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郑土有]研究者、编辑家、出版商共同构建的学术空间
——试论民国时期上海的民间文学研究与书籍出版
  作者:郑土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3 | 点击数:19435
 


      二、学者群及研究特色

      一位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学者指出:“在查阅相关的文学史材料时,我注意到上海一地的新文学家与北京的不同,北京的新文学家大都集中在大学和政府机关中,文学写作是业余的雅事。而上海的新文学家大都在书局和报馆任职,文学写作不仅是他们的职业需要,而且也是他们谋生的必要手段。”⑤当时民间文学、民俗学家的情况也是如此,民国时期上海的民间文学、民俗学工作者大多分布于各书局、报馆,他们往往身兼研究者、编辑家与出版商于一身;而不像北京集中在北京大学、广州集中在中山大学,都是专职的研究者、教授。如茅盾、胡怀琛、郑振铎长期在商务印书馆工作,赵景深长期在开明书店、商务印书馆,李小峰更是北新书局的老板等等。
      这种分布的缺陷是较难形成在一定时期的学术势力和学术影响;长处是学者与社会接触广泛,尤其是与市场经济结合紧密,能紧跟时代的潮流,随时调整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
      综观民国时期上海民间文学的研究情况,较有特色、在全国较有影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民间文学理论研究
      在中国最早提出“民间文学”这一学术用语的是研究西方文学史的梅光迪(觐庄)先生,他在1916年3月19日给胡适的信中说:“文学革命自当从‘民间文学 ’(folklore[民间传说],popularpoetry[大众诗歌],spoken language[口头语言])入手,此无待言。”而该信首次公开发表于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的《东方杂志》1934年第31卷第 1期胡适的《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一文中。
      最早给“民间文学”以清晰定义的是上海学者、商务印书馆编辑胡愈之。1921年他在《论民间文学》一文中指出:“民间文学的意义,与英文的‘folklore’大略相同,是指流行于民族中间的文学。民间文学的作品,有两个特质:第一,创作的人乃是民族全体,不是个人。第二,民间文学是口述的文学,不是书本的文学。所以民间文学和普通文学的不同一个是个人创作出来的,一个却是民族全体创作出来的;一个是成文的,一个却是口述的不成文的。”⑥
      沈雁冰(茅盾)在《通信》⑦一文中首先提出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两者在性质不同。
      1924 年受白话文学运动影响的徐嘉瑞在其《中国文学概论》中,首次把中国文学划分为民间文学和正统文学两部分,并援引汉魏六朝乐府诗集的大量例证,说明在中古时期民间文学比正统文学占有更重要的位置。胡适颇为欣赏,亲自作序,赞扬这部著作是“一部开先路的书”。⑧
      徐蔚南著《民间文学》⑨,是中国第一本系统研究民间文学的理论著作。内容包括:一,民间文学是什么;二,民间文学的守护者;三,民间文学的价值;四,民间文学与文学;五,民间文学的分类;六,中国原始的民间文学;七,中国古代和中古的民间诗歌;八,记忆中的民间文学;九,山歌的戏剧化;十,结论——民间文学的抬头。
      黄诏年《民间文艺的分类》⑩一文,提出民间故事与民间传说的区别。
      杨荫深于1930年出版《中国民间文学概说》(11)一书。
      王显恩编《中国民间文艺》(12)一书,将民间文学的范围扩大到民间文艺,本书达 320页,共七章:一,民间文艺的抬头;二,民间文艺的意义;三,民间文艺的文学;四,民间文艺的分类;五,民间文艺的价值;六,民间文艺的产生和转变;七,民间文艺的搜集和研究。
      从民间文学学术术语的提出,到对民间文学的定义,到民间文学研究著作的问世,我们发现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这十多年的时间内,上海学者对民间文学理论的研究是走在全国前列的,而且这也形成了上海的特色,即上海一开始就是从民间文学研究入手的。

      (二)神话研究

      神话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的上海曾形成一个小高潮。除了上述商务印书馆《小说世界》第16卷第14期出版“中国神话专号”外,复旦大学教授谢六逸于 1928年出版了《中国神话研究ABC》(二册),胡怀琛于1934年出版了《中国神话》。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茅盾先生,在1929年至1930年先后出版了数本神话研究著作:《神话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28年)、《中国神话研究ABC》(上下册,世界书局1929年)、《神话杂论》(世界书局1929 年)、《北欧神话ABC》(世界书局1930年)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蔡可]数字时代的学术“交往”
下一条: ·[施爱东]警惕“神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黄艺兰]晚清民国时期伐树遭报故事的“祛魅”与“复魅”
·[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胡南]回到人的立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