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瞿明安]论象征的基本特征
  作者:瞿明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1 | 点击数:22024
 

  
  二、象征的主体性
  
  所谓象征的主体性,是指任何象征符号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都是通过人这一主体来具体操作的,人的行为活动和思维方式是象征符号向象征意义转化的中间环节。在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交流过程中,由哪些人来作为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他们是作为个体还是作为群体来从事这些活动等等,都是象征具有主体性的表现。
  任何一种象征符号在发生意指作用时,都存在着由发送者编码和接受者解码的信息交流过程。在人与人的文化交流过程中,人们使用特定的象征符号进行信息传递,先由发送者编码,再由接受者解码。具体而言,有由个体到个体、由个体到群体、由群体到个体、由群体到群体这样四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由个体到个体的信息传递方式,是指发送信息和接受信息的主体分别是两个不同的个人。在人类社会中,个体与个体之间规范化的文化交流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如恋爱过程。中的青年男女互送礼物,婚礼仪式中新娘新郎之间的共饮共食行为,以及宗教仪式中巫师与某个受礼者之间单独的传授方式等等。在中国某些少数民族传统社会中,青年男女除了对唱情歌或直接用语言表达爱情以外,还利用服饰、装饰品、食物、植物、货币、生活用品以及无字情书、约会标记等各种非语言的象征符号来向自己中意的对象传递爱情信息。当双方或一方钟情于对方时,赠送某种特定的礼物来表达爱慕之情就成了打开对方心扉的钥匙。仅仅通过这种互送礼物的简单行为,不费一言一语就可以把两颗跳动的心紧紧相连。而当被追求的一方拒绝另一方的求爱时,也无须直接开口表示,不接受或退回对方所送的礼物就是最好的回答。青年男女通过这些爱情信物传递着用语言难以直接表达的信息,成为沟通双方情意的重要媒介。而某些少数民族中刚刚进入热恋阶段的青年男女还通过极富象征意义的树叶信和约会草标来传递更为深入的恋爱信息,将原先建立起来的恋爱关系继续保持下去,或以此来探知恋人对缔结婚姻关系的想法。这种现象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反映了由个体到个体的信息传递方式。
  由个体到群体的信息传递方式,是指由某个特殊身份的个体使用象征符号发出信息,而由作为群体的众人来解码或接受信息。在有些民族的宗教祭祀活动中,巫师是宗教信息的发送者,而众人则是这种信息的接受者。这种现象还存在于有关民族的传统分配方式中。例如,在云南西盟佤族举行的剽牛活动中,往往由某个比较富有的人按一定的原则为大家提供牛肉,其中牛腿分给主人的父母、岳父母和亲姐妹,表示对长辈的尊敬和对平辈的关心;牛胸部或牛肋骨分给亲兄弟,象征兄弟之间的亲密关系;剩下的牛肉则平均分给在场的每一个人,表明与众人一道分享劳动的果实,这被视为一种互相帮助的行为。这种分配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由个体到群体的信息传递方式,即由提供牛肉的主人来发送信息,而由分享牛肉的亲戚和众人来接受信息,形成一种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由群体到个体的信息传递方式,是指作为群体的众人在特定场合中为某个个体赠送礼物或举行象征性的仪式活动,向其传递有关的文化信息,然后由这个特定的个体来接受信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由群体到个体的信息传递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举行寿礼时众多的亲戚朋友向某个接受祝福的高寿老人赠送寿桃、寿糕、寿面的仪式活动,在这种赠送寿礼的仪式活动中,送礼物的众人往往成为信息的发送者,而高寿老人则成了信息的接受者。另外,婚礼中众人围绕新娘的各种象征性活动,众多的人们为某个进入青春期的儿童举行成年礼,家庭中的某个重要人物生病时众多的亲朋好友前来看望或送礼等行为举动,也属于由群体到个体的信息传递方式。
  由群体到群体的信息传递方式,是指在不同群体人们的交往过程中,由某一个群体的人们通过特定的象征符号发出信息,而由另外一个群体的人们来接受信息。两个不同群体的人们出于某种目的和愿望,往往集中在一起开展某些带有浓厚象征意味的仪式和社会活动,而这种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通常具有人数多、规模大的显著特点。比较典型的如征战回归的将士受到众多百姓的热情欢迎,两个比邻而居的村寨居民在节日中的联欢活动,某些民族在特定时间和场合举行的具有公众性的大型聚餐活动,两个原先处于敌对状态的部落为了化解敌我矛盾而举行的歃血结盟仪式,以及迎亲仪式中双方亲属成员之间的戏谑关系,这些都属于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这种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双方建立起互信、互助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群体的生存与发展。
  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交流,还存在着人与自然和超自然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交流主要表现为一种双向互动关系的话,那么人与自然和超自然之间的文化交流则表现为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都是同一主体的人这样一种单向互动关系。无论是信仰万物有灵的自然宗教,还是信仰制度化的人为宗教,人们都把自身崇拜的对象想像为无所不能的各种神灵。为了实现各自的人生理想或达到宗教信仰的目的,人们通常采取各种象征性的献祭仪式、叩拜仪式、祈祷仪式、朝圣仪式、驱鬼仪式以及宗教禁忌等交流方式向各种不同的神灵传递信息。而这些想像中的神灵所具有的象征意义,都是人们根据自身的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与某些特定现象相联系而想像出来的。因此在人神交流过程中,发送信息和接受信息的对象都是人本身,而不是人们想像中的各种神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萧放]论荆楚文化的地域特性
下一条: ·[左洪涛]今文《诗经》之《齐诗》传授考
   相关链接
·[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马晴]从食俗到节庆
·[李雄锋]神化和俗化:南狮“点睛”仪式的象征意义与应用逻辑·[张举文]民俗中没有母题而有象征
·[肖海明]试论清代《天津天后宫行会图》的叙事结构和象征意义·[晏周琴]甘肃省莲花山地域多民族共有的泉神信仰及象征意义
·[雷米·马修]昆仑山在先秦中国文学中的象征意义与现实之美·[才贝]论后藏“望果节”仪式结构及象征意义
·[袁泽锐]象征人类学视阈下的开光仪式探析·[荣新]丧葬纸扎的源起及其象征意义
·[郑书京]韩中茶文化内在数字的象征意义·节日文化建设应尊重民众文化主体地位
·[孔祥涛]救主、仁君与长生之源:明清以来民间教派的太阳神·[何彬]论中日正月食品的象征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