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木朵]桑克访谈:发现风俗与灵魂的痕迹
  作者:木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3-27 | 点击数:8530
 

  ⑦木朵:当你被拍照时,当时你是否感觉到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自己一下子出现在相机前,好像有两个自我相继出现,后来这一个则是相机行事、善于妥协的自我?当你被介绍给初次见面的一些诗人时,是否觉得有一丝不适,似乎刚才被人讲述的一些情况与真切的形象相距甚远?这样,我便好问到:在事后,比如隔了好几年,重看曾经致力去完善的一首诗,你总能明显感到在某些地方那位诗作者与你(现今的你或记忆中的那个你)判若两人吗?有时,你会不会问自己:我到底是谁?

  桑克:我是不喜欢被拍照的,原因也比较简单,被一架机器反复端详不是什么舒坦的滋味。但不管怎样,我还是拍了一些照片。对我来说,不过是人生的记录而已。拍照的时候其实没想那么多,如果这时存在两个自我,那么更多的也只是一个表面自我吧。拍照可能不如揽镜观察细致一些。博尔赫斯就是那么做的,并由此予其较多的玄秘色彩。但是拍照具有取样功能,我也清楚。从表面,从表情,从服饰,或能发现一个时代的风俗和一个人灵魂的某种外在痕迹。和人初次见面,对我来说没有什么不适的,因为我的职业是记者,三教九流全都接触的。我自己曾以各种形象被转述或误读。这些我并不在意,有的我自己还当作笑话讲给一些友人听。有的转述相当离谱,但这也是正常的,因为他并不了解我。在人群之中,我自己算是最了解我的。当然也有一些不了解的,而这正是我写作的一个来源。

  多年之后去看一首旧作,有时的确仿佛不是自己写的,而是另有其人。但仔细琢磨之后发现还是自己写的。这种情况其实不难解释,这是变化造成的,不光是时间与环境的变化,也包括自身的变化,更主要的是阅读情境的具体变化。换一个时间读,可能就没这样的感受了。在这个时候,我并不怀疑自己的由来。我理解不同年代的自己,正如我理解不同年代的别人。我到底是谁,这个问题的确是经常问的,但不限于阅读旧作的时候。我一向认为,这个问题不宜孤立地追问,否则容易导向一种浅薄的虚无倾向。多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其实是相当有益的,它不仅使你谦卑,更重要的是,它还让你的生活和写作至少有了一个基本的哲学依据。

  ⑧木朵:福楼拜所谓的“风格的折磨”也好,哈罗德·布鲁姆所言的“影响的焦虑”也罢,更多的是指“被折磨”、“被影响”,如果从“折磨他人”、“影响他人”的立场看,是否也存在一种一旦写作就与生俱来的对声名的焦虑:仿佛这个人总想给后人留下防腐的遗产?如果哈罗德·布鲁姆“对经典性的预言需要作家死后两代人左右才能被证实”这一观点能得到证实,对于一位健在的写作者来说,应如何自我缓解那种预言造成的干扰?关于一位诗人的影响力,例如杜甫或黄庭坚,在生前大致是怎样发挥出来的?

  有一些注疏或文学批评表示:前辈诗人的影响力往往是一个时代风尚做出的选择——要么通过倡导先前的风范,以遏制近期的恶习,要么避开今人的追求,找药方般的另寻山径。也许观察“江西诗派”的兴衰浮沉,就能找到一部关于影响与被影响的小小史册。

  桑克:对声名的焦虑在初生之时只是争取生存的心理反应,转至文学领域则比较复杂,既有生存之后的发展考虑,也有对不朽或永恒的精神诉求。这些我都是理解的,对我而言,永恒的诉求简直就是奢望,我年轻之时曾有这类想法,那不过是对苦难现实的报复,现在已经淡漠,因为我的骨髓深处仍然住着一位不折不扣的悲观主义者。与其他同类略微不同的是,我不过是更加绝望而已。因此我更加关注发展,但它的核心仍然是关乎生存的问题。生存与发展本来是两个阶段,现在竟然交织在一起,这是一种无可逃避的宿命。至于何种遗产可以防腐,我想今人不宜越俎代庖,我只知道当世这种猜测是徒劳的,后人自有判断与抉择。我对遗产的认识也不过是想象而已。它对我的写作有所帮助,但它毕竟只是想象而非事实。历史看起来是必然的,实际上偶然性更多。两代人就可以证实预言?我以为布鲁姆略嫌乐观,经典埋藏千年也非虚幻,重新发现或估计价值早已是文学研究的必有之义,当时显赫并不能保证后世声名,这就是文学的自我筛选能力。经典或预言对我并非压力,面对它们我也从无焦虑之感。我有我的生活,这就决定我有我的写作。所以对未来我从不奢望,我只想写出自己的生活。预言到我这里戛然而止。但我会学习经典,并在平凡作品之中发现经典性,但这些并非我的主要工作,我的主要工作仍是动笔。这里提到的题,我自己认为是不宜考虑过多的,甚至我主张根本不必考虑。对自己的写作负责就已足够,至于声名与未来,根本不在我的掌握之中,何苦浪费时日?

  杜甫生前的影响力是有限的,他的声名或影响是逐渐形成的。对这些学者已有专论,我并无资格谈及。有一点我想着重说明,即使历经千余年杜甫声名累至此境,但他的作品真正影响了多少世道人心呢?沦为花瓶或口实,也非我的杞人忧天。与其讨论杜甫生前,不如阅读他的作品,这不仅是最大的敬意,也是他的影响真正发生之时。影响是通过阅读发生的,所以我将影响的问题替换为阅读的问题。怎么对待阅读?阅读前人作品,倡导某种品质,这是先前复古主义者之常法,不仅江西诗派如此,其他革新派如前后七子莫不如此。他们所谓复古,不过是对当世积习的反抗,这和中国文化传统有关,因为只有如此他们才能获得有利的历史资源。今人不必托名复古,站在今日立场,倡导现代性即已具备充足的能量。如果盲目或简单地追随杜甫,即使出众若黄庭坚者也一样不能有所成就。他学习杜甫,正是为了超越而结构其个人的完整世界。杜甫本人学习对象更多,仅以何逊为例。何逊对某些读者而言完全陌生,但他重要到何种程度?以我不恰当的比附而言,他之于杜甫恰如哈代之于拉金。哈代名垂后世,而何逊呢?他的价值至今仍未得到应有的尊敬,对他的研究仍然不脱前世旧论。再说唐诗,固然丰厚,但以我观之,何如魏晋朝气?而宋诗清诗之被定论更是荒诞不经,其价值仍然有待重估。我并非一味做翻案文章,我不过不相信人云亦云,更相信自己阅读之时的真实感受而已。不疑处有疑,才是做学问。而作为一个从事写作的人,更应该相信具体的阅读,而不必为隔着数层皮毛的声名所惑。所以我想,倡导影响之学不如倡导阅读,阅读才是确

  切的。我一同学历四年之久读罢全部巴尔扎克,我问其书如何?他愤答全是垃圾。虽然这一见解我绝不认同,但对他而言却是通过阅读而得的教训,这自然受到我的尊重。其实,阅读见解并不重要,它不过是影响的某种折射而已。一个人怎么写出真实?我以为只有两种方法,一是提高修养,这里包括你所说的遏制与避开,二是挖掘自己,写作的全部奥秘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国家文学信息网 2007年01月04日

上一条: ·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研究员
下一条: ·[王学泰 王毅]关于“传统”之中制度与文化关系的对话
   相关链接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刁统菊]感受、入户与个体故事:对民俗学田野伦理的思考
·[刁统菊]感受、入户与个体故事·相识满天下 知音世不稀——刘锡诚先生访谈录
·“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文化研究”·[徐新建]人类学方法:采风、观察?还是生命内省?
·访谈丨专访福建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陈秀梅·冯筱才:历史口述访谈的方法与实践
·专访广东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蓝海红·访谈丨整体性保护破解非遗传承难题
·[李向振 赵洪娟]“污名化”与残疾人及残疾人叙事研究——美国民俗学家艾米·舒曼教授访谈录·[刘中一]现代人类学研究中深入访谈的运用与发展
·[覃延佳]做田野如何成为更好的交谈者·[毕雪飞 岩本通弥]日本民俗学者岩本通弥教授访谈录
·[帕拉蕾丝-伯克]杰克·古迪访谈录·理查德·兰德教授访谈:解构的遗产及其未来
·[王晴锋]反思社会研究中作为方法的深度访谈·乌丙安学术生涯访谈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