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傅广典]山东半岛地域文化的界定、内涵及其传承趋向
  作者:傅广典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08 | 点击数:18034
 
齐国历时八百年,加上殷商时期齐氏族和齐部落的历史,再加上汉朝至隋朝期间齐或郡或国的历史,总计近两千年。两千年创造的文化,两千年积淀的文化,其内涵之精深、之博大,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学术、艺术、医学和民俗等方面都闪烁着灿烂的光芒。可以说,齐国创建了成熟的国家政体和国体模式,为此后历朝历代的国家建设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唐朝是中国有史以来最鼎盛的朝代,史学家常常称唐朝为盛唐。唐朝鼎盛自然有其自身的内在因素,但在文化上,唐承袭于汉,而汉则承袭于秦,秦在很大程度上则是承袭于齐。由此可见齐文化的历史价值。至今齐文化依然是中华文化的魂灵的有机构成,在许多方面还在影响人们的思维、行为和价值观念。
3.贤哲文化 山东半岛人杰地灵,是出贤哲的地方。从古至今,山东半岛人才辈出。特别是在春秋战国和汉唐时期,山东半岛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有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农学家和医学家等,不胜枚举。姜太公与《六韬》、孙武与《孙子兵法》、孙膑与《孙膑兵法》、晏子与《晏子春秋》、管子与《管子》、公羊高与《公羊传》、淳于意与他所作的病史记录,齐威王与《司马穰苴兵法》、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等等,这些贤哲以他们的思想、品行、言论和著作,创造出山东半岛千古传承的贤哲文化,就是“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也并非是等闲之辈。作为圣人孔子、亚圣孟子等贤哲,虽然他们的出生地从地理上讲不在山东半岛范围,但山东半岛却是他们活动的范围,由他们所形成的贤哲文化,包括影响深远的儒家文化,依然属于山东半岛地域文化的精髓部分。
4.港口文化 半岛的地域环境,以它三面临水而有别于一般沿海地域,同时又以它的一面接连内陆具有经济腹地而有别于岛屿。因此它既以陆地为依托,得益于内陆经济腹地资源,又依托漫长的海岸极其充分地利用着广泛的海洋资源。最为典型的是我国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这两个半岛,南北对峙,共临黄海,同抱渤海,之间距离仅80多海里。从历史上看,这两个半岛对中国陆地和海洋的经济与文化发展都有着重大作用。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考古发现的6000多年前的航海文化遗存,表明这里先民很早就开始了沿岸航海,并且经过千年的努力,突破23海里的天堑老铁山水道,实现两个半岛的物质和文化交流。正是半岛的特殊的地理环境,为先民视界下脱陆航海最终走向海洋提供了独特的条件,使这里的先民成为中华民族航海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也是海洋文化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到了夏代,海外航行能力进一步提高,建立起一条从山东半岛出发,沿渤海海峡经辽东半岛到朝鲜半岛的海上航线。西周时期,山东半岛的莱夷部族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航海经验。齐国国君吕尚对莱夷的“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的策略,使山东半岛的航海业发展既早又快。因而齐国有“海王之国”之称。这是齐国能够成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首的地域基础。时至秦朝,秦始皇在位十二年有五次出巡,其中三次出巡山东半岛。秦朝齐人徐福东渡日本,成为中国航海史上第一个有名有姓载入史册的航海家。汉朝汉武帝七次巡海,七次都到了山东半岛。巡海活动,奠定了汉武帝开辟印度洋远洋航线的决心,并使这条航线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航线之一,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可以说,山东半岛奠定了我国航海业的基础,也奠定了我国海洋文化的基础。
 
三、山东半岛地域文化传承的方式与趋向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文化,而不习惯于从文化的角度研究经济。正因为如此,我们格外关注山东半岛文化的传承方式和传承趋向。研究山东半岛文化的传承方式,把握山东半岛文化传承的趋向,不仅有助于丰富地域文化的独特地理环境的地域文化理论,也有助于用大文化的观点预期山东半岛乃至整个山东地域的发展预期。
从理论上说,地域文化传承通常有两种方式,并遵循两种规律:一是单质文化传承方式,这种方式是单质文化传承,依照自身发展的规律,不受或者很少受异质文化的影响和介入;二是复合文化传承方式,也可以称做多质文化传承方式。这种方式是两种或多种不同质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发生碰撞、混融和整合,最终整合出以其中某一种或某几种文化本质为特征或者各种文化本质特征均不再明显凸现的全新文化形态。这样,文化在传承中,将出现三种结果:一是单质文化的单质特征,二是多质文化的单质或多质特征,三是全新的整合特征。
在工业文明没有出现之前,山东半岛的地域文化传承从总体上说属于第二种传承方式、第二种传承结果。也就是说,山东半岛的地域文化传承是以渔猎文化和农耕文化为主的多种不同质文化在碰撞和混融状态下的传承,传承的结果是以渔猎文化和农耕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渔耕文化。这种新的文化形态,几乎是渔猎文化和农耕文化两种文化形态的复合。渔村的渔和农村的耕是山东半岛地域里的两大生产和生活方式。亦渔亦耕是沿海和内陆之间环海地带村落居民的生存状态,渔汛下海,农时下地,或者男海女田,男渔女农,是这一带的生产习惯和生活习俗。
工业文明出现后,山东半岛实际上是并存着三种文明,即农业文明、海洋文明和工业文明。这三种文明是我们分析山东半岛地域文化传承趋向的内在依据。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岳永逸]当代北京民众话语中的天桥
下一条: ·[周春]村落讲述传统与社会变迁
   相关链接
·[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赵晨之]走出“中国有无史诗”的提问方式
·[徐国洪]“书写影响论”与“交流方式说”:杰克·古迪的书写研究·[王晓鸣]浅谈节气习俗特点
·[杜小钰]试论国家级非遗骆山大龙的美学内涵·[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
·[程浩芯]传说入戏的文体互动方式·[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
·[张佳伟]不同性质宝卷中的叙事方式及其功能定位·[杨丽波 刘永发]从民俗语言的运用看赵树理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
·[刘吉平]穿越时空的碰撞:《白鹿原》中的民俗事项及其文化内涵·[张艺]汉语谚语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张纯]皖北民俗中“剪压(鸭)尾”成人仪式的文化内涵·[夏循礼]民俗饮食的营养功能内涵与文化功能外延
·[韦亮亮]广西上林县韦厥传说研究·[邵凤丽]礼俗互动视野下祭祖礼仪文化内涵的历史传承
·[毛心韵]儿童绘本与地域文化的再生产·[刘然]信仰、生计与王朝教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