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庄孔韶]流动的人类学诗学——金翼山谷的歌谣与诗作
  作者:庄孔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4-03 | 点击数:6777
 

  我们师生在冬至沙龙上也朗诵了自己的人类学诗作,这是作者三十年前在金翼山谷过冬至节时有感于作为猩猩的母亲的传说而作的。这就回到了我们讨论的福建冬至母猿/猿母和孝子的传说上来。在福建丘陵山林多猿猴的环境下,寒冬时节闽地农夫林中作业,人猿交集的机会颇多,若有传奇经历定会不胫而走,奇遇中丰富的生活想象从而进入农人的宇宙观寄托之中。

  《金翼》中的“猿母和孝子”传说是讲一位农夫在山林里劳作时生病又迷了路,幸而遇到一只母猿搭救,后来他俩情好日密生了一个男孩子,但农夫不得不带孩子离开树林回家。日后,男孩努力耕读考中状元,功成名就。此时父子两人思念林中猿母,想方设法找到并要接回她。于是他们先用糯米粉搓圆,然后召集族人走进森林,把汤圆黏在树上,丢在从森林回家的小路上,再黏在大门上。饥饿的母猿按照汤圆的记号,历尽艰辛最终找到了大门。父子俩和族人亲戚邻居都来迎接猿母,全家终于大团圆。

  为了纪念这个孝顺的儿子,冬至搓圆和黏汤圆的习俗一直保留到今天。显然,这是一个和人猿共居的山林环境相关的传奇佳话,森林、农作、邂逅、思念、汤圆、智慧、孝顺、坚韧,直至合家大团圆,借南方湿寒的冬至节气,从汤圆统摄意象和寻猿母传说的惜别哀婉自然地转换到人伦与孝道的理念之中。

  还有,闽东千年以来是儒学昌盛和朱熹“过化”之地,有此传说的文化濡化过程更不足为奇。这些传奇故事经过耳濡目染,古今延续,成为中国人仁爱与孝道的精神食粮。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设问,是古人早已因动物“感恩”习性“比德”人类呢,还是儒家的大面积人群“过化”,甚至要扩展到非人灵长类?这实在是宇宙生态圈“亲情”中所包含的生物性与文化伦理何以转换的有趣的学术和诗学问题。

  我看到了那位

  衣锦还乡的伟大官人

  总是惦记

  做猩猩的母亲

  他背着竹篮

  从阴冷的森林

  走回小村

  便有无数个粉丸丢下

  黏在黄铜的门心

  听说是最圆的两个

  “搓圆痴搓搓

  年年节节高

  红红水党菊

  排排兄弟哥”

  竹箕旁的阿嫂站起来

  撒上糖和豆粉

  我掏出两个桔子

  再推开门

  把羽绒服挂在树上


  笔者数次参加古田冬至节,最感动的一次就是2017年冬至凌晨和老吴家人模拟“大官人”往山谷林地上丢汤圆和在树上黏汤圆。汤圆实际上是中国人通常的叫法,这种糯米团要滚上红糖和豆粉(干吃),这样不会发粘,容易一个个拿起来。孩子们也喜欢把时糍(汤圆,加汤水)黏在树林的树干上。现代诗借用了古老歌谣的多福多男的比喻,感慨现代金翼山谷农人依然具有牢固的儒家家族主义理念。笔者三十年前认识的吴家嫂子最会做时糍,她拌的红糖豆粉最好吃。不过笔者很清楚冬至作客要带什么礼物:一篮红橘(比一般橘子颜色更红的地方品种),是贺冬祭祖的最爱,又喜气又红火,也应了“急子”的民俗愿望。不过,“我”(笔者)更为“猿母与孝子”的传说而感动,于是走出了大门,在门外的橘子树上“挂了”一件现代的彩色羽绒服,想来是给猿母准备的吧!“我”似乎为带去的礼物以及“我”的新想法、新做法颇为得意,因为“我”和村民一样,也“漂亮地”表现了对“猿母”的接纳。诗中“我”的彩色“羽绒服”或许是仁爱的朦胧意象的“漩涡”,承载了对乡土民俗生活的认同之情。请留意,这首现代诗使用了变换主语,以及诗作者、传说中的大官人父子、现实生活中的搓圆农妇等穿越时空与场景的并置手法。记得庞德所擅长的是诗句翻译过程中的意象识别和对比,而金翼山谷呈现的体验则是人类学家的田野体验,是田野工作中的诗学。戴蒙德(Stanley Diamond)是人类学界少有的双重关注诗学与人类学的学者。他写诗的特点也是“追求崇高的体验并用现代抒情诗的形式表达何种体验”。这种体验需要识别自我与他者的互动在不同学科和文学形式中的特色。例如戴蒙德的《萨满之歌》也容纳了叙述对象和隐含的叙述者的双重视角:

  你是怎样知道熊的

  他的身体,我的灵魂

  的确,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都经历过主客位关系从分割到交流的学术认识历史。戈夫曼(Erving Goffman)认为人与人的互动理论不是简单的互动,其中蕴含着更多的内容,是“自发的共同参与”;而戴蒙德的诗句更是在体验中展现了交流的互动与“神交”(unio mystica)。因此,田野中的诗学特色补充了社会学、人类学通常讨论的实证性和层级性(如互惠、互助,主位/客位、自我/他者、精英/大众、全球化/地方化等)对互动的侧重,在体验中呈现田野诗作的平等精神与情感交流,因此人类学诗学的贡献是方法论级别的。人类学界那些只有少数人参与的、不起眼的并置和即时超越性互动的田野诗作,表达了一种体验多元文化世界的“后等级”(post-hierarchical)方式,笔者乐于将其称作“流动的人类学诗学”。

  不像早期功能主义的人类学基础研究,也不像传统互惠(其实特罗布里恩德岛上的“库拉”圈和毛利人的“豪”的互惠就是诗学过程)、互助类的互动研究,文学诗学和人类学诗学总是聚焦认知、精神与情感的互动触媒。2000年笔者和法国道教与电影人类学家范华(Patrice Fava)教授的笔谈,就已经讨论过“性灵、真和趣”的语义学(文学理论的和人类学的),类似戴蒙德带有巫术神秘感的“神交”的含义。戴蒙德讲的“神交”被认为展现了他的“自我和他者之间闪现的瞬间”。可见对这一“神交”的瞬间理解的范畴和难度在哲学、诗作、戏剧、电影摄制和人类学中并不在一个坐标上,因此必然凸显跨学科研究的魅力,而这实际上只有在人文社会多学科的横向交叉与对比实验之时才会呈现。

  在讨论电影新方法的时候,范华推崇“挖掘中国美学和文学理论重新思考电影,可以使新方法涌现出来,于是可以用新的方式领会现实”,随即明代“公安派”袁氏三兄弟的文论作品精要便展现在眼前。由于论文已经发表的关系,这里我们只是提到比戴蒙德“神交”更为深入细致推敲的“性灵、真和趣”的语义学。恰好“性灵”就被认为是灵感触发的瞬间,而“趣”则是流动性的分享与共享之巅——直觉之“神入”或“神交”。不仅如此,袁宏道一语道破“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好像就是在推崇“人类学的田野认知”。当然,更高级的互动呈现是“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陶渊明语),显然是直觉的分享、共享与“互趣”的情境了!这让人想起让·鲁什拍摄的关于多贡人酋长葬礼的纪录片,他在多贡人葬礼的场景中朗诵的切题的诗句,出神入化,已达互趣之境了,这也是范华比喻的激情爵士乐队歌者和乐者的直觉即兴互趣。所以人类学诗学是在长久的田野浸润之中诞生的,它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达成了互趣的神交性灵境界。

  上述较大篇幅的诗学讨论是直述人类学诗作本身,而我们在二三十年间形成的论文、诗歌、绘画、电影和戏剧人类学团队,既有人员的合与分,也有专业的合与分。我们只能在各种田野点上加以选择。那些经过人类学先驱者和继承者数十年历练的著名田野点当为首选。各专业之间的体会属于横向的跨学科研究,有助于实现触类旁通的佳境,不可多得。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本文责编:张淇源】

上一条: ·[张士闪]进村,写好当代村落民俗志
下一条: ·[朱霞]民间公共资源的传统利用与乡村建设
   相关链接
·[赵甜佃]动画《鹅鹅鹅》的诗学意蕴及其当代价值·[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梁珊珊]林兰《徐文长故事》系列文集的复调意涵探析
·[徐杰]口头诗学的语境范式与文艺观念的理论重构·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
·[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意娜]口头诗学当代意义的再认识
·[刘海平 李琳]巴赫金狂欢诗学理论视域下的城步苗族庆鼓堂·[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朝戈金]口头诗学的文本观·[王尧]民间叙事的层级与名—动词性二维系统
·[朱刚]交流诗学模型及其在西部民族地区传统歌会研究中的应用·[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
·[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
·[韩冰雪]论刘锡诚的民间文学诗学研究·[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刘倩]尹虎彬对“口头诗学”的译介与研究谫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