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贵州戏剧如何走向大市场?
——多彩贵州小品大赛复赛在即,记者采访省内专家
  作者:杨品 刘明旻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2 | 点击数:9905
 

  贵州部分民族戏曲知识简介


  黔剧

  黔剧,地方剧种,曾名文琴戏,流行于贵阳、毕节、遵义、安顺、黔西南等地区。黔剧,是由流传在贵州的曲艺扬琴(又名“文琴”、“贵州弹词”)于1953年发展而成的。

  黔剧是由说唱艺术贵州扬琴搬上舞台扮演而创立的新兴地方剧种,诞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60年代被正式命名。它的唱腔,主要是继承发展了文琴民间说唱艺术的传统。它的表演是在吸收、借鉴昆剧等戏曲表演的基础上,又学习当地各民族的民间表演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演员一般比较年轻。

  花灯戏

  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

  贵州花灯戏主要流行于独山、遵义、毕节、安顺、铜仁等地,各地有不同的称谓。黔北、黔西一带叫“灯夹戏”,独山一带叫“台灯”,思南、印江等地叫“高台戏”或“花灯戏”。

  贵州花灯戏作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候选者,近年已推出《月照枫林渡》、《征人行》等新剧目。整合各路花灯特色,形成具有“贵州符号”的花灯艺术已成为贵州花灯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布依戏

  布依戏在布依语中称“谷艺”,它是在汉、壮、苗族戏曲的影响下,用布依语演唱布依族乐曲,在八音坐弹、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主要分布于贵州南部及西南部布依族聚居的册亨、安龙、兴义等县。布依戏表演时有固定程序,一般由祭祀、请祖师开箱、降三星、打加官、正戏、扫台、封箱等部分组成,其中正戏是主体。正戏的剧目包括本民族剧目和移植剧目两类。本民族剧目以讲述布依族传说故事为主,有《三月三》、《六月六》、《罗细杏》等,唱、白均用布依语,民族特色十分浓郁。

  布依戏主要由村寨的民间业余戏班传承。戏班一般30多人,以自然村寨为基础,戏师为班头,各班每年春节必须为本寨或没有戏班的村寨演出。布依戏具有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戏曲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对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5月20日,布依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戏

  侗戏最早形成于贵州黎平、榕江、从江一带,后流传到广西三江和湖南通道等侗族聚居地区。清嘉庆至道光年间,黎平县腊洞村侗族歌师吴文彩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根据汉族说唱本《二度梅》编制出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之后,侗戏不断吸取桂剧、彩调、祁阳戏、贵州花灯戏等其他戏曲剧种的营养,逐渐提高和完善,最终演变成表演有说有唱、曲调丰富的剧种。

  侗戏是侗族文学、音乐、舞蹈的综合艺术,是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戏曲剧种。侗戏动作朴实,形式简单,剧曲独具一格。侗戏的唱词十分讲究音韵,其尾韵统一,腰韵严谨,主要曲调有平板、哀调。

  傩戏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

  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四川、贵州的傩戏吸收了花灯的艺术成分。傩戏的演出剧目有《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还有一些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剧本唱多白少,善于通过大段叙事性唱词交代事件,展开矛盾,塑造形象。演唱用本地方言,唱腔除第一类剧目用端公调外,其他均唱本地群众熟悉的戏曲腔调。(作者: 实习生 杨品;本报记者 刘明旻)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2010-08-09 10:39

上一条: ·一部文化价值非凡的苗族古代经典
下一条: ·非洲红衣马赛人的成年礼
   相关链接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平锋 谭文]民间戏剧的仪式化内蕴及其悖论
· “稻鱼鸭” 生态系统:农耕文明的传统智慧·[张建芳]贵州仡佬族传统村落沈家坝调查报告
·[王蔓蔓]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重阳祭水大典田野调查报告·[杨兰 刘洋]优化与策略:贵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贵州梵净山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徐斌]贵州省大方县基督教传播调查记
·[汤芸]多族交互共生的仪式景观分析·[徐永安 杜高琴]论贵州蒙正苗族的“活人坟-竹王崇拜”及其传说
·[王雪嫣]贵州省青岩古镇节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智库名家·贵州学术年会暨中国酒文化高峰论坛在贵州举行
·国际专家聚集贵州 交流探讨传统伦理下的非遗传承与利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巡礼”贵州区域报道启动
·“中国南方史诗与口头传统”学术研讨会在贵州举行·中美民族博物馆合作研讨会圆满落幕
·160年前侗族“款首章”现身贵州黎平·[余未人]“绽开在贵州高原的小花”——记刘锡诚先生
·首届中日民俗学高层论坛在贵州民族大学召开·[钟敬文]关于民间戏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