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晓根]拉祜族传统居室文化特点及其演变
  作者:晓根 李根 张晓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02 | 点击数:10237
 
拉祜人传统居室文化的宗教特点,还表现在某些宗教禁忌方面。拉祜人视居室为神圣的地方,不容许不吉利的现象玷污它。如部分拉祜族地区,若家中男成员死亡,或有人非正常死亡,则认为住的地方不吉利,是有恶鬼作祟而致,故而生者不能在此地住下去,否则会发生更大的不幸。于是死者家人便焚烧其屋,另择新居。耿马、双江一带的拉祜族,单家独户居住,死人后丧葬无人料理的,就在死者房内挖一个深坑,将死者埋入后放火焚烧其居,他人不再择其为住地。一些拉祜族村寨,凡拉祜年大年初一不准外人进寨子,也不能到外寨去。寨内妇女不得串门子,否则就会给寨子带来灾难。拉祜人还忌猪、羊、牛进家,认为这不吉利,称之为“噜打”,即邪恶之意。对闯入家中的猪、羊、牛,人们会将其栓住,带上香烛把它送到野外。拉祜人在送“房子鬼”那天(日子不定,多在家人患病或属虎日),不准外人到家中投宿;全寨送火神那天,也不准外人进寨或住宿(多在干旱和发生火灾时),认为外人进寨住宿,会给寨子带来邪恶和灾难。拉祜人忌客人坐门槛,不能在门槛上砍东西。客人不能进入主人内房;也不能横卧或脚尖对神龛;外来男女不得同在一个房内睡觉。凡此种种,反映了拉祜人传统居室文化中浓郁的宗教色彩。
 
四、拉祜族传统居室文化的历史演变
 
同一切文化现象一样,拉祜族传统居室文化也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到繁的发展演变过程。居室的功能也是从生存需要到生活需要的转变过程。也就是说,拉祜人的居室从早期为防御寒冷和野兽侵袭的生存保护,逐步发展为不仅为生存的基本物质需要,而且也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高级文化需要。因而美学因素、宗教因素等融入居室文化之中,使居室生活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
早期的拉祜人处于游猎迁徙、“无常处”的状态之中,因而其时处于穴居状态。正如拉祜人古老传说讲到的那样,他们的祖先生活在“北基南基”(拉祜人早期发祥地)时候,先民们白天撵山(即打猎),晚上下扣子。他们不建寨子,不盖房子。今天住这座山,明天住那座山,天天围着山头转。古代史志中也有相似的记载。《云南通志》卷二十四:“大倮黑(即拉祜族),云州有之……,不葺庐舍,崖居野处……。”康熙《云州志》二册中也有大倮黑不“葺庐舍,居野处与野人同”的记载。这样水平的生产生活方式使穴居成为必然选择。因为这种生产力水平,既不具备筑寨建房的能力,也不具备相应的客观条件。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受外族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随着游猎生产向游耕生产的转变,拉祜人的居室开始从穴居向室居转变。这是拉祜人居室文化一次质的飞跃。
拉祜族的早期住房十分简陋,处于“以叶构棚”的状态。如雍正《景东府志》抄本四册中载:“小古宗(即拉祜族)男如倮猡女短以带缠腰下著麻布密褶裙织麻布以叶构棚无定居……。”康熙《楚雄府志》卷一说:“倮黑,居深箐,择丛篁蔽日处结茅而居,遇死者,不殓不葬,停尸而去,另择居焉。”这种“以叶构棚,无定居”的简陋居室结构,在红河州金平县、西双版纳等地的苦聪人中,一直保留到1958年迁出深山老林为止。拉祜族逐步定居后,居室结构有较大改善,但总体来讲,还是比较原始简陋。如其传统落地式茅屋,结构简易,建造粗放,不砌石脚,不砌墙,只在地上栽几棵木桩叉,叉上放梁,梁上放橡子,上铺茅草,四周用竹笆或板子围栅而成,不用一颗钉子。这显然具有原始搭木为巢的特点。
桩上竹楼建筑是拉祜族居室的历史性进步。这是吸收傣族等民族先进居室结构方式的结果。这种居室不仅在结构上大大优于落地式茅屋,而且在功能上也较为齐全规范。如前所说的拉祜族母系大家庭的长房。这种木桩竹楼可高达六、七公尺,面积300多平方米。 木桩竹楼按其功能,楼下用来关养牲畜,堆放柴火杂物,楼上供人居住;由“阿扎”(房屋内寝部分)、“插马底洛”(舂碓处)、“古塔”(晒台)三部分组成。火塘为饮食、会客及休息娱乐的地方。有的大房子旁边还建有专门的粮食仓库。拉祜族人建造住房,不仅考虑其实用功能,而且越来越讲究其舒适、美观的作用,故建筑的式样,内部的装饰越来越精美,以致形成拉祜族人独特的建筑风格。
新中国的成立,拉祜人同其他各族人民群众一样,成为国家的主人。其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居室文化也发生了质的飞跃。许多拉祜人不仅告别了“以叶为棚”的原始状况,而且其传统木竹结构的房屋,也逐步被砖瓦甚至现代钢混结构建筑所取代,从而揭开了拉祜人居室文化史新的一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民族社会的不断繁荣,拉祜人的居室条件将更上一层楼。
总之,一个民族居室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状况将折射出该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程度。这一点,我们从拉祜族传统居室文化特点及其历史演变中可以清楚看到。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只要从一个地区、一个村庄、一个农户的居室状态中,就可以得出该地区、村庄和农户的经济状态和生活状况如何的结论。因此,我们可以说,拉祜人什么时候完全实现了其居室的现代化,那么也就表明其社会也达到了现代化。人们相信,凭借拉祜人的智慧,吃苦耐劳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有各族人民的帮助,拉祜人的居室文化将更加丰富多彩,拉祜族社会将更加繁荣。
 
作者简介:晓根,云南省委党校,云南昆明650111;云南民族学院,云南昆明650031,李根(1950— ),男,河北威县人,云南省委党校教授,主要从事民族学教学与研究,张晓松(1952— ),女,云南保山人,云南民族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行政管理、民族学教学与研究。
(本文原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03期,第45~48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杨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文化形态
下一条: ·[刘丽川]论客家民间多神信仰及其文化源头
   相关链接
·[杨雪]拉祜族芦笙舞的文化特性及其现代传承保护·[黄静华]拉祜族史诗的生长和延展:书写文本的意义阐释
·[王丽清]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传承场域探究·[袁曼琳]保护非遗,需再造其当下生存自环境
·[黄静华]作为民俗生活实践的拉祜族“厄莎”叙事·[黄璜]拉祜族“古根”演述者的个案研究田野报告
·[艾菊红]文化再生产与身份认同: 以澜沧拉祜族的旅游业发展为例·[黄静华]史诗文类视角中的拉祜族“古根”叙事传统
·[原源]异乡田野考察记·[高健]少数民族神话的当代变迁:以拉祜族“牡帕密帕”和佤族“司岗里”为例
·[王正华]拉祜族服饰文化概述·[张世富]80年代以来云南西双版纳四个民族心理调查研究
·[李根]拉祜族传统宗教文化特点·[苏翠薇]拉祜族的伦理道德和审美意识初探
·震撼:拉祜族原生态歌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