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魏良弢]维吾尔族起源、形成和发展问题再思考
  作者:魏良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04 | 点击数:25361
 
至于形成维吾尔族的其他部落的起源,学者们则很少给予注意,未做深入探讨。一般说,它们原为铁勒诸部,在语言上(突厥语族)和地域上(漠北草原)均与袁纥(韦纥)部落接近,所以发展成为“回纥”部落联盟,进而形成“回鹘”民族。而铁勒作为部落或部落联盟,其起源又可上溯到丁零,以至赤狄。(注:参见高文德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大辞典》“铁勒”词条,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983页。)
 
 
840年维吾尔族西迁后, 各支不仅保持着同一的民族自称——“回鹘”,而且仍然是一个统一的汗国(至少在形式上是如此),奉庞特勤为共主;其后在政治上各支逐渐分离,形成喀喇汗王朝、高昌回鹘王国和河西回鹘政权,但在心理上仍保持着民族的认同。
西迁的维吾尔族人民先后进入农业地区,开始由游牧生活方式向定居生活方式过渡,并接受新的宗教,同时也加快了当地居民的突厥——维吾尔化,即当地操雅利安语的居民融合到维吾尔族中。喀喇汗王朝萨图克·博格拉汗皈依伊斯兰教,并在全国推行;木萨·阿尔斯兰汗于960年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加速了维吾尔族人民的伊斯兰化。王延德出使高昌,982年见到当地“佛寺五十余区”,“居民春月多群聚遨乐于其间”。(注:《宋史》卷490《高昌传》。)《高昌偰氏家传》说:“其国俗重佛氏。”(注:欧阳玄:《圭斋文集》卷11。)从吐鲁番、库车的千佛洞壁画和题记以及出土文书中也都可看出维吾尔族人对佛教的信奉和虔诚。这样,在维吾尔族的历史发展中便形成了两个文化政治区——以喀什噶尔为中心的伊斯兰文化政治区和以吐鲁番为中心的佛教文化政治区。
喀喇汗王朝时期(840—1212),是维吾尔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维吾尔族自身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具有了独特的文化。由于大批突厥语族的游牧民转入定居,加快了中亚土著民族突厥化的进程;同时由于喀喇汗王朝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突厥语部族也在宗教上伊斯兰化。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这种民族相互涵化和融合的过程中,科学文化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一种新的文化——伊斯兰突厥文化形成。这种新文化的核心是作为王朝统治民族的、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维吾尔族的文化。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维吾尔族作家和著作,如马合木·喀什噶里和他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突厥语词典》,哈斯·哈吉甫·玉素甫和他的长诗《福乐智慧》。它们为今天绚丽多彩和广博深厚的维吾尔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叶尔羌汗国(1514—1680)是继喀喇汗王朝之后在维吾尔族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的时期。从西辽帝国衰亡、蒙古铁骑进入这一地区,战争连年,杀掠不止,社会动荡,人口剧减,经济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叶尔羌汗国的建立,是察合台汗国,特别是其统治集团内部继续保持草原游牧生活方式还是转向农业定居生活方式两种思想倾向、两种政治势力长期斗争而后者最终取得胜利的结果。这时出现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经济开始恢复,并缓慢地向前发展。文化也随之复苏、发展。在这一时期,汗国的统治民族蒙古人完成了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过程,最后基本上都融入维吾尔族中。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在维吾尔族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两个文化政治区,即西部的伊斯兰文化政治区和东部的佛教文化政治区,统一起来,完成了全民族的伊斯兰化过程。在这种文化政治的统一过程中,维吾尔族不断地融合其他民族的成员,增添新血液,发展、壮大,成为一个近代民族。所谓“近代民族”,就是与其他民族有着明显的差异——特点,而且这些特点保持到了今天,从而表明,这些特点是稳定的。诸如,不仅有着共同的语言,而且它有别于突厥语族其他民族的语言;不仅有着共同的文化,而且它有既别于伊斯兰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也别于突厥语族其他民族的文化。它的文化是由喀喇汗王朝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进一步发展而成,即伊斯兰——维吾尔文化,基于这种文化而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民族认同。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之所以不得人心,到处碰壁,就在于当这些主义出笼之时,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们的共同体已发展成为近代民族,而这些主义的炮制者和推行者却忽视甚至否认这种历史事实,注定是要失败的。
 
 
总之,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其自身的进程有起源、形成、发展和衰亡各个不同的阶段。我们的研究必须反映这一客观规律,构成相应的模式。因此,在研究一个民族的起源时,首先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具体的史实论定该民族的形成时期,其前为起源阶段,其后为发展阶段,不能把一个民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混而为一,“源”、“流”不辨。
维吾尔族形成于漠北回鹘汗国时期,是由漠北草原上操突厥语的众多部落发展形成的,不仅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而且有着共同的心理素质,其主要标志为民族的认同,Uyghur成为共同的民族自称。维吾尔族的族源可上溯至南北朝时期的高车、两汉时期的丁零,以至春秋时期的赤狄。
840年维吾尔西迁后,各支仍以Uyghur为民族自称,开始向定居生活方式过渡,加快了当地土著居民突厥化的过程,即融入维吾尔族的过程。同时,维吾尔族各支也接受了不同的宗教,随着各支在政治上的分离,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文化政治区:西部的伊斯兰文化政治区和东部的佛教文化政治区。
喀喇汗王朝时期,在社会经济巨大发展的同时,维吾尔族自身也获得了巨大发展,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具有了独特的文化——以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维吾尔族文化为核心的伊斯兰—突厥文化。
叶尔羌汗国是继喀喇汗王朝之后在维吾尔族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汗国的统治民族蒙古人完成了突厥化和伊斯兰化,基本上都融入维吾尔族中,而且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东西两个文化政治区也统一起来,完成了全民族的伊斯兰化过程,维吾尔族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更加稳定的近代民族。
 
作者简介:魏良弢,1933年生,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地址:南京市,邮编210093。(本文原载《民族研究》1999年04期,第83~88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青]上古汉族讲唱艺术不发达原因新探
下一条: ·[高占福]中国20世纪伊斯兰教研究综述
   相关链接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张多]以“大遗产观”推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格局:来自红河哈尼梯田的再在地化实践与中国经验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
·[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吴晓东]阴阳对立观念与门神的起源演变·[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
·[穆昭阳]文字史料中的民族记忆与多民族文学观形成·[邵晨宁]古代“麻风女型故事”的形成及其意义
·[黄永林 邓清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学科定位·[刘守峰]柳田国男晚年的海上心路
·[叶涛]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与流布·[周翔]山与海的想象:盘瓠神话中有关族源解释的两种表述
·[袁学骏]河北耿村起源性神话研究·[吕慧敏]试论东北人的构成对二人转形成的影响
·[吴晓东]“苗族杨姓不吃心”故事的演变与习俗的起源 ·[向柏松]龙的多维层面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尹晓龙]西汉太一神祭祀与元宵节起源·[朱恒夫]社火與賽戲的形成、發展及藝術形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