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王加华]农民的时间感
——以山东省淄博市聚峰村为中心
  作者:王加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30 | 点击数:14337
 

太阳是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之源。每天太阳都东升西落(视觉效果上的),做着不间断的周期运动,于是太阳便成为了计时的首选参照物。人类计时的第一个时间单位——日,以及后来的更长时间单位——年,就都是根据太阳的运动周期来确定的。除此之外,太阳还是人们日常活动的首选参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人们把自己的日常活动与太阳的活动轨迹相协调一致的最真实写照。在淄博,人们把太阳称作“老爷爷”、“爷爷儿”18。聚峰村的人们,就是根据“ 老爷爷”(太阳) 在天空中的相对位置作为主要的时间标准。由于此地是山区,早晨时大家就以太阳与山的相对位置来判定时间。以聚峰三小队而言,确定太阳相对位置的山是东边的行喝(当地人读huo)岭。不过,不同的季节,以太阳与山的相对位置来把握时间的标准也不相同,春末夏初有一个标准,秋天又会有一个标准。这主要是考虑到不同的季节,太阳的升落时间有所不同的缘故。以农历四五月份为例。早晨起来先看太阳,看到太阳在红山的时候就是该吃早饭的时候了。所谓红山,就是说山是红的,因为朝霞是红的,会把整个山映成红色。此时太阳大约在半山(行喝岭) 腰,按现在的标准大约是七点钟左右。这时人们便吃早饭准备下地干活,而据说几乎总是与实际时间相差不多。中午的时候,看到太阳在正南的位置,则就该放工回家吃饭休息了。下午则以太阳落山、天是否变黑为把握时间的标准。

看太阳位置以确定时间的标准除有季节性差异外,还有地域性差异。由于本村多山,各个生产队之间拉的距离也非常大,因此即使在本村内,不同的地点在时间判断标准上也有所不同。以三小队石孩崖旁边的大西磂(磂就是山沟)为例,当地有句俗谚说“半天大西磂”,意思是说这个地方天黑得特别早,一天才刚过去一半的时候这地方天就黑了。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大西磂这个地方山谷特别深,因此比较阴暗,很早就看不到太阳了,比其他地方天黑的要早。在这里看到天要黑的时候,出来看其他地方太阳仍然还老高。因此,在大西磂这个地方干活,总是要干到很黑的时候才回家,而此时其他地方可能才刚上黑影。另以三小队与十小队相比,两地的时间标准也不相同。十队附近的山特别高,受此影响,这个地方的天总是黑得特别早、亮得特别晚。两队相对比,按现在标准,如果三队五点明天,十队要七点才明天19。这其中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笑话,即“十一点半的干部”。农业社初期,本村的书记是十队人。由于十队天亮的晚,因此这个地方的人每天总是起床晚、吃早饭也就晚。加之十队离大队部(在三队)又有七八华里左右的距离,因此这个书记每次开会总是迟到,要十一点多才到,于是大家就给他起了这个外号。每次大家总是等他很长时间,而他却老是说才刚吃过早饭呢。

白天人们以太阳在天空中的相对位置来确定时间,那在没有太阳的晚上又该如何呢?这时只能依赖月亮与某些星星。月亮是夜空中的太阳,淄博乡间亲切地称其为“月嬷嬷”、“光明奶奶”、“空中老母”、“老母奶奶”,与被称作“老爷爷”的太阳相对应。另外还有“月们们”、“月明”、“光明”等称呼。在淄博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月亮出没规律的俗谚20:

三十、初一, 老母歇息(始终见不到月亮)

初二三,月牙钻。

初四五,月牙鼓。

初七八,老母像页瓜(半圆) 。

初九、二十三,出没半夜天(或:两头一般宽,即初九半夜没,二十三半夜才出) 。

十四五,常夜老母。

十七八,坐坐等霎(天黑后坐一会儿月才出)

二十二三,月没正南(天亮)

二十四五,月没东屋(天亮) 。

二十七八,老母出来一霎霎。

二十八九,老母出来走一走。

旧时没有钟表,人们夜间就以月相来推断时刻,也能据此推知是农历的哪一天。另外某些星星,如启明星、北斗星等也可以作为时间判断的标准。在聚峰村,当早晨很早还没有太阳的时候,人们就看月亮或星星到什么位置了来判断时间。比如种麦子的时候(九月下旬左右),看到明星(当地人对启明星的称呼) 在东南方向的时候就知道天差不多要亮了,这时就该准备起床下地干活了。明星就是九大行星中的金星,也称为启明星,其离地球最近,亮度仅次于太阳与月亮。因大而明亮,所以又被称为明星21。金星的运行很有规律,拂晓时出现在东南方,故曰“启明”;黄昏则出现在西南方向,故曰“长庚”。正如《诗经·小雅·大东》所言:“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农业社时期,各个生产队实行集体劳作。每天下午散工的时候由生产队长布置好明天的任务,如干什么工作、到哪儿工作及具体分工等。这其中,第二天的时间安排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比如规定好明天太阳到什么地方的时候开始下地干活,几乎天天如此。这时,判断时间便成为生产队长的重要任务之一。据做了二十多年生产队队长的张道胜(音)22老人所言,农忙的时候他总是很早就起床。比如割麦子的时候,每天四点钟左右就会醒来,然后看看月亮或星星到什么位置了。当看到天快亮的时候,便开始吹号,从生产队的这头吹到那头,再从那头吹到这头。社员们听到号声就赶紧起床准备下地干活。早饭回来吃,吃饭时也是吹号通知。当时制度非常严格,迟到的话就会被扣工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刘俊起]老刘店:一个求雨“神话”的建构
下一条: ·[张劲松]新宁县麻林瑶族乡的“跳古坛”
   相关链接
·[黄元韬]乡愁视角下的农民工个人叙事研究·[傅灵犀]“身”为“老百姓”:失地老年女性的城乡叙事与群体认同
·[李旭昕]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神话资源转化·[林德山]文化转向与叙事嬗变:日照农民画的迁衍与再生产
·[马光亭]从农时趋于工时:现代农民的时间与生活·[王晓涛 朱吏]中国农民画标准化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廖榕光]古代农民“报岁”风俗遗存·习近平向全国亿万农民祝贺中国农民丰收节
·[张勃]二十四节气的当代价值· “中国农民丰收节”今秋来临
·国务院新闻办就“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李明洁]你也许不知道上海西郊农民画,然而在全国各地农民画里,它却是非常特别的一种
·[郑土有]三种力量的互动:中国农民画艺术的生成机制·[何明 张雪松]城市空间再生产的类型与逻辑
·[雷婷]地方艺术中模仿的创造力·[柯玲]民俗视角中的农民工研究刍议
·[李向振]跨地域家庭模式:进城务工农民的生计选择·[杨卓君]华师大人类学民俗学工作坊:从西郊农民画到鬼畜视频
·“农耕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以二十四节气与六合农民画为案例”学术研讨会在高淳举行·陈辉:《过日子:农民的生活伦理——关中黄炎村日常生活叙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