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出版资讯

首页动态·资讯出版资讯

《中国家谱总目》出版
  作者:记者 姜小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14 | 点击数:11290
 

从垃圾堆里抢救出文化化石
——《中国家谱总目》

孙丽萍 张建松 来源:新华网

  由上海图书馆发起,联合全球25家机构,耗时7年收集、编纂的《中国家谱总目》,将于今年年底进入“收官”阶段。至此,中国人寻根问祖有了确凿而完备的资料库、工具书。 

  从孔子的《孔子世家谱》、荣毅仁的《无锡梁溪荣氏家谱》等名人的家谱,到“赵钱孙李”的平民家谱,都能在这部《中国家谱总目》中一窥究竟。 

  上海图书馆不仅占据了我国家谱馆藏的半壁江山,也是世界上收藏家谱最多的图书馆。但鲜有人知,上海图书馆收藏的许多中国家谱,最初竟是从无人问津的垃圾堆里、从造纸厂的化浆机旁被抢救出来的。  

 

  “摸清中国家谱的家底,起步已很晚”  

  “中国人有着世界上最悠久和最丰富的族谱纪录的传统”,一位美国学者在其著作中曾这样感慨。  

  编修族谱,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上溯到殷商时期,明、清两朝最为兴盛。从清末开始,许多文化名人都呼吁对散落民间的中国家谱进行系统性、学术性的收藏与研究。史学家梁启超就曾憧憬成立一个“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  

  但恰恰是在拥有如此文化富矿的中国大陆地区,家谱的收集、研究却因种种原因,迟迟引而不发。  

  “国际上早有一些人在收集、整理中国家谱,而我们开始‘摸清’中国家谱的家底,起步已经很晚了。”《中国家谱总目》主编、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王鹤鸣研究员说,回顾一个世纪开发中国谱牒资源的情况,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国际学界的家谱研究走在了中国前面。位于美国盐湖城的犹他家谱学会,从1894年起就成立了家谱学会图书馆,累计拍摄中国家谱1.7万多种,还收藏数百种原件,成为世界上收藏中国家谱微缩胶卷最多的单位。  

  王鹤鸣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一件陈年往事:一位前中国驻美国外交官员在参观犹他家谱学会时,得到了两样礼物,一件是山西文水县志,一件就是他的姓氏家谱。中国人自古重视家族血缘,怎能将家谱研究的重任假手他人?种种情形,让中国历史、文献研究者感到,编纂一部《中国家谱总目》迫在眉睫。

  

  上图拥有主持《中国家谱总目》的“底气”  

  据估计,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全国约有2万种家谱被人为地毁掉。搜集家谱,成了中国文化界一项“世纪抢救”工程。  

  上海图书馆老馆长顾廷龙是我国图书馆学与古文献版本学的一代宗师,他深知家谱研究对中华历史留存意义重大,从民间收购家谱迫在眉睫。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他就带领10多名研究人员,分赴江苏、浙江、江西、河南等地,对民间家谱进行“抢救性收购”,从造纸厂的化浆炉前、从收破烂的废旧物资商店中把家谱一点点抢救出来,视当时的“封建余孽”为“馆藏之宝”。  

  已故上海图书馆特藏部主任赵兴茂,在追随顾廷龙进行突击抢救之后,又是几十年如一日,跑遍了上海邻近省市的旧书店、旧物收购站,采购家谱。整理家谱14年,上图馆员胡德生了四次奇怪的肺炎,只咳嗽不发烧,医生诊断发现:疾病竟是吸入旧纸陈灰而引起。  

  上图的家谱收藏,经过了几代学者的努力,薪火相传。在20多年时间里,被他们抢救出的家谱共计5800多种,47000多册。这些从造纸厂的化浆机旁边和民间箱柜里翻出的“破烂”,让上海图书馆拥有了主持《中国家谱总目》全球编纂工作的学术地位和“底气”。  

  从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曾在安徽从事地方志研究的王鹤鸣,担任上海图书馆研究员后,在国际会议上作了关于中国家谱收藏与统计的专题演讲,介绍了中国家谱资源大量流散的情况,以及海外收藏研究领先于国内的状况。他不断呼吁,联合其他家谱收藏机构,编纂一部能够充分反映中国家谱留存、分布现状,且方便读者使用的《中国家谱总目》。  

  2000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上,由上海图书馆申报的《中国家谱总目》获得正式立项。凡中外藏书机构收藏、散见于民间的2000年以前刊印的汉字记载的中国各民族家谱,一概收入《总目》,由此拉开了一场中国历史文化资源的“世纪抢救”工程。

  

  兴修《中国家谱总目》是“文化生态”的复兴  

  1996年,上海图书馆成立了国内唯一的家谱阅览室,以帮助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和学者进行研究。  

  这些家谱,有线装本,也有洋装本,还有手卷。书本式家谱有的分成若干函装在锦盒之中,有的装在楠木或红木盒中,盒上镌刻并用石绿描成谱名;有木板印刷,也有铜版或锌版印刷,谱中有插图,多为人像或宗祠,甚至有墓地照片,有彩绘,有素描;开本也是大小不同,大的长宽达50厘米以上,小的堪称袖珍,可随身携带。 

  随着《中国家谱总目》编纂工程进入收尾阶段,全球现在还保存下来多少中国家谱这个疑问,也将水落石出。《总目》正式出版后还将适时上网,海内外华人届时可以轻松地在网上寻根问祖。《中国家谱总目》所记述的家谱收藏,犹如一枚枚化石,数不胜数,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特质鲜明的“地质层”。  

  复旦大学教授、历史学家葛剑雄认为,《中国家谱总目》的问世,打开了历史学、文献学、社会学以及传统文化研究的一座宝库。不仅如此,家谱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文革”“土改”等时期把家谱、族规都说成封建余孽,几乎毁烧殆尽,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块水土。如今兴修《中国家谱总目》,是“文化生态”的复兴,也是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修复和弥补”。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人民网 2009年07月13日08:45

上一条: ·大型图文《人文西藏》丛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
下一条: ·《北京宣南历史地图集》面世
   相关链接
·[陈立仁 朱炳国 葛金华]祠堂与家谱的伦理永驻和伦理永恒·[邵凤丽]从“有妇无女”到“女可承祧”:家谱中族女书写的历史变迁
·[陈有顺]凉州姓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探讨·[谭钦允]广东家谱的民间信仰史料探述
·[沙伊珂]谈论重修中国锡伯家谱之现象问题·[黄皓]民间家谱的当代沿承对记住“乡愁”的意义初探
·[方云]传统家规家训与现代乡村社会治理·[徐彬 孙黎丽]明清徽州家谱的特点及其价值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总目·河北卷》正式出版·《中原文化研究》:2015年(总第13-18期)总目录
·《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总第7-12期)总目录·《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总第1-6期)总目录
·[巴莫尔哈]《俄糯三子──杰史九子·阿涅八子·木库五子世家谱》序言·[曲木铁西]“民间文献丛刊·彝族家谱”总序
·[苍铭]“民间文献丛刊”前言·历时十年的《中国家谱资料选编》
·聊城:修家祠印家谱 寻根气氛渐浓·[刁统菊 佘康乐]从“敬神”到“祭祖”
·[王鹤鸣]我与家谱、祠堂研究·[邰子桐]吉林石氏家谱记载诸多萨满 族人传讲奇妙神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