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陈强]“文化的非文化化”或“文化的亚文化化”现象
  作者:陈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06 | 点击数:10946
 

  四、当代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的“文化的非文化化”或“文化的亚文化化”现象

  从吉尔·利波维斯基和阿兰·芬奇艾勒柯霍的分析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都存在“文化的非文化化”或“文化的亚文化化”现象。

 
  1、“文化的非文化化”或“文化的亚文化化”的思想根基:否定集体主义,全面肯定个人主义

  可以说,当代西方社会依然处于后现代时代。而中国社会似乎并未真正完成现代阶段,就直接跨入了后现代阶段。后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集体主义不复存在,个人主义盛行。在当代西方社会,集体主义被人们弃如敝履,甚至成为一个语言的禁忌,而个人主义甚嚣尘上,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人权”,也就是个人的权利成为一个强大的口号和共识。在当代中国社会,虽然集体主义依然存在,但它更多的是存活于老一辈或中年人心中,而对于“80后”、“90后”等新一代,“集体主义”这个词越来越陌生,越来越遥远;在社会生活中,集体主义原则愈来愈遭到许多人的怀疑和挑战;与此相反,“个人主义”这个词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熟悉、认同和接受,他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中日益重视个人的地位、个人的利益和个人的成功,而对集体的地位和集体的利益不甚了解,甚至不知其为何物。

  2、“文化的非文化化”或“文化的亚文化化”的载体:后现代人

  可以说,当代西方人依然是“后现代人”。“后现代人”的16个特点如前所述。愈来愈多的中国人也变成了“后现代人”,或者具有“后现代人”的不少特征。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受主义、“快乐主义”、“时髦主义”、“奢侈品主义”、“明星崇拜主义”、“潜规则主义”、“一夜成名主义”、“美女主义”、“性解放主义”、“性放纵主义”、“钱色交换主义”、“权色交换主义”、“钱权交换主义”、非理性主义、感性主义、道德虚无主义等等逐渐成为愈来愈多的中国人的“意识形态”、生活信条和“人生哲学”。在他们实践这些“主义”的过程中,人性、高贵的人性受到严峻的挑战,而人的本能(也往往是动物的本能)、“动物性”得到了“肯定”。

  康德认为,人身上既有动物性,也有人性,人既是作为动物而存在的人,也是作为人类而存在的人;但是,正是人的理性和道德性所构成的人性使人区别于动物(或普通的动物),使人高于动物,使人成为“万物之灵长”,而万物为人所用。武汉大学邓晓芒教授认为,人只有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时,他(她)才是一个真正的人。那么,当“后现代人”应用各种各样的“主义”,把自己的身体乃至自己的灵魂当成“工具”、“东西”来使用,获取利益时,他(她)们想到了自己是一个人吗?他(她)们难道不是在出卖自己的灵魂,侮辱、虐待自己的人性吗?

  3、“文化的非文化化”或“文化的亚文化化”的表现:“泛化”、“滥化”

  可以说,当代西方文化依然属于“后现代文化”。在当代西方社会,文化现象光怪陆离,文化“泛化”、“滥化”,弘扬理性、道德、文明、崇高的“高雅文化”、“精英文化”日渐衰落,赞美感性、欲望、本能、快感、平庸、恶俗,建立在后现代个人主义基础之上的“大众文化”、“俗气文化”横扫一切,无往不胜。麦当娜、布兰妮、杰克逊等“天皇巨星”一呼万应,如君临天下,“粉丝”们热泪盈眶,出场费天文数字,他们似乎代表着“后现代文化”。然而,麦当娜的裸体照片、性爱录像在网上可以找到、下载;布兰妮出门不“习惯”穿内裤,并很“配合”地让记者“偷拍”裙底,她吸过毒,被强制戒毒,她曾“精神错乱”,剪掉满头青丝,留了个尼姑头,她被警察剥夺了孩子的抚养权,因为她真的不会抚养、教育孩子;杰克逊被控告“恋童”,性侵犯多名男童。在法国,性放纵俱乐部、换妻俱乐部、天体俱乐部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成员越来越多;著名电台RMC的性节目吸引越来越多的的听众,听众们热衷于与主持人“热线交流”,倾诉他们的千奇百怪的性经验(包括公共场所交媾、换妻、一夜情、同性恋、乱伦等),而女主持人Brigitte Lahaie曾是一名拍三级片的演员;当代法国十大女影星(包括在中国有一定知名度的苏菲·玛索)都有拍过类似三级片的“光彩经历”;当代法国著名女电视主持人Claire Chazal、Laurence Ferrari和Mélissa Theuriau都有过在海滩裸泳的经历,在网上可以搜索到她们的裸照;当代法国前奥运游泳冠军Laure Manaudou的裸照和性爱录像也被放到网上。

  反观当代中国社会,当代中国文化的很大一部分不也接近于“后现代文化”吗?陈冠希艳照门事件似乎并非偶然,类似的事件陆续被披露。女演员肖琼、张钰捅出演艺圈的“潜规则”,有多少可怜的女孩子渴望名导演“恩赐”她们“潜规则”。一部《色戒》,勾起多少国人的好奇心(窥淫欲)。木子美用“身体下半身”来写作,近乎黄色日记的《上海宝贝》一炮打响。“芙蓉姐姐”靠在网上搔首弄姿出名,风光几年不减,至今未衰。“超女”选秀,“全民疯狂”。《百家讲坛》由盛而衰,但也捧红了不少“学术明星”。在中国作家富翁排行榜上,著名作家的财富日渐增长,但他们的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精神价值却值得质疑。据说郭敬明和韩寒的小说只适合于80后甚至90后的人,因为他们的小说是为他们写的,写的是他们的生活。王朔公开承认自己嫖过娼、吸过毒,他发表的《千岁寒》令人不知所云。

  4、“文化的非文化化”或“文化的亚文化化”的本质:文化领域被“非文化化”,或被“亚文化化”

  不论是当代西方社会的“后现代文化”,还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后现代文化”,其特征都是把人的一切活动都视为文化活动,把社会的所有产品都当作文化产品,其本质都是文化领域被“非文化化”,或被“亚文化化”,也就是说,真正的文化——高雅文化被清扫出了文化阵地,而“大众文化”、“平庸文化”、“恶俗文化”一哄而上,占领了文化阵地。

  5、“文化的非文化化”或“文化的亚文化化”形成的“大众文化”算不算文化?

  “大众文化”算不算文化呢?德国哲学家安娜·阿亨德认为不算。当代西方学术界倾向于把它归为“亚文化”或“次文化”。论者觉得两者都有道理,因为根据前述的“文化”的科学定义,“大众文化”不能被看成真正的文化;然而,“大众文化”似乎又不能被简单地当作“动物文化”,毕竟其中还是有一些人的“因素”和“特征”,如复杂的情感表达、利益的计算、计谋的运用等等,这些是动物所无法完成、不能胜任的,因此可以把“大众文化”视为亚于、次于“高雅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即“亚文化”或“次文化”。“大众文化”的提倡者和“信徒”认为“大众文化”可以和“高雅文化”相提并论,“井水不犯河水”,其根源在于他们混淆了“文化”的概念和“人的活动”的概念,不懂得“文化”概念的科学涵义。如果把“大众文化”归类为“亚文化”或“次文化”,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6、“文化的非文化化”或“文化的亚文化化”的后果:“人的非人化”或“人的亚人化”

  虽然“大众文化”不能被认为是“动物文化”,但它和动物还是有一些联系的。根据前述的康德对“文化”的理解,我们可以知道,“文化”是人在理性指导下,开发和利用自己身上的各种潜能,使自己收获精神财富和身体财富。而安娜·阿亨德对“文化”的理解与康德的理解有异曲同工之妙,她认为文化就是自然状态的人摆脱自然束缚和生命圈循环,成为一个具有人性的人的过程。

  然而,“文化的非文化化”或“文化的亚文化化”形成的“大众文化”的诉求看来很难满足康德和安娜·阿亨德对“文化”的理解,当然,也不是完全不满足,只能说满足一小部分。也就是说,在“大众文化”的行动中,人们收获的更多的是物质的东西和利益,而收获的精神的东西较少(主要是获取利益的“谋略”);人们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动物性”(为满足生理需要和物质需求而行动),而表现出较少的“人性”(主要是高于动物的“算计”本领)。当我们说当代人变成“科技动物”、“经济动物”、“消费动物”时,其实我们想表达的不是人变成真正的动物了,而是想说人的“异化”。这样,“大众文化”就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危险:人成为一个“不健全的人”、动物性多于人性的人。这样的“人”要么是一个“非人”,要么是一个“亚人”。于是,“人的非人化”或“人的亚人化”现象出现了,这一现象正与“文化的非文化化”或“文化的亚文化化”现象对应。这就是“后现代文化”最终的后果。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光明网-光明观察 2009-03-03 14:23:2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姜德顺]新时期人类学民族学译介特点(上)
下一条: ·[万建中]关于忌食猪肉的人类学解释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2024年第2期目录·[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