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萧放]春节习俗与岁时通过仪式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1-24 | 点击数:27608
 
元代继续岁末驱邪仪式,但带有蒙古民族色彩。宫廷岁末驱邪活动,由西域巫师主持,年近除日,在宫中大明殿牌下,供奉羊、马、牛、酒等,数位巫师持鼓念咒,两人牵手巾,一人以水置其中,谓之洒净。然后将祭肉置桶中,二人抬出殿前,一人执黑旗于前,出红墙门外,绕旋各宫,从隆福宫、兴圣宫出,驰马击鼓举铙奔走,出顺承门外二里许,将所致桶中肉抛撒以济人,谓之驱邪。[6]元人同样采用奔走驱赶疫邪出门的方式,与宋代不同的是,它用的是西域巫师,并且没有沿用传统的埋祟方式,将祭肉抛给众人,这种做法是古代驱傩仪式的新变化。京师百姓每岁除日的行傩,称为逐除,较宋代规模更大,结党连群,通夜达晓,家至门到,责其送迎。俗称为野雩戏,或野胡”[13](P614)这时驱邪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明朝岁末宫廷已经不行驱傩仪式,民间也较少驱傩表演,明人谢肇淛说:今即民间亦无此戏,但画钟馗与燃爆竹耳[14](P30)当然这是就多数地区而言,事实上在部分地区还存在驱傩的仪式,明代湖南常德,岁将尽数日,乡村多用巫师,朱裳鬼面,锣鼓喧舞竟夜,名曰还傩’”[7]有的地方沿袭宋代城市风习,驱傩向傩戏舞蹈方向发展。杭州十二月二十四日,谓之交年,民间祀灶,以胶牙饧、糯米花糖、豆粉团为献。丐者涂抹变形,装成鬼判,叫跳驱傩,索乞利物。”[15](363)杭州的驱傩还保存了宋代遗风,虽然装扮鬼判的是乞丐,但还是认真进行的驱傩仪式。而在金陵,人们将驱傩仪式变成打春小戏,金陵春前一月,沿街鸣锣,跳唱乞米,名打春。”[16]P22 )据说明太祖很喜欢,让翰林撰词,让城里人也唱,名为村田乐。由驱傩变成打春,不仅是名称的变化,它表明人们对年终岁末的时空净化仪式性质理解发生变化,人们减少了对疫邪的恐惧,更多地强调了岁末仪式的戏谑与娱乐。清代苏州将驱傩仪式变成与祭灶相关的仪式,称为跳灶王,腊月丐户装钟馗、灶神到人家乞钱米,自朔日至廿四日止名跳灶王。”[17](P184)人们以化妆表演娱乐灶神。直到现在,民间部分地区仍有岁末以此形式进行乞讨的。
古代庄严盛大的驱傩仪式,在后代怎样演变成街头乞讨形式。主持与参与傩仪驱邪赶鬼的武士、巫师又怎样被乞丐所取代,他们在岁末时空净化仪式中发生何种作用,这些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我觉得由岁末除日朝野上下傩仪变成腊月村落、街市乞丐的傩戏,关键不是在形式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人们对待时间性质的看法发生某些改变,人们对岁时转换中的时间禁忌意识趋向淡漠,人们对保障时间转换的岁时通过仪式有了新的认识,人们在心理上较多地依靠的是社会而不是神灵。当然人们也没有放弃对岁末新旧交替时间的神秘理解,人们可能将乞丐这一社会的边缘群落视为神秘力量,认为他们与岁末的暮气之间有神秘的感应,因此让他们承担驱傩的任务,似乎有潜在的效果。在近代民间普遍流行乞丐送财神的作法,大概也是起源于人们对乞丐的特殊看法。
在驱傩的岁末时空净化仪式被人们放弃之后,人们并没有改变对岁末时间过渡的看法,虽然岁末时间过渡不再是那样令人惶恐,不再需要大规模的驱傩仪式,但人们依然认为新年来临之前,应该有一定的仪式表达人们对进入未来时间的担忧。这种表达在明清以后主要是爆竹驱疫。爆竹虽然在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已经出现,但其大规模流行大约与火药鞭炮发明相关。南宋时期已有硫磺为药制作的爆仗,但主要是传统的爆竹。明清以来火药鞭炮人们提供了燃放的方便,日益成为人们表达驱邪求吉的方式。民间流传年兽在除夕夜出来吃人的传说,由于年兽畏惧鞭炮的声音,所以民间在除夕大放鞭炮,以求太平。晚清天津庆云县,除夕,爆竹驱疫,门前燎火,花炮呼噪,群曰:大户无忧,小户无忧,清平世界,百姓无愁[8]近代除夕爆竹声响与人声的呼喊喧闹跟古代除日驱傩的邪呼逐除,在时空净化仪式的意义上是异曲同工。而河北民间散路灯的仪式,也有着古代驱傩的意义。年三十晚上,人们到街巷村头散灯,散灯后面的是架鼓队,有小丑跳鼓点。接着是社火队伍。散灯从前街散到后街,从村里散到村外,传说为野鬼照明[9]。以灯光驱邪逐疫,是传统年节的习惯。宋人陈元靓引钱易《南部新书》的记载,唐朝岁除日驱傩,燃蜡炬燎,沉檀焚煌如昼。接着说到本朝:今人除夜满室点灯照岁,是其故事也”[18](P191)。后世城乡守岁都强调灯火通宵不息,民俗称为照虚耗,民谚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驱傩属于群体的时空净化仪式,它与紧密的聚落生活相关。从通过仪式理论的角度分析,我们看同样是岁末的时空净化仪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群体生活中,它有着不同的表现,在早期社会,人们将季冬之月视为分隔的仪式阶段,后来变化为腊前一日或除日,而民间社会仍然将腊月视为分隔仪式举行的阶段,在腊月也有一个或多个分隔的时间点,比如腊八或腊月二十四。宫廷或官方分隔仪式一般固定在除日,其原因在于,官方仪式盛大正规,仪式性强,需要固定的短时间内完成。民间仪式随意,民间生活也不强调严整的时间秩序,因此驱傩活动在腊月期间可在社区中频繁举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萧放教授:春节,中华民族天幕上的永恒明灯
下一条: ·[萧放]年夜饭,回家吃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
·[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储冬爱]疫情下的团圆:何以为家?
·[毛巧晖]认同与重构:后疫情时代下民俗节日的传承与发展·[刘晓峰]成长的中国 成长的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