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调查:中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
  作者:陈星星   摄影/图:宋嵩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26 | 点击数:7696
 

【扩展阅读】

时评:谁夺走了我们的科学素养

蔡辉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2月25日 10:05 来源:北京晨报

 

  科学是祛魅,是回到经验有效的立场上去看问题,它不认同神圣、崇高、伟大,可当我们处处有禁忌、有敏感时,科学精神又怎能不被遮蔽?总有云山雾罩,就总有愚昧、无知和反智。

  据日前公布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中国公民比例仅为3.27%,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准。

  科学素养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07年底,中国大专以上学历人口的比例是6.2%。这意味着,至少近半数高等教育毕业生的科学素养不合格。

  乍一看,有点不可思议:我们的教育不是向来以注重基础、严格筛选而著称的吗?我们学生负担不是已大到多次“减负”后,依然沉重吗?怎么连基本科学素养都过不了关呢?  

  原因不外乎三点:

  首先,我们教育不以提高基本科学素养为旨归,至少在实践上不够重视。素养很重要,可能变成分数吗?如果无法转化成升学率、优秀率,老师的奖金怎么算?学校的报表怎么填?校长们的牛可怎么吹?所以,我们只培养考试型人才。

  第二,我们社会也不鼓励基本科学素养,专业课再好,没“社会经验”,则找工作难,混出头更难。什么是社会经验?就是要学会说正确的废话,善于揣摩长官意志,在适当的时候放弃尊严,以向上的名义不择手段……总之,都是课堂上不讲、教科书里不写的,完全靠你的揣摩功夫,揣摩透了,你才是“聪明人”,才能晋升为“人才”,有了这样的快速通道,谁还肯下功夫去苦读呢?谁还在乎什么科学素养呢?

  第三,我们缺乏一个弘扬科学素养的氛围,相信科学,是因为人们看到科学的有效性,但现实是,拥有所谓的科学素养,似乎并没有什么大用处,解决不了现实问题,那么,课堂上老师再弘扬科学,也没希望,因为课堂教育敌不过社会教育,学生在校门内还讲理性,一入江湖,立刻就成了老油条。

  不能说我们不重视科学,毕竟我们的科学家又能当官又能成名,甚至抄别人论文、拿两个克莱登头衔便出来蒙事的,也颇有人在。但现实是,科学素养不是喊两句口号就能提上去,它与社会的深层结构息息相关。

  科学是祛魅,是回到经验有效的立场上去看问题,它不认同神圣、崇高、伟大,可当我们处处有禁忌、有敏感时,科学精神又怎能不被遮蔽?总有云山雾罩,就总有愚昧、无知和反智,如此看来,要想提高全民的基本科学素质,还是要回到老话题上去,即:不是仅仅将科学当成工具,而是要真正复归科学精神。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人民日报 2011年02月23日 05:4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2010,文化遗产保护的那些事儿
下一条: ·BBC制作杭州宣传片投放欧美 西湖不再是唯一
   相关链接
·[张巧坭]西山永定河传世文献调查报告·[徐永安 杜高琴]十堰市东岳古台民间祭祀盛衰记(调查报告)
·[吴玟瑾]汉画像石中周公民俗形象的移入·[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高洁]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表演艺术类遗产调查报告·[徐永安]玄帝(真武)信仰:三个香会调查报告
·[林晓平 彭昕]赣南四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工坊调查报告·[杨镕]国家级非遗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田野调查报告及反思
·[宁祥文]2018年宁炳迪、宁炳集开锁仪式调查报告·[林秋炀]慎终追远:潮汕地区丧葬习俗个案研究
·[许琳琳]河北省保定市易县马头村“网红庙宇”的田野调查报告·[李艳]宜昌彩陶传承实态调查报告
·[王建民]节日调查与报告撰写·[张建芳]贵州仡佬族传统村落沈家坝调查报告
·[徐月]纳雍县穿青人庆坛仪式调查报告·[王蔓蔓]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重阳祭水大典田野调查报告
·[李琪]芝英镇打锡手工艺现状调查报告·[纪军]上蔡重阳节调查报告
·[顾纯纯]金华府城隍庙香客群体调查报告·[刘永红 郝苏民]洮岷花儿歌手文化生态调查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