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刘锡诚]北大歌谣研究会与启蒙运动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13 | 点击数:20463
 

2)他们把历史进化论的哲学思想引入中国民间文艺学研究中来,打破了传袭既久的中国儒学家们所创立和发展了的天命观哲学基础。如学者们透过歌谣研究中国的社会民族问题,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如常惠《歌谣中的家庭问题》(第8号)、刘经《歌谣与妇女》(第30号)、刘经《歌谣中的舅母与继母》(第46号)、黄朴《歌谣与政治》(第37号之歌谣周刊纪念增刊)等对中国家庭问题的研究,以新的视角、新的理论思想,丰富和拓展了初创时期的中国民间文艺学的架构和内涵。

3)他们逐步把西方民俗学和其他人文学科的思想原则和方法、特别是比较研究法介绍到中国来,并使之与中国传统的国学研究方法(诸如训诂、考订等)结合起来。胡适发表在《努力》周报上、后来为《歌谣》周刊转载的《歌谣的比较的研究法的一个例》④,应该说是中国人写的第一篇以比较研究法研究歌谣的文章,在后来的歌谣研究中发生过不容忽视的影响。周作人作为《歌谣》周刊的编者,在该刊和《晨报》等发表的文字中,对西方民俗学的思想和方法的介绍,对于推进歌谣的研究也起了重要作用。

4)《歌谣》周刊前后历时八年,虽然主要以提倡歌谣搜集渐而及于故事传说材料为要旨,但一些学者,如顾颉刚、董作宾、白启明、刘经、张四维、孙少仙、刘策奇、王礼锡等,也在歌谣、传说、故事研究方面形成了一个乡土研究的流派,并创造了至少两个研究范式:一个是歌谣的,即董作宾的歌谣《看见她》母题研究;一个是传说的,即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那时传说故事的界说还缺乏严格的界定)。顾颉刚的吴歌搜集与研究和孟姜女故事研究拟另文论述,这里仅以董作宾的《看见她》母题研究为例,略谈《歌谣》周刊在歌谣研究上的贡献。董作宾在《歌谣》周刊6263两期(1924105日、12日)刊行专号《看见她》两期,开歌谣母题研究之先河。他从歌谣研究会征集到的7838首各地歌谣中,挑选出属于看见她母题的歌谣45首,又从中分解归纳出娶了媳妇不要娘寻个女婿不成材隔着竹帘看见她三个母题,进行统计学的比较研究,从而得出结论说:我把有线索可寻特别相同的地方,详细比较一次,作出个粗疏的分类,结果发现了两大语系四大政区的关系。原来歌谣的行踪,是紧跟着水陆交通的孔道,尤其是水便于陆。在北可以说黄河流域为一系,也就是北方官话的领土,在南可以说长江流域为一系,也就是南方官话的领土。并且我们看了歌谣的传布,也可以得到政治区划和语言交通的关系。北方如秦晋、直鲁豫,南方如湘鄂(两湖)、苏皖赣,各因语言交通的关系而成自然的形势。这都是歌谣告诉我们的。次之,他又作内容的和地理学的比较研究,在传承路线上取得了颇有说服力、因而十分可喜的结论。再次,他运用中国传统的训诂考订方法,对字、词、句、段进行考订,校正内容的合理与流传的变异。从而他得出结论说:一个母题,随各处的情形而字句必有变化,变化之处,就是地方的色彩,也就是我们采风问俗的师资。所以歌谣中一字一句的异同,甚至于别字和讹误,在研究者视之都是极贵重的东西。”①

董作宾的看见她母题的研究,以及围绕着看见她母题开展的讨论,被后来学者称为中国民间文艺学的歌谣研究的一个范式,也为当时世界范围(特别是日本)的文化移动学说增添了中国文化的例证,并成为我国歌谣形式主义研究方法的鼻祖。

思想分歧未果而终

前期歌谣运动的学者主要是文学家和语言学家,他们大多是五四前夕在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的文化革命思潮的大形势下集拢而来的,他们在学术思想上显得很是驳杂。歌谣研究会的成立,虽然在歌谣征集处之后又酝酿了三年之久,但毕竟还是很仓促的,应该说周作人在《歌谣》的发刊词里所宣布的歌谣运动的两个目的,想把西方民俗学的套路和由国风开启的中国文化传统弄到一块,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因此,歌谣研究会内部始终存在着意见分歧就并非偶然。这种分歧或矛盾,在歌谣研究会的会刊《歌谣》周刊的版面上随时都能从字里行间见得到闻得出。

《歌谣》周刊的负责人周作人在该刊第10号上撰文说,研究歌谣(具体说研究童谣)者有三派:其一,是民俗学的,认定歌谣是民族心理的表现,含蓄着许多古代制度仪式的遗迹,我们可以从这里边得到考证的材料。其二,是教育的,既然知道歌吟是儿童的一种天然的需要,便顺应这个要求供给他们整理的适用的材料,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其三,是文艺的,晓得俗歌里有许多可以供我们取法的风格与方法,把那些特别有文学意味的风诗选录出来,供大家的赏玩,供诗人的吟咏取材。这三派的观点尽管有不同,方法也迥异,——前者是全收的,后二者是选择的,——但是各有用处,又都凭了清明的理性及深厚的趣味去主持评判,所以一样的可以信赖尊重的。”②歌谣研究会成员杨世清在《歌谣周年纪念增刊》撰文说:现在研究歌谣的人,从他们的目的看来,大约可分以下四派:(一)注重民俗方面,(二)注重阴韵训诂方面,(三)注重教育方面,(四)注重文艺方面。在这四派目的里边,本难说哪派重要,哪派不重要;不过默察现在的情形,似乎注重文艺方面的人,较为多点。”③三派也好,四派也好,总之是在认识上和目的上存在着分歧,而且这种分歧越来越扩大。歌谣研究会成立时的元老之一的沈兼士,以及钱玄同、魏建功、林玉堂,甚至董作宾,主张通过歌谣研究方言。周作人、常惠,他们都是文艺家,但在歌谣研究上,却都明显地倾向于民俗学而非文艺学、或曰逐渐从文艺学转向民俗学。尤其明显的是周作人,他是最早绍介和运用英国民俗学和日本民俗学的理论的主要人物。常惠受周作人的影响,并发展了周作人的理论,把歌谣研究归结为一句话:歌谣是民俗学的主要分子,平民文学的极好的材料,而这句话几乎成为歌谣研究会一时的行动口号。刘半农、胡适等是坚定的文学派,他们主张搜集研究歌谣的目的是为中国新文学开辟一快新的园地。胡适早在1922年《歌谣》周刊创刊之前就著文写道:近年来,国内颇有人搜集各地的歌谣,在报纸上发表的已很不少了。可惜至今还没有人用文学的眼光来选择一番,使那些具有文学意味的风诗特别显出来,供大家的赏玩,供诗人的吟咏取材。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朝戈金]国际史诗学术史谫论※
下一条: ·[施爱东]学术与生活:分道扬镳的合作者
   相关链接
·[李欣然]童谣,游戏与操场: 艾欧纳·欧匹和彼得·欧匹的儿童民俗学研究·[李盛]文艺现代性的中国实践
·[程梦稷]从“新国风”到“歌谣学” ·[王渭清]"非遗"保护视野中的宝鸡民间歌谣
·[王敏琪]民间文学视野下歌谣的比较研究法·[曾越洋]喝彩的“污秽”和认知构建
·[湛晓白 赵昕昕]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兰洁怡]浅谈南宁白话童谣的语言特色、思想内涵与保护传承
·[程梦稷]是谁作此预言签:民间文学视野中的古代谶语歌谣·[王均霞]眼光向下的性别回应:中国现代早期民俗学研究中的歌谣与妇女
·[张志娟]西方世界的中国“歌谣运动”·[廖元新 万建中]学术史视角下歌谣与生活的关系
·李生柱:侗族童谣文化遗产亟需抢救和保护·[崔若男]术语互译:ballad的汉译与歌谣运动研究
·[李素娟]程式化表达:词语、句法及主题·[张志娟]西方世界的中国“歌谣运动”
·[袁瑾]民众的诗情:歌谣研究70年综述·[李翠含 吕韶钧]游戏仪式与文化象征
·[李传军 罗含]表彰隐藏的光辉:歌谣运动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建立·[金乾伟 杨树喆]壮族农事歌谣的生态寓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