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邱硕]神话资源的共享与争夺
——先秦秦汉天门神话研究
  作者:邱硕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15 | 点击数:13231
 

  (三)民间的天门神话:长寿成仙与灵魂永恒

  1.天门成仙

  升天成仙观念很快由帝王扩散到平民阶层,到东汉末年为早期道教所继承,成为道教信仰的核心内容。道教的天门神话就是在成仙、不死的观念影响下,继承天帝信仰与游仙传统的结果。早期道教有汉中和巴蜀的五斗米道、山东地区的太平道,两派所奉《太平经》记载的天门神话可视作民间的天门神话。

  《太平经》的“天”是云霄上的神仙境界,那里有至高神天帝和大小天神。《太平经》认为人死后魂魄要进入恐怖的地下阴间,只有成仙得道之人才允许进入天堂。天堂大门就是天门。《太平经》卷九十四至九十五说:“神人语真人言,古始学道之时,神游守柔以自全,积德不止道致仙,乘云驾龙行天门,随天转易若循环” [3](p403)。神人说他开始学道时,靠神游守柔而保全自己,坚持积德不懈而得道成仙,成仙后在天门中乘云驾龙自由通行,顺着天势运转就像随圆环而动。《太平经》卷一百十二又说:“人有命树生天土各过,其春生三月命树桑,夏生三月命树枣李,秋生三月命梓梗,冬生三月命槐,此俗人所属也。皆有主树之吏,命且欲尽,其树半生;命尽枯落,主吏伐树。其人安从得活,欲长不死,易改心志,传其树近天门,名曰长生。”[3](p578)每个人都有代表其生命的树种在天上,由天神看管。生命将尽时,生命树就枯萎,生命消失后,天神就砍掉这棵树。如果要想不死,就必须“易改心志”信奉道教,这样就可以将生命树移植到天门附近作长生树了。这两则材料说明早期道教用天门神话来引导民众成仙、求寿。“天门”是对天帝帝宫天门的继承,神游天门的方式、乘云驾龙的手段又是对道家神游,《离骚》、《远游》游仙传统的继承。

  道教并不满足于修炼养生,更有干预政治的目的。早期道家著作《玄都律文•章表律》曰:“于是攀天柱,据天门,新出正一盟威之道,……立二十四治。”[4](三册p462)东汉顺帝时,张陵在蜀地据天门创立了“正一盟威之道”,设立二十四个教区“治”来管辖信众、反抗朝廷。此“天门”即首治“阳平治”的天彭门,天彭门是两座相隔百步的山丘。古蜀文化自古有魂归天彭门的文化传统,扬雄《蜀王本纪》“谓汶山为天彭阙,号曰天彭门,云亡者悉过其中,鬼神精灵数见”。张陵占据了此险要之地,并且利用了这里浓厚的天门观念来经营道教。

  2.灵魂永恒

  求仙企图避免肉体上的死亡,但死亡最终不可避免地要来到,人们不得不转而选择死后灵魂的永恒存在。汉代之前,人死后灵魂将归何处大约有三种看法:回归于原来的躯体、到地下“黄泉”、升天。《礼记•郊特牲》中说:“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魂归于天的情况,大概只适用于统治者阶层。殷商时,商王通过仪式占卜使先公先王到达天界“宾帝”,然后上帝对于时王降祸福,可见死去商王的灵魂可升天。周朝逝去的先王灵魂也在上帝身边,如《诗经•文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而对于一般人而言,天庭是不开放的,天门阻挡了凡人灵魂的上天路。《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对凡人来说,天上并不是一个好地方,九重天门都有虎豹把守,专门吃想上天的凡人。《招魂》的天门是神界与人界的明确划分,对人显示出强硬的拒绝姿态。

  西汉时期,人们把仙境拓展了到天上,灵魂上天和成仙观念复合起来,形成“死后灵魂成仙”的新观念。仙境天堂居住着最高神西王母和仙兽仙物,凡人的灵魂成为神仙,在其中享受永恒的快乐生活。人世与仙境之间也有“天门”相隔,作为进入仙境天堂的必经之地,天门被丧葬画像着重刻画。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天门图像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三号汉墓T形帛画。研究者多认为帛画上部天国与中部人间相连处的门阙为“天门”,几成定论。河南洛阳西汉打鬼图壁画墓后室前壁“乘龙升天图”上的门也被认为是天门。

  据笔者考察,迄今为止发现的带有天门“榜题”的汉代文物共九件。其中,重庆巫山地区的“天门”榜题东汉墓葬鎏金铜牌饰就有五件。丛德新、罗志宏的《重庆巫山县东汉鎏金铜牌饰的发现与研究》把铜牌饰分为A、B、C、D、E五类。A、B类铜牌饰上有双阙、守门人、瑞兽、仙草、云气纹等,其中A2、A3、A6、A7、B1五块铜牌饰的双阙上都有“天门”榜题。B1是巫山县土城坡南东井坎出土的一块铜牌饰,全面地表现了仙境天堂的内容。它的上部中央端坐着西王母,周围有瑞兽、灵芝及云气纹。下部有门阍和双阙,双阙榜题“天门”,两侧有羽人、瑞兽等。[5]甘肃成县石碑坝出土东汉棺饰铜牌与四川铜牌饰形制也非常相似。

  巫山县东汉鎏金铜牌饰B1 甘肃省成县石碑坝出土棺饰铜牌

  目前收集到的有“天门”榜题的汉代画像砖石三例。四川省简阳县鬼头山东汉岩墓三号石棺,右侧正中双阙间纵向隶书“天门”二字,双阙中间有一人,榜题“大司”。画面上还有太仓、仙鹤、白虎、日月神、先人博、先人骑、青龙、鱼、朱雀、玄武、伏羲女娲、鸠等物。[6]四川宜宾市长宁县七个洞4号崖墓门外右侧崖壁上有一榜题“赵是(氏)天门”的画像。[7](p103)河南新郑也有一幅榜题为“天门”的汉代画像砖。[8](p19)

  天门中的神、兽、物构成了天上的仙境:缭绕的云气中,“天门”双阙屹立,阍人把守,西王母正襟危坐,伏羲女娲交尾,众仙人六博、骑兽、抚琴,仙兽徜徉,仙草繁茂,粮仓廪廪。天门是仙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双阙形式为多,还有单阙、楼阁的表现形式。天门图像在墓葬中所处位置不同:在棺上,天门图像位于前档或一侧,与其他图案构成完整的天堂仙境;在崖墓中,天门图像位于崖墓门外侧壁,能既象征天门,又同时象征墓道入口,而墓中甬道和石棺前档仍有阙画像,则可能表示第二重、第三重天门。天门榜题图像在中原河南、西北甘肃、西南四川都曾出现过,说明天门观念在当时流传较广。天门图像尤以四川为多,说明有一定的地域葬俗特色。将死后灵魂归处与天门观念结合起来是古蜀独特的葬俗。古蜀人将死者灵魂经“天彭门”送返祖先发源地、蜀王墓前立石、汉墓前立阙等一系列文化现象蕴含的灵魂观,是四川天门观念的源头。[9]

  有了天门榜题画像的整体分析,我们可以通过双阙图所处位置、有多少物象是天门图像要素、整个画像组合逻辑是否体现仙境等来判断图像是否为“天门”。如四川汉代画像石棺上的双阙图像很多,多位于前档。这些石棺的画面配置有相当强的规律性,象征一个缩小的宇宙世界。墓主死后的生活通过墓主从天门进入仙境而得到保障,这些双阙应是“天门”。在四川出土的“摇钱树”上也可以发现与西王母相配的双阙图像,如茂汶西王母天门组合摇钱树枝、东汉四川绵阳河边摇钱树座、东汉四川广汉杜家嘴21号墓摇钱树座。这些双阙就是仙境的天门,灵魂可由此缘树登天。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9-12-1 10:0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周郢]唐仲冕《岱览》与泰山石刻学
下一条: ·[刘辉]汉画中历史故事的组合、版本与变化
   相关链接
·[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刘蓓]基于历史维度、信仰维度、旅游维度的神话主义研究·[黎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实之辨
·[郭双]神话主义视域下《山海经》的互文性实践·[关旭耀]从故事到动漫影视
·[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
·[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
·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祝鹏程]朱大可神话研究的症候式批评
·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祝鹏程]作为文化批评的神话研究及其不足·[张多]重估中国神话“零散”之问
·[张成福]遗产旅游中不同主体神话观的碰撞与融合·[于玉蓉]《史记》体例之数的神话学新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