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马世雯]傈僳族的传统思想及其当代社会观念的演变
  作者:马世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0-26 | 点击数:13353
 
新中国建立以后,社会主义制度下男女平等的观念改变了妇女的地位,妇女翻身做了主人,她们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尤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傈僳族地区,各地傈僳族妇女抓住机遇,创业开拓,涌现出不少杰出人才。
云南泸水县今称杆乡马普拉底傈僳族寨子位于高黎贡山山区,由于历史及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较落后,加上过去传统观念及习俗的影响,集体夜宿的“公房制”不仅与现代文明不相适应,而且还成为早婚早恋的温床,影响青年人的身心健康,1986年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根据傈僳人能歌善舞的特点,由该村妇女组长出面将村中12岁以上的青少年组织起来,吸引他(她)们参加,开展跳琵琶舞、口弦舞、唱山歌、民谣等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他(她)们讲述公房制的危害,分清民族优良传统及陈规陋习的界线。同时积极宣传《婚姻法》,使寨中青年人改变了结婚不办登记手续及早婚早恋、盲目生育的情况。(注:杨宏:《带头破旧的波莱妞》,载《中国青年报》1986年5月22日。)
分布在武定县大山深处的傈僳族村寨,生存条件艰苦,属于贫困山区。改革开放以后,商品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当地已有傈僳族妇女离开家乡,先到昆明、楚雄等地学习烹饪技术,返乡后,在村中开办餐饮业,由于服务周到,生意兴隆,成为当地妇女勤劳致富的典型,由此带动一大批妇女从事多种经营,改变了当地贫困的旧貌,并树立起扶贫济困的一代新风。(注:李绍德:《傈僳山寨的金凤凰》,载《楚雄报》1999年4月20日。)
近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傈僳族地区已出现有傈僳族妇女兴办的私营企业。如20世纪90年代泸水县大兴地乡有当地傈僳族妇女开办的服装加工店,自己设计制作的服装款式新颖,制作质量精细,价格合理。在商品经济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仍然深得用户喜爱,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并由此带动了当地一大批妇女从事此项行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注:丰林祥:《傈僳女能人的风采》,载《云南民族报》1998年2月7日。)另外,福贡县原来的民族服装厂多年来一直经营不善,效益低下,濒临破产。1989年由一位傈僳族妇女担任该厂服装设计师兼厂长后,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彻底扭转了亏损局面,其设计和生产的服饰等系列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打入东南亚和日本等地市场。(注:普建益:《峡谷风流——记福贡县傈僳族女服装设计师恰路海》,载《云南日报》第3版,1993年11月16日。)
近些年,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福贡县傈僳族妇女逐渐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一些学会缝纫的妇女在县城街头摆摊揽活,以增加收入。在六库城郊的排路坝,全村农户分工联营开展卖猪、屠宰、销售一条龙服务。他们以热情、周到服务占领了市场。不少傈僳族妇女手拿计算器在摆摊卖肉。20世纪90年代以来,位于泸水县最西北端的中国西南边陲重镇片马口岸,搞边贸的各种大小摊点、商号内,不少傈僳族女商人在经营百货、农副土特产品、日用百货、木材、珠宝等,以她们辛勤的劳动推动着边境贸易的发展……。
建国以来,全省各地的不少傈僳族妇女在省、地、州、县、乡各级部门担任国家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在各级各类学校里,不少傈僳族妇女、儿童在接受教育,在卫生、教育、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里,她们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风貌,为家乡的经济建设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20世纪70年代在怒江州一些集市,傈僳人将装满山货的背箩排成行堆放在街子上,但见不到卖主。如果有人去翻看山货,才会有人出来售货。原来他们害羞,躲在远处等待顾客。进入80年代以后,一些初涉市场的傈僳人仍对这个新的环境显得手足无措。在街天,有的人背着要卖的货在市场上转来转去,知道内情的人拍他们的肩膀,他们就会放下背箩让客人挑选。他们不会夸奖自己的产品好,也不会讨价还价,只是无声地让顾客挑选。现在这种情况有了较大的变化。
傈僳人好客的礼仪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原先他们在开饭馆时沿袭古风,尽量添菜盛饭给客人吃,不管吃了几碗,仍按一碗收钱。见到了熟人更是不好意思收钱,生意全做亏了。初涉市场时,他们付出了学费、代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傈僳人投身于改革开放的商海大潮中,经过一番磨炼、学习,现在他们大多数人已善于精打细算、理财经营了。(注:刘远达:《初涉市场的傈僳人》, 载《云南日报》第3版,1993年12月21日。)
1992年,片马口岸被列为省级开放边贸口岸。片马电站等十几项配套设施相继动工,在有关部门组织下,一大批傈僳族农民打破了不愿出远门打工的乡土意识,在改革大潮冲击下,背上行装来到片马口岸做临时工。他们在此学会了泥、木、石工等手艺。每年还挣到一笔高于在家乡搞农业的收入。近些年,在外打工的怒江傈僳族已达3000~4000余人。(注:王嘉相:《破除乡土意识开创新生活,千余傈僳族农民赴片马打工》,载《云南日报》1993年2月9日。)他们的外出给家乡带回了新的信息,也改变了守乡土、守火塘的旧观念,走上脱贫之路。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沙马拉毅]中国彝族及东南亚各国倮倮族之比较研究
下一条: ·[喇秉德]论回回民族特征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
·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徐媛]传统技艺类“非遗”中的身体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