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赵世瑜]一个历史学家和一个文学家的选择
——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中的周作人与顾颉刚
  作者:赵世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3-10-26 | 点击数:14380
 

  很显然,在以后的时间里,虽然周作人后来还在《歌谣周刊》上发过一些关于歌谣的文章,特别是那篇很有震动力的“猥亵的歌谣”,此外又在《语丝》发表了 “女裤心理之研究”、“狗抓地毯”、“抱犊谷通信”等文章,组织了关于传统闹房习俗的讨论,利用他丰富的民俗学知识,抨击假道学和伪君子,但他毕竟没有把主要精力投放在民间文化的领域里。而顾颉刚虽日益注意他的古史研究,但与周作人相比较,他在民俗学研究方面要用力更勤。

  无论周作人还是顾颉刚,都不是北大歌谣征集活动的最早发动者。最早的发动者是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和沈兼士。当然这几位都是周作人的好友和思想上的同志。过了几个月后,周作人始参与其事,到1920年歌谣研究会成立的时候,他已成为主持者之一。尽管他在这一段时间里发表了一些旧作,也写了一些新东西,但很快就不再是这项活动的积极参加者和组织者。在1922年以后北大的歌谣研究和民俗研究正日益活跃的时期,他反而从一开始的倡导者地位退到了一旁。实际上,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把他对中国民间文化的研究当做自己的本业,后者只是他反对伪道学、提倡感情真挚的个性文艺的一种手段,更何况这一段时间正是他的思想、特别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发生变化的时期,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还要谈到。

  顾颉刚应该算是周作人的学生辈,因为他参与其中的新潮社中的骨干,大都听过周作人的文学史课。他参与歌谣征集活动就要更晚些。美籍学者洪长泰先生在他的著作中说,“说起顾颉刚收集民歌,颇为偶然”,证据是顾颉刚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提到他在苏州养病期间,因常接触《北大日刊》上的歌谣”,“心想,我虽因病不能读书,难道竟不能做些搜集歌谣的轻简工作吗?”(“我和歌谣,《民间文学》1962年第6期)但说这是完全的偶然,却也未必。 我们前面曾引述过他的一段很长的话,证明他的思想的转变。1916年,他在准备参加北大文科的考试之时,读了一些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并“总想以心理学和社会学为基础而解决人生问题”,这也为他重视民间文化提供了一定的基础。1917年秋,他与北大中的同乡同学一起,组织了“信足会”,“取信足所至及任信足力二意”,既有锻炼自己的意义,又有观风览古的意义。他们游览了东岳庙、大钟寺、睿亲王墓、玉泉山等处,这时的外出也许还没有明确的学术目的,但却是他后来频繁出游的第一次。

  1918年5月,顾颉刚就在《北大日刊》上读到了征集上来的歌谣。后来他在《吴歌甲集·自序》中提到:“歌谣是一向为文人学士所不屑道的东西,忽然在学问界中辟出这一个新天地来,大家都有些诧异。那时我在大学读书,每在在校中《日刊》上读到一二首,颇觉耳目一新。”可见他在回苏侍妻疾及养病之前就已接触北大歌谣运动,只是还没有亲身参加进去。1919年1月13日, 顾颉刚在他的日记中说:“读《诗·大序》及《关睢》一篇。郑康成实在是汉代第一个老学究,……好好的一首乐而不淫的情诗,却被他附会成了后妃进贤的妇德诗。”因此他提出要“揭穿他们的黑幕,教后来的人不要与他同化”(《顾颉刚年谱》第41—48页)。这说明他已经注意到了《诗经》的古代民歌内容。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些基础,他后来对歌谣的兴趣是难以想象的。

  1919年2月,这是顾颉刚正式开始搜集歌谣的时间。 虽然一开始他是因为严重失眠而不能读书写字,所以“试把这种怡情适性的东西来伴我的寂寞”,似乎并非把它作为严肃的研究工作来做,但由于上面说到那些基础,所以到了9月, “搜集的结果使我知道歌谣也和小说戏剧中的故事一样,会得随时随地变化”,为明白歌谣的意义,他就“自然地把范围扩张得很大:方言、谚语、谜语、唱本、风俗、宗教各种材料都着手搜集起来”。最后他总结说:

  我对于民众的东西,除了戏剧之外,向来没有注意过,总以为是极简单的;到了这时,竟愈弄愈觉得里面有复杂的情状,非经过长期的研究不易知道得清楚了,这种的搜集和研究,差不多全是开创的事业,无论哪条路都是新路,使我在寂寞独征之中更激起拓地万里的雄心(《〈古史辨〉第一册自序》)。

  这可以被视为顾颉刚正式开始研究民间文化的一个标志。就是在这年9月,他又回到北大复学。10月,他再次与友人在京郊漫游, 第一次到了妙峰山(《顾颉刚年谱》第53页)。

  1922年,北大的《歌谣周刊》创立,这标志着歌谣运动发展到新的高度。但周作人的思想却在混乱中彷徨。对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的了解,无疑将有助于搞清在民间文化研究领域里,他与顾颉刚到底有什么重要的区别。这年1月, 周作人在《晨报副镌》上开辟了一个专栏,叫作“自己的园地”。在这个专栏的同名发刊词中,他正式主张要用“独立的艺术美与无形的功利”、靠自己的“心的倾向”,去种“自己的园地”。而不要用某种“大名义”,强迫人“牺牲了个性去侍奉白痴的社会”。接着,又在一场关于基督教的论战后,他表示要“保持理性的清明”,不要“裹到群众运动的涡卷里去”(《谈虎集·关于儿童的书》)。但是,这时的周作人还无法彻底脱离五四精神,他不断发表文章反对“复古与排外”的倾向,大力扶植新文学。在《歌谣周刊》的发刊词中,周作人曾引用意大利的卫太尔的话说:“根据在这些歌谣之上,根据在人民的真感情之上,一种新的‘民族的诗’也许能产生出来。”他接着说,“这种工作不仅是在表彰现在隐藏着的光辉,还在引起未来的民族的诗的发展”。这依然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髓。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钟敬文]民俗学对文艺学发展的作用*
下一条: ·[成伯清]“冻结的传统”
   相关链接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研究的民族融合意识与传播研究范式
·[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
·[王杰文]超越“文字中心主义”:重估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论·[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
·[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程梦稷]从“新国风”到“歌谣学”
·“学科史读与写”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
·[王均霞]以女性为载体: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中的礼制抗争与人性追求·[岳永逸]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
·[刘春艳]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史考释·[刘建波]呈现民间文学百花争妍的图景——回望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
·[廖元新 万建中]学术史视角下歌谣与生活的关系 ·[刘大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七十年
·[张青仁]民族民粹主义与民俗学的浮沉·[施尧]20世纪以来日本民谣采集的学术史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