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包汉毅 桂书杰]德国民俗学史上的“礼俗互动”
  作者:包汉毅 桂书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12-03 | 点击数:10434
 

三、两战之间:“俗生于礼”

  在民族主义与军国主义的推动下,德国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众所周知,5年后德国战败,签订了《凡尔赛条约》。然而,这非但没有令德国人臣服,反而极大地激发了其民族自尊心与复仇意志,泛日耳曼同盟的《德意志报》在条约签订当天的头版赫然写道:“复仇!德意志民族!德国人民将……重新夺得其国际上应享有的地位。到那时,洗刷1919年耻辱的时候就到了!”同时,德国人骨子里的服从性与保守性也没有丝毫改变,更有加剧之势。也因此,战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议会民主制被视为是脆弱的。

  战败后的民族核心利益自然是要尽快地自低迷中振作,自弱势中崛起。德意志人崇拜并依赖强权人物的惯性依然,复兴的历史重任仍旧寄望于精英阶层。与此相应,向来具有政治导向性的德国民俗学科的轻俗重礼倾向进一步加重。

  真正让这种反浪漫主义思潮达到顶峰的是法兰克福大学教授汉斯·诺曼(Hans Naumann),他分别于1921和1922年出版了著作《原始的共同体文化》以及《德国民俗学基本特征》,提出了所谓的“下沉的文化产物”理论:“认为进步来自于大众,这是浪漫主义。这不免有拉低或者至少是抹平的意思。民服、民书、民歌、民戏以及民具等等都是文化产物下沉至最末细节而形成的。这是在可以计算的时间内慢慢发生的。换句话说:文化产物是由精英上层所创造的。”诺曼也秉持两个阶层的划分,指出:精英上层思想活跃、具有创造力,而另外的大部分人则构成为一个下层共同体,他们缺乏创造精神和个性。其中,文化产物全部都是由精英上层创造的,其形式主要是思想性、精神性的,而下层大众所做的,只不过是承接这由上而来的文化产物,并在自身的历史生活中使之成形,当然也有所加工,从而最终形成为民族文化。

  为了巩固自己的论断,诺曼更是进一步封死了下层作为上层创造力的源泉的可能性。他认为,上层精英创造文化固然是基于个人的独创精神,但他们也是自所谓的“原始的共同体文化”底基中汲取营养。但这个“原始的共同体文化”并非扎根于低层大众,而是在人自动物成为人的过渡阶段中形成的,因而也是世界各民族所共有、共同的。

  比如,对于童话,诺曼就将之区分为童话故事和童话题材,后者即是所谓的“原始的共同体文化”,而前者“是艺术化的、经过策划的小说,是精心架构的故事,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发端于某个个体的脑袋,会迁移、流布,也会被说走样,正如同民歌会被唱走样、民戏被演走样一样。”

  诺曼的观点一经发表,即在当时的德国民俗学界引发了强烈反响。可以说,诺曼是1918-1945年间被讨论最多的民俗学者,绝大多数的学者都是因为批判性分析他的理论而建立了自己的体系。这其中大部分是反对性意见,因为诺曼的观点很明显是对于下层民众创造力的彻底抹杀。

  诺曼本人是支持纳粹主义的,他甚至认为,只有希特勒才能够将其文化理论付诸实践。于是,在1932年议会大选之前,他参与署名了那份著名的支持纳粹党的“德国大学、高校教师宣言”,并于1933年公开发声支持焚书运动。1945年二战结束后,他被波恩大学解职,此后再未任教。

  两战间期的“俗生于礼”理论大致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由上来看,两战间期的“俗生于礼”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俗生于礼”是重礼轻俗的极致,是强调阶层差异性的极致。反者道之动。德国民俗学在一战前后既已自浪漫主义导向开始反转,那么必然会在反方向上愈走愈远,终至另一个极端。

  第二,“俗生于礼”必须为礼的起源找到一个合理解释。正如同重俗轻礼的极致——“礼失求诸野”必须把跨阶层的民魂作为文化的起源,重礼轻俗的极致也必须为民族文化找到一个源泉,即是跨民族的“原始的共同体文化”以及上层精英的创造力。

  第三,“俗生于礼”是纳粹极权主义诞生的社会政治背景的典型反映与造势。如上已述,一战后日耳曼人骨子里的服从性与保守性更加牢固,再加上自战后废墟中迅速崛起的民族需求,这样的社会政治大环境必然会催生极权主义,而作为重礼轻俗极致的“俗生于礼”理论正是应运而生,诺曼本人自称是希特勒的崇拜者也就自然而然了。

  第四,“俗生于礼”在实证主义的道路上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实际上是偏颇的理性思辨。诺曼虽然也顾及到了对于实际生活的观察,比如说有的民间服饰潮流的确是受精英阶层的影响,但显然地,在据此形成理性主义认识的道路上,他是以偏概全了,主要是依托于自身偏激的逻辑推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王杰文]普罗普与巴赫金
下一条: ·[刘守华]比较故事学的中日之旅
   相关链接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唐璐璐]对“非遗”与“社区”的再认识——基于“德国现代舞实践”列入非遗名录的思考
·[邵凤丽]礼为俗用:功能导向下“礼仪文体”的流变·[高洁宜]由俗至礼:探析乡村移风易俗中的贺号习俗
·[陈亚琼]声音的书写:“理想集体”的话语表达·[白廷举]仪式实践、礼俗互动与文化认知
·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8期活动预告(2023年3月19日下午14:30)
·[胥志强]现代民俗学中的礼俗互动问题·[菅丰]民俗学的悲剧: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
·[邵凤丽]礼俗互动视野下祭祖礼仪文化内涵的历史传承·[鲍燕飞]礼俗互动视角下立春鞭春牛巫术信仰的演变
·[柏仙爱]礼俗互动传统中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吴秀杰]解析日常文化中的量化结果诸态
·[王二杰]礼俗互动下东海孝妇现代传承·《田野中国·当代民俗学术文库》
·[毕雪飞]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赖婷]礼俗互动视角下的民间节日祭祖体系
·[萧放 何斯琴]礼俗互动中的人生礼仪传统研究·[萧放 何斯琴]礼俗互动中的人生礼仪传统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