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孙伟伟]神话图像研究综述与发展路径思考
  作者:孙伟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1-12 | 点击数:6572
 

  2.对神话图像与文本、口头关系的探讨

  从图像叙事角度探寻神话与图像的关系,尤其是图像与文本、口头的互动关系,是近年来神话图像研究的又一大领域。

  龙迪勇《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故事画中的图像与文本》,通过具体考察故事画及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艺术品中的神话图像,探讨了叙事图像与叙事文本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一个方面,即图像对文本的模仿或再现问题,并用皮尔斯的符号理论具体分析其错综复杂的关系。朱存明、朱婷《汉画像西王母的图文互释研究》一文,描述了文本记载与图像呈现的西王母以及图文记载的差异化,论述了文本与图像之间的差异交互关系。蔡枫的博士论文《犍陀罗雕刻艺术与民间文学关系例考》,以图像学、叙事学和传播学等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将犍陀罗雕刻艺术视为民间文学研究的有效文本,力图在图文互证中厘清犍陀罗雕刻艺术和民间文学的内在关系,确立犍陀罗雕刻艺术在印度文化语境中所特有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地位。

  金立江《女神文明与城邦———苏美尔女神伊南娜的图像神话与叙事》,通过分析一件出土的乌鲁克花瓶上的伊南娜女神图像,认为图像神话同文字叙事一样,也起到了叙事的作用,图像神话既是可以看见的也是可以言说的。安琪《神话的图像叙事:明代丽江壁画研究》一文,通过分析汉藏之间的崇佛护法与艺术赞助、大黑天的图像叙事以及真武神话的图像叙事,论证了考古图像与神话历史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阐发、互为映照的平行结构,并认为丽江壁画是明代国家的官方宗教行为、地域性民间神话和区域社会政治精英相互作用的产物。周恬逸《〈山海经〉文图关系研究》,以《山海经》文图关系的历史研究为重点,阐释了《山海经》文图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如从古至今《山海经》文图的演变情况、文献记载与传世的《山海经》图的分析与比较、《山海经》文图关系的变化趋势与特点地位、所记著名神话母题的文图关系等。王世成《古希腊瓶画中神话故事母题的图像化现象研究》,以神话故事母题在瓶画中的图像化为研究起点,借鉴相关瓶画艺术和神话故事母题文本研究的成果,从理论层面对神话故事具体创作策略和二者转化后的图文关系等予以深刻的剖析,对当下图文关系焦虑的现象展开学理渊源上的阐释。孟令法近年来也关注图像叙事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口述、图文与仪式:盘瓠神话的畲族演绎》《口头传统与图像叙事的交互指涉———以浙南畲族长联和“功德歌”演述为例》《人生仪礼的口头演述和图像描绘———以浙南畲族盘瓠神话、史诗〈高皇歌〉及祖图长联为例》等文章,从图像叙事的角度论述了口头演述、文字记载及图像描绘三者之间的交互指涉关系,认为这三种媒介共同出现在礼仪中,与现实生活对接。伊家慧《图文结合式研究方法对佛教研究的意义———以佛陀降生神话为例》一文,将佛陀降生神话文本与图像结合进行系统性分析,认为文本和图像是佛陀降生神话研究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学术界此前往往只关注其中一个方面,很少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进行的综合性研究。赵艳2019年新著《佛传与图像:释迦牟尼神话》,以佛传文本为基础,将释迦牟尼神话分为诞生、降魔成道、初转法轮、涅槃四个主要部分,对神话文本进行深度解析。作者广泛搜罗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犍陀罗、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的众多佛教造像、石窟壁画等图像资料,图文并茂,更加生动、立体地展现了释迦牟尼神话。

  此外,孙文起《论中国古代月亮神话的图文阐释》、曲丹儿《古希腊瓶画的历史叙事与图像叙事》等文章,分别论述了图像作为一种叙事方式,与文本口头互补、互证以及聚合的复杂关系。

  3.对神话图像审美特征及演变的研究

  21世纪以来,美术考古学方向的研究者聚焦于考古神话图像的审美特征及演变研究,关于该部分的研究,有众多研究生学位论文及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如刘渊《汉代画像石上伏羲女娲图像特征研究》,分析了我国中原地区、北方地区以及西南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女娲图像的特征,并对汉及以后女娲图像的特征做简要概述,资料较为详实。郭斌《浅析〈山海经〉中与马相关的形象》,从《山海经》中的马、“状如马”兽类形象、“状如马”神类形象、具有马局部特征的其他形象、与马相关的名称等几个方面,通过对《山海经》文本以及相关典籍中的图像资料中与马相关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分析了《山海经》中与马相关的兽类形象的外形符号特征以及隐喻含义,是对《山海经》中马类兽形研究较为全面的成果。秦芳芳《中国神话题材绘画探究———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例》探讨了绘画题材与神话题材的关系和神话与绘画的关系,论述了魏晋前后中国神话题材绘画的发展历程,分别对魏晋前后各朝代的神话题材绘画代表作品的艺术特征加以论述和总结,并探析了政治经济对绘画艺术的影响。徐常乐《〈山海经〉刻本插图研究———〈山海经〉中的图像与巫术思维》,用图像学与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明代和清代几类《山海经》图的传承系统、神兽造型及其中蕴含的巫术思维进行了研究。其他如刘雪瑶《中国古代壁画中神话题材的水纹造形演变研究》及苏剑钊《中国神话传说中鬼神形象图像化表达研究》,都是从美术学角度对历史上神话图像的演变所进行的研究。

  期刊文章中关于神话图像的视觉结构特征研究,有王倩关于汉画像方位研究的系列文章,如《论汉画像石方位划分参照物》《左东右西:论汉画像石中的西王母方位模式》《汉画像西王母关联方位图式研究》《二元宇宙:褚兰汉墓车马出行图方位结构》等,从神话图像的方位结构出发,对神话图像的构成特点进行分析。此外,李曼丽《人与神的对话———古希腊神话雕塑》、李浥《四川东汉时期的西王母图像:主题与构成》、徐峰《图像与空间:良渚玉璧“鸟立阶梯状边框”图像新考》等,从视觉构成的角度,分析了各个神话图像的特征及其演变。

  4.对神话在当代图像中的转化应用研究

  中国神话学会原会长刘锡诚先生在《在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下看神话资源转化的中国实践》一文中指出,在中国神话的定型转化过程中,存在着景观转化与艺术转化的差异,除此之外,当代电子图像即数字媒介领域中也大量存在着神话资源的图像转化。因而,当代图像中对神话的转化应用主要包括在审美艺术领域、景观设计领域以及数字媒体领域的应用。

  第一,神话在当代审美艺术领域的应用研究。

  学界对神话在当代审美艺术领域的应用研究包含绘画、雕塑、民间艺术等方面。

  绘画方面。艺术家经常会将神话资源作为绘画创作的源泉,但学者们似乎忽略了这一点,从绘画创作的角度研究神话图像的寥寥无几。王子龙《基于〈山海经〉中神怪形象的插画研究与创作》,解读了《山海经》图文中的神怪形象,并重新审视当代插画设计手法,将《山海经》中描述的上古世界中的神怪形象进行了再设计,并根据作者自身的创作实践,对中国传统艺术形象的传承与创新做了相关的思考。谢地《〈山海经〉中古今妖怪艺术形象的分析及应用实践》,分析对比了《山海经》中古代妖怪艺术形象和现代绘本《山海经》插画,分析《山海经》中神人异兽的现代插画的创作手法,同时与日本《鬼太郎》妖怪艺术形象做对比,从中借鉴,最终创作了以《山海经》中描写的小人国为题材的儿童绘本插画,塑造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妖怪艺术形象。刘春蓉《嫘祖绘画创作研究》以画家为中心,分析了现有绘画如中国画、农民画、连环画、壁画与其他绘画如油画、装饰画中的嫘祖形象特征。桂小径《神话题材的洪荒之力———海南黎族神话题材油画创作的思考》认为,神话传说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及创作素材,分析了原始神话题材绘画的创作启示和审美意象。赵偲汝、李汉平《神话题材插画创作的艺术价值》,分析了插画创作的现状与问题,从人物特征、线条笔法、画面构图、传统色彩等方面探讨了神话题材插画的艺术特征,并认为基于神话题材的插画设计创作是顺应现代设计艺术发展趋势的。此外,郭蓉《〈山海经〉异兽形象在现代插画设计中的视觉表现》、何瑞华与肖冉婷《中国神话文化元素在现代插画设计中的应用———以〈山海经〉为例》等文章,也对传统神话的现代化路径进行了探讨。

  雕塑方面。关于神话在雕塑中的应用研究主要从美术设计的角度出发,从创作者角度去解读神话图像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毛建雄《古代神话在西方现代雕塑中之变异》一文,分析了大量以古代神话为题材的西方现代雕塑,认为现代雕塑虽然风格渐趋自由开放,但神话题材仍未离开雕塑家的视野,文章还对后现代的神话雕塑与艺术进行了反思。云海军、吕枫《浅析希腊神话对其女神雕塑艺术的影响》,分析了神话是古希腊女神雕塑在世界雕塑史上脱颖而出的原因,并通过分析古希腊女神雕塑的写实美与理想美,讨论了写实与理想化相结合的美学思想。李鹏《传统艺术形象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以及对当代雕塑设计手法的分析总结,对《山海经》中的异兽形象进行了重新设计,试图在传统艺术形象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和创新。包磊《心外无物———关于雕塑中神仙方士造型的解析》,对比了传统图像与现代雕塑中神仙方士的造型,通过分析神话与传说中对于神仙方士的文化解读,对当代的神仙方士造型雕塑艺术的创作进行分析与反思。张旭强《中国传统神话题材浅浮雕创作研究报告》,以中国传统神话题材为研究对象,从《创世》系列与《朝图》系列浮雕出发,展示了其作品和创作过程。论文还探讨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历史文化和理论研究,并结合对市场需求的调查研究,对中国传统神话题材浅浮雕的艺术表现系统地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汪敏皓《新材料在神话题材雕塑中的应用》,探讨了新材料在雕塑中的创新运用,以及新材料在神话题材雕塑作品中的实践过程与艺术价值,阐述了神话元素在雕塑中的介入,并且以《山海经》为例,论述了神话元素介入雕塑创作的必要性,并结合作者自己的实践,总结出神话元素介入新材料雕塑作品的艺术价值。李雄《我用现代具象雕塑语言创作中国神话故事》一文,展示作者的一系列神话题材雕塑作品,并根据其创作实践,指出神话故事题材既是雕塑表现的素材,也是雕塑表现的造型对象。古代人对这些神话大多是口口相传或文字记载,极少有图像类的形象描绘,这给作者创作这类雕塑留下了极大的空间。

  民间艺术方面。吕朔《黑龙江流域中的神话对龙江剪纸的影响》,分析了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神话及神话观念对龙江剪纸的影响。该文对黑龙江流域的神话剪纸分布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叙述了黑龙江流域剪纸的起源及其发展,突出介绍了黑龙江传统神话画像造型,将神话剪纸大致分为创世神话剪纸、自然神话剪纸、动植物神话剪纸三类,更进一步阐述了龙江神话与龙江剪纸的关系及其影响,将神话与民间剪纸相结合,具有极高的创新性。

  第二,神话在景观设计领域的应用研究。

  杨利慧、张多在《神话资源创造性转化的探索之路》一文中,对神话在遗产旅游以及当代图像艺术中的转化研究做了部分梳理,如孙正国与冯天瑜针对武汉大禹神话园的景观设计的访谈,冯天瑜提出神话资源的转化既要坚持资源的本真性,又要坚持资源在当代的可转化性,但并未对图像景观做具体的阐释。唐晶《中国传统神话主题景观设计的纪念性与文化表达》,结合郑州市大禹文化苑项目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对国内各地近年来兴建的传统神话主题景观的类型与特征进行探讨,分析了传统神话主题景观的纪念性构成及表达。除此之外,陈辰、裘鸿菲《纪念性景观中的叙事应用———以武汉市大禹神话园为例》一文,分析了武汉市大禹神话园的景观叙事,从故事、空间和意义三个方面表达了大禹神话园的叙事层次和纪念内涵。王慧杰《神话传说的图像化与乡村创意旅游开发———以灵寿县织女山七夕节为例》,以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为大背景,梳理了灵寿县织女山七夕神话传说,并将神话传说和当地遗址结合创设情境,使神话传说图像化,并进一步探索了神话传说在乡村现代社会变迁中传承与创意旅游的新模式。邹夫仁《从大梅山文化旅游看梅山神话人物形象的艺术再创造》一文,分析了梅山神话人物形象在大梅山文化旅游民俗村、文化园雕塑与雕刻、戏剧表演、工艺品设计以及旅游影视和场景体验中的艺术再创造。

  第三,神话在数字媒体领域的应用研究。

  数字媒体领域主要是利用技术处理的电子图像,如动画、数字化创作、游戏形象设计等。郝翰《中国神话传说角色动画造型中的传统绘画元素研究》,通过对我国神话传说角色动画造型(以同传统绘画元素相结合为主)与世界各国同类动画造型的比较,总结归纳出我国现当代神话传说角色动画造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根源,探讨了当代动画造型同我国传统绘画元素相结合的路径问题。刘明明《〈山海经〉神兽形象再设计的应用研究———以〈神兽极乐村〉市集创作为例》,叙述了动画设计《神兽极乐村》市集的创作过程,并结合经验,对传统的《山海经》神兽形象如何应用到现代动画设计艺术中进行了思考。此外,谢雅卉《美国动画片中龙形象的神话建构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杜艺帆《中国上古神话的数字化创作》、胡佳璐与吴诗中《〈山海经〉的游戏化之路———科普交互新形式的探索研究》等文章,分析了神话在当代动画与数字化创作中的应用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此外,在文创设计方面,解萌《基于山海经图文研究创新女性梳妆产品设计》,分析了《山海经》图文中的形象,运用平面设计手法创造出新的山海经形象,并通过对女性梳妆产品的需求和习惯进行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将创新的《山海经》图文融汇到女性梳妆产品设计当中,进一步探索关于中国传统元素再生的设计方法。王小兵《〈山海经〉神话思维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转化应用研究》,通过对《山海经》神话思维的特点进行解读以及对文创产品的概念、内容及设计模式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山海经》神话思维对文创产品设计的启示,并对《山海经》神话思维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转化应用做了实践探索。

  除以上在各自领域的研究之外,还有从艺术综合出发的研究,如李婧《〈山海经〉女性鬼神形象研究与思考》,分析了《山海经》在插画艺术、游戏角色设计等视觉传达艺术中的应用,突出研究了《山海经》中女性鬼神形象的研究与应用,如女娲、西王母、精卫等,对其在中国鬼神文化中的变化及艺术创作在当前商业社会中的概况做了简要论述,对传统文化的改变与再造进行了思考。王强《“拿来主义”与民族文化认同的缺失———关于中国神话类艺术作品套搬西方的警醒与反思》,分析了绘画、雕塑、文字、说唱和动画影视等形式的神话类题材艺术作品,通过与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西方作品及邻国韩国的对比,提出我国神话类艺术作品民族文化认同缺失的现状,呼吁中国神话类艺术作品的本土创造。

  总之,关于神话在当代图像中的展现的研究逐年增多,神话作为传统资源与现代图像艺术相融是大势所趋,但关于其研究仍局限于美术设计专业,其他人文学科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的较少。在神话学领域,杨利慧所主持的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神话学的体系构建”,正在试图对神话资源在当代图像艺术中的转化做进一步的探索。

  5.对神话图像本身理论性的探讨

  除对神话图像进行具体的个案研究之外,还有学者对神话图像本身的价值及研究方法等做过理论性的探讨,与上文相比,该部分的研究较为薄弱,以期刊文章为主。

  萧兵《图像的威力:由神话读神画,以神画解神话》认为,神话之神画,即神话题材的造型艺术,绝不应该像前些年那样被民俗神话学家所漠视,理想的办法是把神话文学与神话艺术结合起来研究。王倩自2011年起持续对神话图像本身进行思考,对其结构性意义阐释、价值、国外研究路径等进行总结与研究,先后发表了《神圣的图像———神话图像结构性意义阐释》《作为图像的神话———兼论神话的范畴》《图像在古代文明中的价值》《论国外神话图像阐释的意识形态转向》及《身份、图像与世界:英语汉学界西王母研究的路径》等文章,对神话图像在神话研究中的意义进行了理论性的探讨,并对国外的研究进行总结与思考。此外,王怀义《神话图像的本体价值》一文,从神话的图像传承、神话图像的时代性及精神价值方面探讨了神话图像的价值。在与廖明君的访谈中,他提出利用图像对神话进行美学研究的观点,倡导建构中国神话美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综观国内对神话图像的研究,从20世纪早期至今,学界关于神话图像的研究从未中断,从最初关注神话考古图像的考证到如今多样化的研究,都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质,而神话学相对其他学科,对该部分的关注度却不够。神话图像是神话研究的重要内容,如何将其正式纳入神话学研究领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江帆]满族民间叙事中的生态思维与哲学意蕴
下一条: ·[霍志刚]傣族神话研究回顾与“朝向当下”的傣族神话研究
   相关链接
·[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
·[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刘蓓]基于历史维度、信仰维度、旅游维度的神话主义研究
·[郭双]神话主义视域下《山海经》的互文性实践·[关旭耀]从故事到动漫影视
·[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
·[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
·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祝鹏程]朱大可神话研究的症候式批评
·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祝鹏程]作为文化批评的神话研究及其不足·[张多]重估中国神话“零散”之问
·[张成福]遗产旅游中不同主体神话观的碰撞与融合·[于玉蓉]《史记》体例之数的神话学新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