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张勃]“亡佚”之后的发现
——《北京岁华记》手抄本及其岁时民俗文献价值研究[1]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13 | 点击数:22115
 

  首先,《北京岁华记》记述的是作者亲历的岁时民俗生活。陆启浤虽是浙江平湖人,他本人也将居住于北京称作“客燕”,但他在北京长期生活达二十年之久。二十年中,他交友甚广,游历颇丰,北京早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初刻于崇祯八年(1635)的《帝京景物略》征引了陆启浤的六首诗,即《德胜桥水次》、《泡子河》《高梁桥》、《宿香山寺》、《易水有怀》、《卓吾先生墓下》,从中可见陆氏熟悉北京的事物,并有着深深的眷恋。《北京岁华记》记录的就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浮光掠影,而是他曾经置身于其中、自然而然地经历过感受过的实在生活,也便具有真切可感、细致入微的特征。比如他写“六月十二日,御厩洗马于积水湖,导以红仗,五色云锦,中有数头,锦帕覆之。最后独角青牛至,诸马莫敢先之。”虽廖廖数语,却十分真切,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又如写灯节宴席,“相尚以黄瓜豆夹为供。一瓜之值三金。豆一金。点茶用椿芽蒲笋,发之冰下。”不仅知道宴席以黄瓜、豆荚为供,还能知道瓜、豆的价格;不仅知道点茶用椿芽蒲笋,还能知道椿芽蒲笋都发之冰下,如此细致入微处,不是个中人难以了解。

  其次,《北京岁华记》根据时序进程编撰而成。它从一年之始“元旦”写起,次及“灯节”、“正月杂事”、“清明”、“二月杂事”、“三月杂事”、“四月杂事”,又及“端午”、“五六月间杂事”、“七夕”、“七夕杂事”,再及“中秋”、“八月杂事”、“ 重阳”、“九月杂事”、“十月朔”、“十月十一月间杂事”、“冬至”,最后以“腊月杂事”结束,形成了以某月节日和某月杂事为一个单元的叙事结构,依照时序井然地记录了明朝北京一带年度周期内的岁时民俗生活。

  再次,作者基本秉持了实录原则。陆启浤《北京岁华记》用较为简洁平实的语言如实记录了自己记忆中的明末帝都岁时生活的基本面貌。明代中后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以及时人生活观念的更新、生活情趣的增加,帝都北京的岁时节日生活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岁时游赏活动的格外兴盛和大量游览胜地的形成。当时的岁时游赏活动已经远远超出了元旦、元宵、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的节日框架,庙会进香以及另外一些日子也成为大众外出聚集游赏的时间。《北京岁华记》通过在岁时节日的框架下记述众多的游览胜地和时人的游览行为,如实记录了这一变化。以上半年为例,在陆启浤的笔下,正月,灯节里百货骈集,游者日夜不息;十九日“车马游白云观”,冰泮时,“金鱼池上,酒肆排列”;二月,进香涿州碧霞元君庙,清明节,“携酒集高梁桥”,连上陵官祭毕后也要游览西山;三月,上巳日上土谷祠,二十八日游东岳大帝庙;四月;一日到八日西山进香,诸花盛发时,“白石庄三里河高梁桥外,皆贵戚花场,好事者邀宾客游之”,城内的冉都尉寓园、铁狮子巷李皇亲园、郭博平瀚园等亦是胜地;五、六月,端午节,“挈酒游高梁,或天坛,薄暮争门入”,五六月间,游积水湖及附近各处园林寺观等。《北京岁华记》的这些记述与《帝京景物略》等文献中的相关记述颇有一致处。这可以视为陆启浤秉持实录原则的证明。

  另外,《北京岁华记》对北京节日民俗生活的记录表现出鲜明的时空特征和个人色彩。

  《北京岁华记》是对明末北京这一特定时空岁时节日民俗生活的展示,反映了明末都城北京的风貌和品格。在这本书里,我们随处可以见到只有北京才可能拥有的节日活动和节日场景,比如元旦“朝贺毕,百官皆吉服三日。内三衙门六科尚宝司中书,即于署中各行礼。”即便许多记载的活动亦为其他地方所共享,它们也体现了北京的特色。如端午节是全国流行的节日,文中写“至日,挈酒游高梁,或天坛,薄暮争门入”;“天坛中,颇有决射者,或曰射柳遗意”;“用角黍、杏相遗”等,就反映了北京的独特风貌。

  《北京岁时记》是陆启浤的作品,他的人生阅历、政治倾向、当下心境、写作水平等等均影响到他的写作意图、体例和风格,从而使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体现在写作意图上,就是他不仅借《北京岁华记》进行个人情感上的怀旧,像《梦梁录》、《东京梦华录》、《岁华忆语》等作品那样抒发“矧时异事殊,城池苑囿之富,风俗人物之盛,焉保其常如畴昔哉!缅怀往事,殆犹梦也”[20]的感慨,而且有借以激励有志之士光复明朝的政治意涵。

  体现在内容、风格上,就是用整体上简约但又详略有当的文笔着重描述京城岁时节日生活的繁华景象。《北京岁华记》篇幅不长,总共不到3000字。用如此少的文字描述一年的岁时节日生活,又要让人产生向往倾慕之心并不是容易的事,但作者却能够凭借较高的技艺处理得恰到好处。除了作者语言简洁,往往寥寥数字就能准确表达出十足的意蕴,故而省却了许多笔墨外,其主要方法就是对岁时节日活动内容做不同的剪裁,详写宴会、游戏、竞技等最能体现一岁繁华的事物。相比于其他,他在描写清明节高梁桥杂技、东岳大帝庙会、五六月间游积水湖、八月斗蟋蟀、斗鸡等内容时,就不惮用笔墨。比如他写上巳,只用了7个字,“上巳日如土谷祠”,写蟋蟀,则除了写蟋蟀豢养的普遍性,还专门写及蟋蟀的盆屋,盆屋的装饰乃至争斗的形式和胜利后的情状,内容充实而细致。

  在体例方面,《北京岁华记》以“节日名称”和“某月杂事”为目来编排内容,形成了一个在体例上颇具特色的文本。具体而言,它将“元旦”、“灯节”、 “清明”、“端午”、 “七夕”、“中秋”、“重阳”、“十月朔”、“冬至”单独列出,其下记录该节的主要习俗活动,而将其他有特定日期或无特定日期的岁时习俗活动统统按月度列入“某月杂事”之中。这种编撰方式将若干节日与“某月杂事”并举,使人仅靠目录就能判断哪些节日在作者眼里更具有重要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张勃]论民俗学视野下历史民俗文献研究的意义
下一条: ·[孙虎堂]略谈日本汉文笑话集
   相关链接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项目成果介绍·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
·[龙晓添]时间民俗的变奏:“二月八”农具节的迁移·[王玉冰]裴丽珠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
·[王霄冰]民俗资料学的建立与意义 ·[杨苗苗]岁时节日习俗的维系功能
·[王玉冰]何乐益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谢灵睿]元杂剧中的岁时节日民俗
·[王霄冰]海外藏珍稀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研究的构想与思路·[刘启振 王思明]西瓜与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融合及其动因
·[郑艳]京津竹枝词的发展历史及其文本性质研究·[郭彦鑫]汉族岁时节日逐除习俗研究
·萧放 张勃:《城市·文本·生活——北京岁时文献与岁时节日研究》·《文化遗产》刊发“日本藏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专题
·[萧放]岁时节日·“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会成功举办
·[王加华]二十四节气:光阴的习俗与故事(1)·[李文宁]《事物纪原》岁时风俗部叙述模式及其成因初探
·[田兆元]端午龙舟的前世今生·[何新]端午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