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刘锡诚]尺素史影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26 | 点击数:8454
 

  锡诚同志:

  十九日惠寄大札已收到。

  弟甚少拍摄照片,近年所拍摄的多系与人合影,恐不适用,再有工作证照片,更不合适。今检出过去所摄生活照一帧,光线较暗,不知可用否?倘勉强可用,望即用这一张。现随函奉上。拙稿经你和阎纲同志阅过,倘觉其中有欠妥之处,望不客气,予以斧正。现“丛书”即可发付出版社六七本,您等工作效率极高,令人钦佩。又拙稿有二处,望代改正。一,《关于文艺理论的若干问题》中关于毛主席、少奇同志称呼,仍照原稿未改正的字样恢复过来。二,《文学与真实》的题名请改为《对文学与真实的思考》。诸多费神,感激无量。匆此

  祝好

  王元化 (1982年)八月二十二日 

  弟不日即将来京。请问候《文艺报》各位同志。

 

序言决定安排在《文艺报》发表,校样很快就出来并遵嘱寄给了他。下面的一札,就是他审阅校样后的回信。

  锡诚同志:

  校样已改定。奉上,收到后请赐一简短回音,以免悬念。拙照不日寄上。匆此

  祝好

  王元化 (1982年9月)十四日

  由陈望衡担任责编的《王元化文学评论选》,自1982年7月底交稿,半年的时间,便于1983年3月出版了。收到样书后,我的心总算放了下来。文集的篇幅不大,总共才13万字,薄薄的一册,分量却并不轻。这本书,和差不多同时出版的《文学沉思录》一起,是王元化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学历程和思想信念的记录。元化自己也还算满意。我保留下来他于1983年5月23日写给我的一封信:

  锡诚同志:

  久未见面,近来忙不?念念。

  选集已出,谅已见到。弟另有一集《文学沉思录》,为六年来结集,将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不日即可问世,出书后当寄奉给兄及《文艺报》诸同志叱正。

  兹有一事奉恳,即华师大张德林同志(副教授),《文艺理论研究》责任编辑,是解放初我在复旦教书时的学生,他写了不少文艺论文,有一定成就。不知可将他论文编入中青年当代评论家选集丛书中否?现附上他近年所写论文目录一份,请兄与冯牧、阎纲同志酌裁,尚希赐复为感。

  匆匆不尽。请问候《文艺报》编辑部诸位朋友。

  即颂

  撰安

  王元化 手上 五月二十三日夜

  张著倘蒙采用,请与他直接联系:上海华东师大中文系。

 

  经我们的手,《中国当代文学评论丛书》第一辑推出了九位老一辈评论家。无庸讳言,这九位评论家的选定,体现了我们的取舍标准和眼光;别的人来选,会有另外的取舍标准和眼光。第二辑是中年评论家。计有:李希凡、王春元、张炯、顾骧、潘旭澜、陈辽、王愚、陈丹晨、缪俊杰、谢冕、李元洛等11人。作为主编,阎纲和我,都不加入这套丛书。老阎的《小说论集》(1982)和我的《小说创作漫评》(1981),作为单行本,由同一出版社另行出版。王元化提议的张德林,固然是当时崭露头角的优秀中年评论家之一,但考虑到这套丛书还要继续编下去,故而第二辑暂未列入。

  《中国当代文学评论丛书》,于1982年5月启动,1983年3月第一种出版,1986年4月出版最后一种,前后经历了4年时间,一共出版了20种。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文学评论丛书及其历史作用,在建国50年前后出版的文学史上,已为几位文学史家所关注和首肯。所惜者,在出版了两辑之后,由于人事的变动和情况的变化,未能再继续下去。被誉为“老黄牛”的黄起衰,责编张永如、唐维安、萧汉初诸公,功不可没。大约10年后,由前辈评论家荒煤和冯牧联名主编了一套《文学评论家丛书》16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选入了好几位青年评论家。那已是后话了。

  由阎纲执笔撰写的《中国当代文学评论丛书》的序言里说的一段话:“一个时期或一个时代的文学,不但由那个时期或那个时代的作家为标帜,而且以那个时期或那个时代的评论家为表帜。出现一个伟大的文学评论家和出现一个伟大的作家,对于文学史来说,意义同等重要。”这是我们的文学理念和文学宣言。现在,在纪念《文艺报》创刊60年的今天,冯牧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了,我也还这么坚信。只是,似乎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坛,并没有出现这样的局面,或还没有形成这样的格局。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文艺报》副刊 2009年09月26日00:4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锡诚]老照片里的专家们
下一条: ·[马昌仪]钟敬文早期对民间文艺学的求索
   相关链接
·[罗庆春]穿越母语:论彝族口头传统对当代彝族文学的深层影响·[亚洲文化论坛第40讲]吕正惠:从当代台湾文学的历史想象谈“历史感与文学研究”
·史长义:民间文艺传统与当代文学创作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