力作纷呈,像郭基南、耳际春、佘吐肯等诗人迎来第二次创作旺盛期,而且崛起一批新潮诗人,像安鸿毅、阿苏、西榆、郭晓亮、安德海、苏农、富秀兰、肖昌、佟志红等青年诗人就是突出的代表,他们以新的审美方式,新的表现手法,抒写着新疆锡伯人的过去和现在、欢乐与痛苦、文明与落后、僵滞与变革,抒写新疆锡伯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蕴含着强烈的现代气息和对锡伯族现状、未来、命运的深深思索,从而表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
在新疆锡伯文坛崛起的这批新潮诗人,其诗歌创作有以下四个特征:
1、他们清一色用汉语创作,然而,他们更多地受锡伯文化的模塑,继承了锡伯文学创作的内在流程,只不过以崭新的知识结构、思维视野、艺术手法和立体的现代意识去观照锡伯族社会生活和心理结构,在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挖掘本民族的特色和审美主体个性。
2、他们大胆突破本民族题材,艺术视角投向世界,投向审美主体的灵魂深处。正因为如此,他们写出来的诗不再像父辈们的传统诗歌,像新潮诗人郭晓亮和他的父亲著名诗人郭基南先生共同出版的诗集《情感的火花》中的父子二人的诗,几乎让所有读者都感觉到两种风格、两种色彩和两种艺术世界。有时候、郭晓亮还认为父辈们写诗的时代已经过去:“过去时代的诗人,注定赶不上春天的马车,他们积蓄在天边的歌唱,像睡眠,沉湎于昨天。”(《过去时代的诗人》)
3、艺术上追求写意。新疆锡伯族新潮诗在艺术表现上不同于过去现实主义诗歌,仅仅局限于西迁、戍边、屯垦的直接描写,而是打破传统的因果线性的直接抒情方式,越来越注重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描写转向抽象表达,由明确转向模糊的暗示,这是诗歌艺术审美角度的转换。在锡伯族新潮诗人中,安鸿毅是一个具有诗歌天赋的杰出代表。他于1962年出生于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是一个浑身流淌着锡伯鲜血但又走出锡伯文化圈的诗人。他从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先后在《伊犁河》、《中国西部文学》、《诗潮》、《星星》等文学刊物上发表很多诗作,部分作品被选入《1986年诗选》、《飞翔的爱》等诗选集中。他的生平简介和代表诗作《卡提布拉克的秋天》,被选入由九叶诗派著名诗人唐祈主编的《中国新诗名篇辞典》中;他写的组诗《现实世界》曾引起争议,在《星星》诗刊上发表过不少讨论文章。
4、炽热的真情蕴含在冷峻朦胧的意象中。新疆锡伯族新潮诗人是一批热血青年,他们的激情就像伊犁河水永远奔腾不息,他们的真情就像翻腾的大海。但是,当他们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入自己诗歌的时候,他们表现得那么冷峻、朦胧,像郭晓亮的诗句:“一夜霜雪,我头枕着北方”,“此刻的蝙蝠,飞满世界”,“一阵风吹,草儿就要安眠”,“生长白杨的草坡站在我身旁”。还有诗人西榆的“老榆”、“青杨”、“红叶”、“杏花”、“苹果”、“绿叶”、“夏日”、“伊犁河浮冰”等意象,在冷峻朦胧的表层下隐藏着诗人内心的“烈火”!
在240年的漫长岁月中,新疆的锡伯族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歌、西迁诗、卡伦诗、萨满诗、念说诗、牛录诗、双语诗和新潮诗。我相信:在今后的岁月中,新疆的锡伯族诗人们还会创造出更加璀璨夺目的诗歌。
 
参考文献:
[1]贺灵、佟克力《锡伯族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克力、博雅、奇车山《锡伯族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永志紧、贺灵《锡伯族研究文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锡伯族简史编写组《锡伯族简史》,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新疆作家作品论》,1985年版。
[6]郑恩波:《新时期文艺主潮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7]亚楠:《西部回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
[8]郭基南、郭晓亮:《情感的火花》,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本文原载《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1期,第154~157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赵心宪]土家族民歌资源的生态保护问题
下一条: ·[田青]“满盖”的意象与鄂伦春民间故事的文化氛围
   相关链接
·[刘晓峰]时空一体化:中国古代时空观的核心特征·[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张结伟]试论《猗觉寮杂记》中的民间习俗·[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
·[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关伟铭 关志和]「同源异脉」系统性保护民俗活动的完整文化特征
·[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
·[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杨丽波 刘永发]从民俗语言的运用看赵树理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
·[徐晨蕾 李晓东]历史、集散与发展:东丰台木版年画艺术特征研究·[黄晔 杨邱铭]襄阳市樊城区民歌小调研究
·[胡燕 胡茜茜 杨雨彤]文化聚落:长江干流人类非遗探析·[关伟铭]同源异脉:澳门鱼行醉龙节的民俗特征
·[段枚伶 左红卫 王雨心]新疆哈密市剪纸艺术的传承发展调查研究·[韦亮亮]广西上林县韦厥传说研究
·[苏娟]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越弦音乐文化艺术特征探赜·[凌崎]郧西县“打带诗”仪式调查研究
·[李毓 林立英]文化濒危与教育:水书文化传承的实践特征与机制·[范宗朔]试析菲律宾苏洛德人史诗《西尼拉乌德》中的英雄人物特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