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李丽丹]俄狄浦斯情结研究及其批判
——兼评俄狄浦斯神话与文学批评的关系
  作者:李丽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3-15 | 点击数:12579
 

  四 俄狄浦斯神话与文学批评

  从以上对俄狄浦斯神话进行研究的不同流派、不同方法中,也可以看出,对俄狄浦斯神话的关注焦点进行了几次不同的转移:弗洛伊德关注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这一情节,尤其是其中的性欲主题;结构主义关注的是俄狄浦斯与斯芬克斯的对立;“英雄模式说”关注的俄狄浦斯本人一生的经历,而其他出现的人物只是陪衬;人类学关注的俄狄浦斯神话不同人物的身份以及这些身份所代表的制度与权力(父系还是母系);马克思主义者关注的是追溯俄狄浦斯神话产生时期的历史语境;民俗学则往往更倾向于精神分析学与人类学的关注焦点,也颇注意历史语境与文化环境。而最常用到俄狄浦斯情结,给予俄狄浦斯情结的精神分析学研究最多支持的大概是文学了。

  正是在对文学的分析中,俄狄浦斯情结走向了一个带着问题意识进行研究的方向,即导出“谁该向乱伦负责”这一问题。总结起来,不外是以下几种观点:“恋母情结”中,儿子对母亲的独占欲望导致的对父亲的仇恨(恋父情结同样如此);或者是“恋父情结”中父亲对女儿的独占欲望。

  如果将父母和子女分为上下两个层次的话,一种观点认为是上层对下层的独占导致其对同辈和下层中另一极的仇恨(如对妻子或女婿的仇恨),另一种观点赞成是下层对上层的独占导致对上层中另一极的仇恨(如对父亲或者母亲的仇恨)。从弗洛伊德的研究,笔者们可以看出,弗洛伊德持有的主要观点是男孩对母亲的情感及性冲动导致对父亲的仇恨,也就是说,如果要弗洛伊德来回答乱伦中谁是主犯时,他的隐性的回答可能是孩子应该对此负责。而精神分析学派的后继者,如兰克、琼斯、艾瑞克森等人对莎士比亚及其戏剧《哈姆雷特》的解读,除了进一步证实了创作者及作品中人物的俄狄浦斯情结之外,兰克发现,戏剧中可列为俄狄浦斯式故事的不只是关于俄狄浦斯的故事,还有哈姆雷特、朱利叶斯·凯撒等人的故事以及中世纪的寓言、基督的传说和现代文学中。同时,一系列超越了“父-子-母”的三角关系的许多父女和兄妹乱伦的故事也是一种俄狄浦斯情结在文学的展现,并且这些文学作品都不只是表达了俄狄浦斯式愿望,故事本身具有的“防御性”特征,如关于俄狄浦斯式主角的严厉惩罚[16]都意味着这种结局更令观众满意,因此,兰克认为,尽管民间故事经常出现源于父亲愿望的父女乱伦,它描述的其实是一种相互的吸引,“当女儿到了适婚年龄,母亲总是死亡了,这不仅是父亲想让女儿取代自己配偶的位置这一愿望的表达,如理克林指出的那样,也符合女儿的嫉妒愿望,她希望取代母亲在父亲身边的那个位置(身分)”[17]《灰姑娘》与《白雪公主》这一类世界著名的民间故事及其类型中,母亲总是没有出卖就已经死亡,反映的就是这种愿望。也就是说,兰克认为,乱伦主题反映的其实是上下层之间的相互吸引,“谁该为乱伦负责”的问题出现了第三种解答。

  俄狄浦斯神话本身就如斯芬克斯之谜一样,是一个认识自笔者的问题。而精神分析学开启了人们的另一个智慧之门,为人们认识自己,认识过去、现在和将来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等学科只不过是拿着一把可能开启一扇新知之门的钥匙逐一进行了试验,在这个试验中,有的进一步丰富了俄狄浦斯神话解读的可能性。本文在写作的过程中,也不断查阅了国内运用俄狄浦斯情结理论进行文学批评的成果,最后发现,虽然运用俄狄浦斯情结理论解读中国文学在近二十年来成果不断,但主要还是运用的精神分析中的“乱伦”冲动的相关理论。就研究对象而言,国内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对古典文学作品如《孔雀东南飞》和现当代作家作品,如、柔石《怪母亲》、张爱玲《金锁记》、巴金《寒夜》、曹禺《雷雨》、许钦文《津威途中的伴侣》等的解读。这些解读分析的乱伦及其意向主要包括母子之爱(由上至下)、父女乱伦(主要是受压迫女性伦为男权牺牲的性乱伦等)、婆媳矛盾(源于母亲对儿子的强烈占有欲及畸形爱恋)等。总体而言,这种分析,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性格、文化特色,如家庭观念、伦理本位、父权与夫权至上的男权主义等打下的深刻烙印,少与西方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更少文化上的对比与交流。当然也不乏有不少著述,主要就俄狄浦斯情结与俄狄浦斯式故事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以对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麦克白》、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等作品所反映的俄狄浦斯式情结或者反驳其中存在俄狄浦斯情结为主。这些研究多只是单纯地就文学作品来解读,间或使用社会-历史的方法,联系一定的历史语境进行解读,但总的说来,不够深入,更谈不上多学科借鉴地进行研究。而事实上,考虑整个文化环境、历史语境,民俗生态来对俄狄浦斯型故事及相关文学作品、文化现象等进行研究虽然困难,且不可能进行历史或文化的复原,但终归是向真相靠近一步的科学态度与做法。

 

  The Study and Criticism of Oedipus Complex

  Li Lidan

  (The literary and Arts Institution of China Central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Family Complex” which was produced by Freud in his theory but has not been noticed popularly like the term “Oedipus Complex”, and the criticism of it by anthropologists Marlinowski, Roheim and Cardiner.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talks about some other methods of the Oedipus study, such as anthropologists study it as a story in a special context and as a model of hero. This themes assesses the West-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of Oedipus complex briefly, addresses it emphasized on depth psychology study but neglected the methods of anthropology, structuralism, Marxism and Folklore, which restricted the viewpoint of criticism.

  Keywords: Oedipus Complex;Family Complex;Freud;Literary Criticism


  注 释:

  作者简介:李丽丹(1979-)女,汉族,湖北松滋人,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学专业博士生,主要从事民俗学研究。

  [1]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 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3] Johnson, Allen and Douglass Price-Williams, 1996 Oedipus ubiquitous: The Family complex in world folk literatur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p1-32.

  [4] Johnson, Allen and Douglass Price-Williams, 1996 Oedipus ubiquitous: The Family complex in world folk literatur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p1-32.

  [5] Alfred Louis Kroeber ,T.T. Waterman. 1920, Source book in Anthropolog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52-53.

  [6] Malinowski. Sex and Repression in Savage Society, 1927,London: K. Paul, Trench, Trubner&Co., Ltd.

  [7] Erich Fromm. Man for himself : an inquiry into the psychology of ethics,1947.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

  [8] Géza Róheim . Psychoanalysis and Anthropology, 1950,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pp. 3-4,262.

  [9] Kardiner. Abram and Ralph Linton, The Individual and his Society, 1939,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pp.445.

  [10] Parsons, Talcott. Social Structure and Personality, 1964, New York: Free Press of Glencoe.

  [11] 阿兰·邓迪斯.世界民俗学[M].上海文艺出版,1990.第154—156页。

  [12] 同上,第162—178页。

  [13]转引自 Johnson, Allen and Douglass Price-Williams, 1996, Oedipus ubiquitous: The Family complex in world folk literatur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p1-36.

  [14] Charles W. Joyner, A Model for the Analysis of Folklore Performance in Historical Context.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Vol.88, No. 349(Jul.-Sep., 1975), 254-265.

  [15] 同注释14。

  [16] Otto Rank, The Incest Theme in Literature and Legend: Fundamentals of a Psychology of Literary Creation, trans. Gregory C. Richter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 100-101.

  [17] 可参看Alan Dundes, Interpreting Folklor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 pp 51.

 (本文刊于《长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陈连山]走出西方神话的阴影
下一条: ·[伏俊琏]敦煌文学:雅俗文化交织中的仪式呈现
   相关链接
·[李丽丹]俄狄浦斯情结研究及其批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