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黄涛]按社会情境界定当代中国民俗之“民”
  作者:黄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03 | 点击数:18166
 
下面我们对“生活情境”即民俗情境的内涵以及运用该概念来分析民俗主体和民俗现象(客体)的方法做进一步的简要说明。
毋庸置疑,任何民俗活动都发生于具体情境之中,脱离时空、场合等环境因素的抽象的民俗活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古语说“一方一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都在讲风俗因情境而异。而“入乡随俗”这一成语则提出了情境对“民”的规约,要求“民”尊重俗的情境性,遵行特定情境中的俗。民俗因不同的时空条件而变异,就是因不同的情境而变异。民俗的形式、意义和功能也为情境所规定。可见人们对民俗的情境性的关注是由来已久的。只不过前人研究没有对民俗情境做出严格界定,也没有明确地用此标准来衡量民俗研究的对象、范围。“生活情境”与前人研究中曾提出的“生活世界”是基本一致的概念。高丙中先生已有过从生活世界来界定“俗”与“民”的探讨,他说:“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从生活的角度来看民俗之‘民’,任何群体的人都是‘民’,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5]不过有些问题,比如生活世界如何界定,和它相对的世界是什么,各个群体的生活世界有何不同,等等,还没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予以阐释。
在运用情境概念来分析民俗现象时,可将生活情境的内容进一步划分为文化背景和现场处境两部分。文化背景指民俗事件发生之前在特定生活环境中业已存在的关于这个民俗事件的文化规约。现场处境指民俗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在场因素,如行为动机、行为人之间的关系、行为发生的场所、当场进行的活动等。现场处境是导致民俗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并且决定着民俗事件的体现形态和实施效果。[6]我们可以从“哥们儿”称谓习俗着眼来对生活情境概念以及以之限定民俗主体的方法做一个较为具体的说明。在“哥们儿”称谓调查中,我们看到这一称谓在城市里是为各阶层的人们所使用的,只是在使用人数和使用频率上有阶层分布上的差异,但这差异也并不悬殊。而在使用情境上,“哥们儿”称谓的分布却呈现出显著的规律性。这一称谓使用情境上的最大差异是城乡差异,在城市情境与乡村情境里,“哥们儿”称谓有质的不同。在城市内部,各阶层群体在“哥们儿”称谓使用情境上表现出一致性,即人们都把这一称谓用于随便的场合,如家里、大街上等,而不用于办公地点,尤其不用于上下级关系中。[7]显然,从情境角度来确定“哥们儿”称谓的存活范围比从社会阶层角度有更大的可行性。若考察使用这一称谓的“民”,则各社会阶层的人在适宜于该称谓的情境下都可成为这一语言民俗之“民”。“哥们儿”称谓的使用情境事实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情境,一类是公务情境。这种情境分析方法也适用于其它民俗现象,具有普遍意义。认为生活情境中的所有人都是民俗之“民”,并不排斥从职业、年龄、性别、区域等角度将民众划分为各类社会群体并研究群体间的民俗差异。从情境角度研究民俗,正有利于从具体情境中考察群体文化差异对民俗的影响。 
从生活情境角度来看,最显著的民众群体文化差异是乡民文化与市民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自然包含职业差异的因素,但并不全是由职业差异造成的。这种差异主要是村落情境与城市情境的差异造成的,两种情境分别是在特定地域内的特定人群与各种文化要素(包括职业因素)凝为一体的结果。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黄涛的博客 2008-12-07 22:54:46

上一条: ·[陈华文]论民俗文化圈
下一条: ·[陈华文]区域民俗:理论、存在和传承
   相关链接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目录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祖晶晶]昭君故事民间书写的世俗功能指向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周全明]民间小戏研究的流变与趋向
·[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张结伟]试论《猗觉寮杂记》中的民间习俗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
·[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于翔]心流:女性剪纸群体的最优心理体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