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流动的“民间戏剧”:康保成先生访谈录
  作者:康保成 梅东伟 李春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13 | 点击数:13909
 

康:从逻辑上说文学的概念大,戏剧的概念小,民间戏剧是民间文学的组成部分。但实际上一讲到具体的作品,还要具体地分析。就我们目前的课程设置来说,民间文学的课程基本上不讲这条线:杂剧、南戏到明代的传奇、昆曲、京剧。但我们刚才说了南戏、皮黄是地地道道的民间戏剧,它不讲有没有道理呢?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我猜想啊,编教材的这些人或搞民间文学研究的人认为,戏剧是另外一个系统。

你可以想一想中国学术界的这种现象,是一种约定俗成呢,还是与我们的体制有关?你比如傩戏,它是地地道道的民间祭祀戏剧,戴面具演出的,但搞民间文学或民俗学的人很少搞傩戏。谁去搞傩戏呢?不是高校中文系里做戏剧史研究的,而是地方文化部门的人。在北京是曲六乙先生,他是傩戏学会的会长,曲先生他们的傩戏研究在国际上非常有影响。如果从学科划分来说,从学理来说,它们应该是民间文学的组成部分,但实际上人们又不把它当成民间文学的组成部分。当然有些民间文学学者意识到这些是其研究对象,但由于其学术兴趣的限制,在这些方面注意不多。比如高老师(高有鹏),意识到它(民间戏曲)是民间文学的研究对象,但他的兴趣似乎在民间文学史、神话、庙会等研究领域,有不少著作,也很有分量。可话又说回来了,张老师(张大新)搞吗?也不搞。张大新老师走的是传统的杂剧、传奇这套路子。在高校研究中国戏剧史和民间文学的人都不搞,所以这块给空出来了,空了以后,谁去做呢?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曲六乙先生他们。它属于民间文学,但同时又沾戏剧的边儿,是戏剧的部分,所以这块儿呢就被边缘化了。

还有一个情况很值得注意,在国内被边缘化,不进入主流学术的研究领域未必在世界上进不去,恰恰相反,这类领域在世界上很热。这种现象很有意思。五月份,我们在北京开会,刘魁立先生还呼吁:我们现在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浓重的民间性、民间色彩,要把民间文化的知识建立起一个体系,一个民间文化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要进入大学的殿堂中,取得与经典文学平起平坐的地位。我觉得非常好。我们的学科划分,太早的我们就不说了,四九年以后,基本是照搬苏联模式,这个模式已经运行了五十多年,有点根深蒂固,大家都去认同它。这个模式下的一些边缘学科如民间文学,往往被划为现当代文学下的一个研究方向,我们那边(中山大学中文系)就是这样。最早的民俗学科设立在北师大钟老的门下,钟老在中文系,但学科设在法学——社会学下,授法学学位,是社会学这个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这肯定是大大滞后了。中文系毕业的博士授法学学位,很尴尬的。传统学科归属或学科划分,已经滞后于学术研究的实践和发展,应重新整理一下,把它科学化体系化。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问题一直没能理清,这样的情况估计还要持续很长时间。中国学科划分不科学的现象目前来说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民俗学。

李春久:康老师您看能不能这样说,正是因为学科划分的不合理,导致了某些理应成为研究对象的领域,没有被学者纳入自己的视野。

康老师:对,正是这种情况使某些问题没有成为主流,边缘化了。但我们作为学生不要管这些,不要受学科划分的羁绊。只要我们认为是有价值的课题,就去做,一个课题一个课题去做,终究会被人认识的。当然这个过程要长一点,目前你们在民俗学这个学科下,付出的努力要比在正统的文学学科下付出的努力多些。但只要做得好,盖不住,是千里马总会遇到伯乐。

梅:谢谢康老师的鼓励!康老师,请问民间戏剧是不是近年来提出来的,并且提得比较多的一个术语?

康:以前就有,具体最早是什么时候我记不清楚,大概五四以后就有人提过。比如郑振铎先生的《中国俗文学史》,俗文学就是民间文学,是把戏曲列入其中的。他说,凡是不登大雅之堂、为士大夫所鄙夷的文体都是“俗文学”,也就是民间文学。所以在郑振铎先生看来,戏曲就是民间戏曲。中大有一位民俗学老师叫谭达先,写过《民间文学与元杂剧》的书,后来到澳大利亚去了,他也是把戏剧看成是民间文学、民间戏剧的。

刚才说过,“民间戏剧”应当是一种相对的、流动的说法。现在有一种民间小戏很值得注意,例如二小戏,三小戏,只有两个角色或三个角色,即一丑一旦调情或一丑一生一旦调情,像东北的二人转,河南、山东的二夹弦,南阳的宛梆,还有道情等等,都算小戏,都可以称民间戏剧。这个小戏的概念,一个是剧种小,二是观众基本上在乡下,受教育程度不高,这是典型的民间戏剧。至于豫剧、越剧、粤剧、评剧、黄梅戏,是否现在还可以叫民间戏剧我拿不准。

梅:康老师,宋元时期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高涨时期,元杂剧是其结出的优秀成果。元杂剧作家往往游走民间,混迹于市井,您认为他们的创作思维能否用“民间的艺术思维”去指称?关于民间的艺术思维,当代学者王光东先生这样说,准依民间底层劳动人民的生存状态、行为方式,表达来自民间的声音,这种声音是与民间底层劳动人民的生存状态、生存欲望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在元杂剧中存在这样一种思维,您认为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亚当·库伯访谈]“文化”与“人类学”的一次对话
下一条: ·[安德明 廖明君]走向自觉的家乡民俗学
   相关链接
·[平锋 谭文]民间戏剧的仪式化内蕴及其悖论·[钱生槭 康保成]古戏台修复如何贯彻“修旧如旧”原则
·[邢涵 康保成]略论“会首”在民间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变迁·[康保成]《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形成的法律法规基础
·[康保成]生活就是民俗·[周秋良 康保成]娼妓·渔妇·观音菩萨
·[钟敬文]关于民间戏剧·[于烈]莆仙戏:古为今用的典范
·康保成 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1)》·贵州戏剧如何走向大市场?
·王杰文:《媒介景观与社会戏剧 》·康保成:中国世界非遗数急剧膨胀 喜忧参半
·[傅谨 廖明君]重视“中国经验”·黄天骥 康保成 主编:《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
·康保成 著:《中国戏剧史研究入门》·[梅联华]赣傩面具赏析
·康保成:《傩戏艺术源流》·[康保成等]潮州影系的个案研究
·[康保成]《踏谣娘》考源·[康保成]如何面对窦娥的悲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