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杨丽 夏循祥]团山村俐侎人的信仰与变迁
  作者:杨丽 夏循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5-08 | 点击数:7442
 
 
  三、以犬崇拜为代表的动物崇拜
 
  (一)祖先犬与生殖
 
  犬能够一胎多产,其繁衍能力是当时处于落后的生产力和医疗条件下的俐侎人所不能拥有的。因此,俐侎人需要借用其生殖能力。俐侎地区就流传着一个将犬的繁殖能力转换到人身上的传说:
 
  相传唐朝时期,唐长老从西天取经回来,到凡间寻找已经转世的母亲。唐僧就问天地,我的母亲在什么地方转世了?转世成了什么人了?天地告诉他,你的母亲转世到了一户富裕人家了。唐僧立马赶到那户人家去寻找自己多久未见的母亲。谁知,唐僧的母亲转世成了一只大白犬了。那家主人告诉唐僧,你真的很有慈心很有孝心,但只要一放这大白犬的铁链子,它便要挖人的眼睛。唐僧想了一下,就对大白犬说,你要是我的母亲,只要链子一放就跟我来。果不其然,这链条一放,大白犬也不逞凶恶,直接跟着唐僧走了。唐僧此时已有了法力,就用神力将自己的母亲变回人形。但这胸前的犬毛和身后的犬尾巴却无法变消失,只能维持着这半人半犬的模样。至今,俐侎人的传统服饰上还能找到这个历史根古的痕迹。俐侎服饰在胸前有一块布,后腰也有一块称之为“屁兜”的布。据俐侎老人说,胸前的遮羞布就是为了挡住胸前的毛,屁股上的“屁兜”也是为了将尾巴遮拦住。*
 
  还有一个间接认犬为祖先的故事:
 
  古时曾有过一次水漫天。因为那时坏人当道,好人受罪,于是天公以此来惩戒凡间。为了躲避洪水,大富大恶之人都钻进树洞中并用牛屎封住洞口;而一对穷苦善良的兄妹只能钻进葫芦中用蜂蜡堵住葫芦口。天意使然,树洞里的大富大恶之人都被淹死了,而唯独钻进葫芦的兄妹俩活了下来。虽说是达到了惩戒的效果,但凡间只剩下这兄妹两人,该如何繁衍下去呢?于是,天公就找到这两兄妹,让他们结婚生子,可是不能乱伦,就将他们的容貌都变换掉,自此这两兄妹互不相识了。
 
  他们结为夫妻后,在繁衍山上生活,其第一胎就生了九男七女。这可愁坏了夫妻两人:猪一胎都才生十一二个,凡人竟然生了十六个儿女,关键是哺乳忙不过来呀!天公知道了,不慌不忙地说,不怕不怕,不难不难,你们的小孩就让猪牛羊马犬来帮着喂奶。天公还说,你们抬头望一望这四面八方,天有多宽,地有多大,你们的儿女孙辈将跨洲越洋,开创新天地。说完,天公就回天堂了。夫妻俩只见鸡、猪、牛、羊、马、犬忽然都出现了,于是夫妻俩忙着搭建鸡舍畜棚马圈,让牲畜都进了棚舍。那只犬摇着尾巴一会儿来对小俩口亲个不停,一会跑去给一个男婴和一个女婴喂奶。小俩口很高兴,也忙着把其他男婴和女婴放到棚舍里让猪、羊、牛、马帮着喂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六个婴儿都长大成人。这九男七女就各自奔向四面八方,去开辟新的天地。其中由犬喂养长大的婴儿,就是今天的俐侎人。俐侎人将犬奉作祖先,会祭犬、不食犬肉。*
 
  通过这样一些故事,俐侎人将自己族群与犬建立起了起源联系,是为了借助犬的生殖力,来护佑族群繁衍不息。除了生殖力外,祖先的形象也是很重要的。以前团山地区驯养的犬都是高大凶恶的土犬,都有半米多高,十五到二十五公斤重,没办法抱得动,牙齿也相当锋利。然而,大概十多年前,政府出于安全原因,开始限制俐侎地区圈养大型犬只,并且大面积屠杀了原有犬类。如今,只有极少数家庭养了一些“中看不中用”的哈巴狗等小型犬类。但它们再也无法成为俐侎人的崇拜对象。对此,俐侎人也是无可奈何。
 
  (二)崇犬仪式
 
  火把节的时候,俐侎人会在院场上摆放一些南瓜叶,在上面放上米饭、鸡肉,然后唤来犬将这些吃完,又盛上三碗米饭和鸡肉,点三炷香,磕头跪拜。之后全家人才能吃饭。即使是没养犬的人家,这一步也是绝对不能少的,得叫邻家的犬来吃掉才算是完成了仪式。每一年出新米的时节,第一碗新米饭必须先孝敬给犬吃。因为俐侎人都说,稻谷是犬尾巴带来的:
 
  很久以前,人们种的稻谷米粒有鸡蛋那么大,人间从不愁温饱。但有一个姑娘就喜欢搞破坏,竟然用稻谷叶子来给小孩子擦屁股。天公老爷得知这种行为后,非常愤怒,认为人类不识好歹,不珍惜天堂给予的珍贵粮食,就一下子收回了人间所有的稻谷。从此人间再不见稻谷,人们也开始闹饥荒,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犬看到人类的惨状于心不忍,就上天去找天公老爷替人们讨回稻谷。通过犬的努力,天公答应了,但还是对人们的愚蠢行径耿耿于怀,就只允许犬给人间带回绿豆粒大小的稻谷。犬带着稻谷返回人间,但在过河的时候,只能浸着身体淌过河去。如此一来,便只有翘起来的犬尾巴没有受到影响。回到人间,只有犬尾巴上粘着的稻谷没有被河水冲走,其他的都被冲干净了。但犬至少带回了能够维持人们生计的口粮,使得人间免受一场灾难。人们对此依然感恩戴德。*
 
  因此,俐侎人喂犬时还会念道五谷丰登之类的话,既是尊重祖先,也是表达对犬带回粮食的感激之情。俐侎人还有谚语说:“犬吃不完的,人可以吃;人吃不完的,不能给犬吃”。
 
  (三)犬的禁忌
 
  过去,俐侎人是绝对不能吃犬肉的,杀犬食肉被视为是对祖先的大不敬。现在,传统的俐侎人仍然保留着不食犬肉的禁忌。家中供有祖神,吃了犬肉,会亵渎家堂和祖神,招来厄运。与此同时,俐侎社会中依然流传着一些有关犬的动人故事。
 
  自古以来,俐侎人都喜爱养犬来协助狩猎。传说古时有一个俐侎男子,某日他撵着一条犬出山狩猎去。到了深山老林中,人和犬紧跟着一只小刺猬,不轻易放弃猎物。但一不小心,俐侎男子跌落进了很深很深的地洞里。而这个地洞里是矮人国的所在地。他不知道如何出洞,便焦急地向矮人国的住民寻求帮助,希望能够找到出洞方法。矮人国住民说,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让你尽快爬出深洞,我们只能帮你在洞中种植树藤,等待树藤长大伸延至洞口时,你就可以攀着树藤爬出地洞了。男子也别无他法,只好听从矮国人的建议。其间俐侎男子与矮国人同吃同住,与矮国人一起种植树藤,等待着树藤的藤蔓伸延到洞口处。男子不知与矮国人一起生活了多少个日夜,终于有一天树藤伸延至了洞口。男子就告别矮国人,顺着树藤攀爬出了深洞。在爬出洞口后,他看到当初撵着一起来的犬仍守候在洞边,等待主人出洞。原来在自己掉入深洞那时起,犬就一直在洞边守候。男子非常感动。当男子和犬一起回到家,却看不见父母,便向邻里打听:“我的父母到哪里去了呀?”邻居答:“你的父母都已经去世了”。男子又问:“我的父母死后埋葬在什么地点呀?”邻居答:“不是埋葬,而是火化了”。说着,邻居便带男子到其父母火葬的地点,指着这火塘告知俐侎男子,这就是焚化你父母的火葬塘。男子听后就扑倒在火葬塘旁嚎啕大哭,一边痛哭一边用手抓刨着火塘的残灰焚土,这时犬也和主人一样扑在火塘里,用双爪抓挖火塘。男子和犬在火塘里挖出了两颗小圆石。男子拾起小圆石,激动地说这就是我的父母,一边说着一边将两颗小圆石放入衣袋赶回家里。两颗小圆石放在衣袋里几日,由于走动而在衣袋里相磨受损。于是男子领着犬返回自己爬出的地洞,砍回树藤,用藤编制了一个小花藤箩。藤箩内垫着些棉花,男子将两圆石用自家纺织的白布、黑布包裹好后,放入小藤箩内,再用白黑两种布包好藤箩口。俐侎男子请来法师念经后,将藤萝置于祖神台供奉,同时示告亲友说,犬是我的兄弟,是我的帮手,我掉入洞中它视我为亲人,我制作藤箩供祖,处处为我做伴和帮忙。今后我和犬为亲兄弟一家人,不能杀犬吃犬肉。*
 
  俐侎人又一次将犬和祖先联系到一起。无论是从母亲转世为犬、犬哺育人,还是犬带来稻谷、犬守伴人,都充分展现了俐侎人对犬的崇拜:既有作为祖先的尊敬,也有作为兄弟的亲近。对于现今有的人吃犬杀犬的行为,俐侎人也有所忌惮。一位俐侎奶奶说,吃犬是对祖宗的不尊重,吃了犬的人是不准进家庙祭拜的,会“阴着”祖先,煮犬肉也是不能在家附近的。若是想要化解,就需要烧蒿子往人的身上挥一挥,去退一退身上的阴气邪气,如此方能进家堂祭祖跪拜。张照从老人说:“现在不管这些忌讳了。既然有这个传统,不应该吃就不应该吃。但是现在对这些也无法说教了。有着这么多动物,你偏偏不吃,就是要吃犬肉。犬肉太阴,会招致邪物嘛。”
 
  一位五十多岁的俐侎妇女说:“我们是不吃的,小娃会吃。以前自己养的犬都不会打它的。既然我们爱它们就养它们,养它们就要爱它们嘛!”
 
  一个九岁的俐侎小孩说:“哈巴狗这个名字不好听,‘哈巴’听着像是在骂人。”
 
  一位俐侎“朵希”说:“我是有师傅的(‘朵希’拜师入门就必须坚守俐侎传统),狗肉吃不成。现在人吃狗肉,是因为狗肉比起猪肉,它不腻人,没有肥肉,没有油脂。”还说道,“以前的老土狗很凶。改革以后就不养狗了,危险性大,狗咬人它是有毒性的肥肉。养狗还要入保险,土狗不养了,保险大了嘛。”
 
  随着修路、林果种植、安居工程以及学校教育等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的不断推进,上述信仰也就逐渐开始衰落。其最终的命运,我们不得而知。
本文发表于《文化遗产》2018年第2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钟进文]“失忆”与“记忆”之间
下一条: ·[林安宁]活态神话让花山岩画“活”起来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
·[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
·[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
·[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
·[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段友文 贾安民]民间信仰谱系的生成演进逻辑
·[张佳伟]不同性质宝卷中的叙事方式及其功能定位·[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