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李跃忠]略论20世纪以来的中国影戏民俗研究
  作者:李跃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7 | 点击数:12998
 
 
三、新世纪以来的影戏与民俗研究及其展望
 
真正对影戏民俗及其关系的探讨是近些年来的事。如果夸张一点,可以说这段时期的文章不管是纪录性、报道性的还是学术性的,在文中几乎都会带上几句演出影戏的事由,或者讲个有关的影戏传说等。
 
二十一世纪以来,学者们对影戏与民俗研究的学术视野相当宽阔。有的较为深刻地论述了影戏与宗教信仰的关系。如对于佛教和影戏的关系康保成近年来曾做过专门研究,他指出:“巫术中的招魂术是我国影戏的远源,而印度佛教‘以影说法’是影戏的近缘,……中唐时期,佛教僧人以光影演出变相,同时元宵节提供了影戏上演的重要场合,我国的皮影戏宣告成熟。宋代影戏多演世俗故事,佛教因素不浓,但明清乃至现在仍流行的影戏,仍表现出与佛教形影相随的密切关系。”〔7〕康先生还从“影戏戏神为观音菩萨”、“演出剧目多为佛教内容”、“演出场所多在寺庙”、“演出场合多与作佛事有关”、“唱腔似念经”、“影偶形象受佛教造像影响”等六个方面予以说明“宋以后,尤其明清以降,影戏与佛教仍有形影相随的密切关系”。〔8
 
也有学者运用民间文学的叙事理论来研究影戏的剧本创作问题。如赵宗福指出:“河湟皮影戏有自己的话语程式。艺人们根本不用影卷等书面文本,也用不着演前彩排,即可表演甚至即兴创作演出大型或连台情节生动、唱词唱腔优美的戏。它体现了民间文艺传承口头性与民俗文化程式化的特性。”“河湟皮影戏艺人的创作展演始终是程式化的文化传承,艺人们利用叙事模式以及各类尺度不一的‘词’,加以巧妙地装配,形成许许多多的皮影戏作品。”〔9
 
还有的考察了一些民间技艺在影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笔者以为古代的一种游艺“手伎”,尤其又是其中的手影戏表演,对中国影戏的发展就有着直接影响〔10〕,郑劭荣则考察了说唱伎艺与民间剪纸在影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1〕。
 
除上述研究角度外,还有的从图腾文化的角度研究影戏的造型(黄雪《华县皮影的艺术精神》,西安美术学院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张冬菜则在梳理文献中关于影戏起源的记载,和各地影戏艺人关于影戏起源的种种传说后,认为在一些民间传说中隐含了影戏与剪纸招魂习俗的密切关联〔12〕。
 
而刘季霖《影戏说――北京皮影之历史、民俗与美术》一书“谢影神”、“影戏艺术的文化内涵”、“影戏班社的组成及堂会戏的演出”、“民俗对皮影戏的影响”等专题中,既保存了一些影戏民俗史料,也探讨了古代神话、宗教、民俗活动对影戏的影响。〔13〕公允而论,刘先生的论述很不深入,多是泛泛而谈,但他的一些提法、论述却触及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开启人们的研究思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新世纪以来的影戏与民俗研究,与人们对非物质文化的“文化空间”的认识有关。我国虽然很早就注重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但人们真正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是近几年的事,尤其是2004年后。20048月,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11月,文化部、财政部等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2005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开始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
 
不少地区已经或准备把当地影戏申报为国家级或省级的遗产名录,因而编撰了不少影戏志书,其中对影戏民俗的记载更为详细些,如2006年出版的《环县道情皮影志》一书,在第八章“杂记”中,分四节记录了“道情皮影与民俗”、“道情皮影戏俗忌讳”、“道情皮影行话暗语”、“道情皮影言语对联”等,都是影戏民俗研究中非常宝贵的资料。
 
笔者亦受此影响,对影戏的生存方式进行了思考。指出影戏的生存方式有生存环境、生存价值和生存实践三个要素。生存环境指影响影戏生存、发展的所有因素,大到国家的政策方针、经济发展、教育模式、战争灾害等,小到民间节庆、社区活动等,都有可能影响影戏的生存和发展。生存价值则是指影戏在一定的生存环境里能满足怎样的社会需要,这是决定影戏生存的第一位因素。生存实践则是指影戏根据社会需要,采取何种形式实现它的“功能”,简单的说,也就是影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以怎样的形式进行活动,从而实现它的价值。并以为影戏的生存价值首要的不在于娱乐和审美,而是因为影戏的演出能满足俗民“民间信仰”活动的诸多需求。并以为今日中国影戏濒危的根本原因在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影戏的生存环境基本被破坏了。〔14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及其实用价值日渐为广大民众所认识,无论是作为表演艺术类还是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戏,它都会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而事实也如此,20065月底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皮影”名列其中,就有河北唐山、广东陆丰等十三个地方的影戏得到了保护,至于申报为省级、地市级以及县市级的就更加多了。
 
由于此,影戏及影戏民俗研究也势必会受到重视。完全可以说,影戏民俗是一座可供研究的宝库,其中还有很多内容如民间请唱影戏的缘由、影戏的写戏方式、影戏台及其相关习俗、影戏的演出习俗、行规、宗教对影戏的影响、影戏的民俗文化功能等都有待人们去进行探索。
 
 
 
--------------------------------------------------------------------------------
 
参考文献
 
1〕张树云.李脱尘与庆民生影戏社〔A//陈克编著.唐山戏曲资料汇编第六集〔C.内部资料,198812-14.
 
2〕佟晶心.中国影戏考〔J.剧学月刊.1934311期):5.
 
3〕马德昌.皮影艺术的魅力〔M.内部资料,199417-30.
 
4〕赵建新.陇东南影子戏初编〔M.台北: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出版,199538-46.
 
5〕丁言昭.木偶、皮影和宗教文化〔J.戏剧艺术.19973):120-124.
 
6〕江玉祥.四川皮影戏的民俗功能〔J.文史杂志.19896):35-36
 
7〕康保成.佛教与中国皮影戏的发展〔J.文艺研究.20035):91.
 
8〕康保成.中国古代戏剧形态与佛教〔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456-457.
 
9〕赵宗福.论河湟皮影戏展演中的口头程式〔J.文艺研究.20004):118-142.
 
10〕李跃忠.从“手伎”到影戏〔J.民族艺术.20054):45-49.
 
11〕郑劭荣.从唐宋说唱伎艺与民间剪纸看我国影戏的形成〔J.民间文化论坛.20063):59-64.
 
12〕张冬菜.略谈中国影戏的起源〔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1.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76-83.
 
13〕刘季霖.影戏说――北京皮影之历史、民俗与美术〔M.〔日本〕东京:好文出版,2004.
 
14〕李跃忠.论中国影戏的生存方式及其变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139-142
 
原载《重庆大学学报》2008年第1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李跃忠的个人空间2008-10-12 20:07:5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岩本通弥]以“民俗”为研究对象即为民俗学吗?
下一条: ·[董晓萍]民族觉醒与现代化──西方民俗学30年回眸
   相关链接
·[徐嘉抚]辽西皮影戏伴奏音乐的文化解读·[王艳 罗钰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平台的活态传承与破圈传播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
·[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
·[卫才华 叶蕾]20世纪太行山曲艺宣传队的组织管理与文艺实践·[袁瑾]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村文化政策的演变
·[杨志伟]新媒体在罗山皮影戏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杨镕]国家级非遗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田野调查报告及反思
·[马娇娇]皮影戏民俗文化的嬗变及对乡村社会资本的影响·[毛巧晖]承续与超越: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神话研究
·[马娇娇]执守与嬗变:当代关中地区皮影戏民俗文化研究·[王璟 李宗刚]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文学类课程设置探析
·[中村贵]面向“人”及其日常生活的学问·“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王笛]茶馆、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对20世纪后期成都茶馆业的实地观察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