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白晋湘]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
  作者:白晋湘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21 | 点击数:17120
 
从文化发展的规律深入洞察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转型发展,能清晰地认识到,它面临的是与农耕文化生存背景迥异的文化认同危机。这种危机来源于自近代以来外来文化尤其是现代体育文化对本土文化具有的一种“解构”的冲击。这种“解构”有两种结果一是自身文化的失传,或强行剖断而解体乃至消失;二是这种“解构”并非是简单的被否定,而是会改变原有的存在形式,寻求适应生存的新形式[7]。我国诸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起源于劳作、娱乐、宗教与军事等,负载着对民族生活价值观的解释,都反映出该民族在具体历史发展中对自己生存意义的阐释,对生存状态的追求。在这种文化观念里,也必然涉及自然与人、灵魂与肉体、物质与精神之间关系的思考。一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与物质环境发生变化,就会涉及对先前观念模式的重新构建。而且在当前全球化的整体背景下,多元文化并存的状态会越来越多地在越来越小的时空中展开。现代化、城市化所带来的不仅是自然与物质环境,还包括与其如影随形的精神文化、各种价值观念的渗透。民族传统体育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要考虑对外部环境的适应,也要考虑如何在适应中发展自己。其中发展自己的前提是如何更好地保存自己,如何维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当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种独立性,是指开放中的独立,而非自我封闭中的独立。于是,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与外部文化的并存性就成了必须同时考虑的重要因素[8]。
全球化、现代性、文化认同与适应是一个密切相关的问题逻辑链。无论是“文明冲突论”还是“历史终结论”,都是基于这种认同危机而提出[9]。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一位专家在《“文化自觉”与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重构》一文中提到文化范畴的“生物入侵”,认为与自然界一个物种入侵一个新空间、侵占本地其他生物生存空间相似,“文化入侵”也会造成当地文化生态的失衡局面,可能使当地文化失去生存资源和空间,进而失去自身完整性。这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中的棘手问题。
当一个民族与他族接触时,民族文化自然产生一种自觉的排他性,而异己文化通过政治或经济等其他力量可以消解民族文化自觉性,实现对民族文化在心理层面上的渗透,达到促使民族文化对异己文化形成新的文化认同,最终完成由文化认同到新一轮的文化自觉的历程。从理论上讲,文化模式的变化是双向的,也即接触的两个群体的文化模式都要发生变化。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文化适应是一种文化要求,即要求个体去适应新的文化模式。因此,在外在接触的过程中更多的变化往往发生在弱势群体也即自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边。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属东方文化系统,它守内、崇实、尚礼,强调自娱、修性、养身,所以它便在总体上缺乏西方体育运动所具有的那种强烈地显示和竞赛的意识。而现代体育运动形式是随着西学东渐进入中国,它基本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故又特别强调在冲撞中、在竞争中显现人的功力和技能。必然导致因尺度的设置偏重于可关照的外形和难度,而掩盖或取代人们对其内在情趣、精神的体验和理解。
以奥林匹克文化为代表的现代竞技体育文化是体育全球化的产物,也是推动体育进一步全球化的动力,它逐步扩展到全世界的过程,代表西方体育文化主流。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与西方主流文化息息相关,体现的是西方文化所具有的竞争精神,勇于冒险的性格,崇尚精英至上、骑士精神[10]。奥林匹克是当今体育思想、组织制度、内容形式之集大成者,欧美中心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其强势的背后致使其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存空间的弱化。如我国的武术走着向外扩张的“东学西渐”之路,追求全球化、奥林匹克化。被动的适应日益强劲的西方体育文化,使武术做出了削足适履的改革[11],以致出现“竞技武术成为中国武术的代名词”,“竞技武术是武术的悲哀”等呼声。结果造成传统武术的传人在逐渐地减少,拳种数量不断的萎缩,传统武术的人群也在减少。包括跆拳道、柔道等无不如此,使其他非西方民族体育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大大削弱,乃至失去其自身的文化特质。
尽管国际奥委会曾指出“奥林匹克运动所推崇的绝不是一种标准的现代化和文化的单一化,更非欧洲化或西化,未来的奥林匹克运动必须是多文化的跨文化”[12],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它反映的更多的是西方的价值观与逻辑。因此奥林匹克文化是当今依赖于科技的、物理属性的强势体育文化,它突出的是在国际体育中倡导西方单一的竞技体育文化模式,容易排斥其他的体育文化类型。奥林匹克运动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同时,极大地忽视了各国民族体育的发展,忽视了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奥林匹克文化强势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拒绝其他文化的广泛参与,也强烈冲击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4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的阶段与态度模式
 
个体的文化适应是异质文化对个体的一种文化要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对文化适应进行了系统研究之后,提出了文化适应的五阶段模式假说[13]。根据该模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适应大致也可以大致区分为5个阶段。1)接触阶段:初步接触了解外来现代文化与体育健身娱乐文化,并对这种异文化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异文化的许多方面对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的;2)不统一阶段:个体开始觉察到异文化与母体文化的差异,并且易于体验到来自异文化的压力,感到混乱与困惑;3)否定阶段:个体开始否定文化差异,对异文化开始产生疑问和否定性行为;4)自律阶段:个体开始承认文化差异,他们原先怀有的心理防御态度在这一阶段也开始解除,个体已经能比较自然地应付新异的环境;5)独立阶段:个体对文化差异的认识进一步确立,能够采取实现自我价值的行为。当然在现实当中,中间的某些环节可能会弱化或者直接跨越,如在湖北恩施土家族的考察中发现,当地民族群众接收现代健身操等现代体育文化较快,并且与土家摆手舞等传统项目较好地共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段辉涛]对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的思考
下一条: ·[邹华芬]民族身份与性别表述
   相关链接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
·[孙正国 夏楠]大禹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秦天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创新传承策略探析
·[路童越]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新疆各民族共同饮食理念研究·[李娟]山西北朝多民族服饰文化融合实践
·[李翠含]生生不息 代代相传: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逻辑研究·[雷伟平 宋军朋]三官信仰在马来西亚的谱系与文化认同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宣炳善]浙江舞龙类非遗项目的社区空间与文化认同
·[刘先福]作为认同表达的民俗艺术·[郭永平 贾璐璐]全球在地化与地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杜韵红]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
·[尹锋超]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咸阳市民间文学的保护与传承·[王世友 雷军蓉]消费者对民俗体育赛事空间的感知与认同
·[廖善维]原型与变型:壮族“智者”人物形象“箭垛化”研究·[李翠含 吕韶钧]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蕴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