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万建中]从文学文本到文学生活:现代民间文学学术转向
  作者:万建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1-08 | 点击数:5213
 

  四、回归民间文学生活世界

  相对于民俗学的繁荣,民间文学一度落寞。民间文学学科需要寻求新的“突围”,突围的方向就是从民俗学的窠臼中解放出来,还原自身独立的学科地位和学术研究的自主性。学科目录是一回事,争取民间文学研究自主的发展空间是另一回事。突围的方式还是回到民间文学本身,既不能退缩到民间文学单一的文学性,也不能重复民间文学文化化的表述,因为民间文学的文化转型并没有使之获得拯救。

  “民间文学”这一概念的确立是对民间生活进行文学提纯的结果,表面上确立了民间文学的独立性地位,实际是对民间日常生活普遍存在的文学性的遮蔽,使大量隐含于日常生活中的文学行为和现象被民间文学学科合法化地排斥,民间文学被惯常的概念和定义所异化。

  在本世纪初,作家文学评论界提出了“大文学观”的概念,大致侧重于三个维度:近代、现代和当代文学的贯通;上层与下层文学、雅与俗文学的融合;文学与历史、文化、社会、政治及经济等的边界的适度消解。这可以说是将狭义的文学放大为广义的文学,目的在于为文学评论和史论寻求更为丰富和深邃的学术话语,并没有试图回归到文学创作和阅读实践本身。在民间文学界并没有出现“大文学观”及类似的言说行为,但“民间文学生活”概念适时地面世了。笔者在《新编民间文学概论》一书中,重新定义了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具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民间文学是研究民间文学生活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人文科学。”“民间文学学科的目的在于理解民众的文学生活,说明民众如何这样生活。”[11]这并非对“大文学观”作回应,而是民间文学研究本身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就民间文学而言,无所谓“大”还是“小”,广义还是狭义,其本身就是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一方面民众没有形成明确的表演者角色的意识,另一方面民众的文学行为与其他生活方式难以区分开来,谓之“民间文学”完全是出于学术的考量,至于神话、歌谣、史诗、传说、说唱等体裁也是研究者构拟出来的,与民间的文学实际没有直接关联,甚至不符合民间的文学实践。民间文学生活观并非扩大民间文学的视域,而是要让民间文学回归本原,是对以往把文学从民间生活中抽提出来的彻底反拨。

  彻底颠覆文学本位主义,放弃民间文学的独立性,建立民间文学即民间生活,民间生活即民间文学的真正的“大文学观”,在本质层面让民间文学回归到民间日常生活世界。坚信民间所有的生活形态和方式都是文学性,或者说文学意味弥漫整个民间日常生活世界。这不仅是对文化研究范式的突围,而且超越了民间文学学科内部以往关于民间文学边界的划定。最大限度地拓展民间文学视域,从根本上扭转民俗学挤压民间文学学术空间的局面,同时,民族志诗学能够为民间文学所完全消化,转化为民间生活诗学。

  文学人类学学者表达了关于“文本”的重新认识:“我们说用文本,从文字文本到口头文本、文化文本,或者心理文本、社会文本、仪式文本,都可以,就是用文本的概念来取代文学Literature。”[12]文本的扩大化旨在打通不同的文本样态,规避文学的单一性。这种做法,仍是出于学术视域的考虑,并没有摆脱文本类型的桎梏,其思路还未回归到现实生活的层面。走不出“文本”怪圈的学术现象令学界重新思考“民间文学何为”的问题。文学与其说是文本的,不如说是生活本来的。民间文学的再发现直接挑战当下正流行的文本类型(多元)观和文本至上观。在民间,口传文本并不一定诉诸口头,书面文本并非拒绝口头表达。致力于民族志诗学书写的鲁森伯格在编辑《摇南瓜:北美印第安人的传统诗歌》时明确指出:“通常这些部落诗歌总是属于更大情境中的一部分,没有理由将这些语句视作独立的结构单独呈现而毫不顾忌仪式事件。”[13]所有民间文学都表现为整体性的生活效应,所有文本和文本的划分都出自学者想象的维度,并非现实生活的自然呈现,底层民众更不知文本为何物。民间文学生活顾及现实中民间文学现象与现象之间边界的模糊性及各种现象本身具有内在关联性的客观状况,打破了并不符合民间文学实际的分类系统,促使对民间文学的重新认知,从而构建新型的民间文学整体观和还原民间文学的活态本原。

  既然民间文学原本就是生活化的,为何“民间文学生活”一直等到进入了新时代才产生?主要原因是此前并不缺乏可供研究的民间文学资源,通过采风,源源不断的民间文学作品被写定,“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是这方面的标志性成果。但现在的民间再也不适合采风了,所谓的民间文学作品在民间变得罕见起来,而民间文学生活仍在持续。譬如,牛郎织女传说早已不在口头流传,变成了一处处的文化遗迹、景观和炙手可热的非遗项目,或进入到动漫、电影、绘画、音乐、小说表现形式当中。这些显然越过了传统民间文学或民间文学作品的边界。

  “民间文学生活”消弭了民间世界里的文学与日常生活的边界,不再把文学视为一种独立于日常生活之外的审美活动。当然,更不主张用单一“文学”的方法对待民间文学生活。重新审视民间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学表达和美感情趣,文学的视角显然是不够用的。

  可见,在一定程度上,“民间文学生活”并非学术的主动出击,而是由民间文学的实际变化倒逼出来的。“生活世界”这一最基础、最通常概念的运用,在应对民间文学生存变化和民间文学研究中文化语境的冲击时带来了新的机遇。立足于当下民间文学生活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还原民间文学的本来面目,为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回到民间文学生活本身,正视民间文学生活的复杂性和非审美因素的深度存在,其生活的活力才能被重新唤醒,各种研究方法才得以融通。其突破性的学术价值和意义还不止这些,“民间文学生活”的普遍认知意味着与作家文学真正分道扬镳,文学的单一性将被抛弃,并合法性地延伸至历史、宗教、教育、社会乃至经济等诸多领域,差异性的研究视角随之一一张开。在民间文学生活世界里,各学科展开对话,寻求文学与各种生产生活行为的关联已是迫不及待。

  这是对民间文学“自身”立场的挑战。文学没有“自身”,“自身”的是民间文学生活,而不是民间文学。这同样会出现令民间文学学界焦虑的问题:既然诸多学科可以进入民间文学生活世界,那么民间文学学科自身的位置如何得到保障呢?毕竟这是民间文学生活,而不是其他的生活,最终的任务还是要解决民间社会的文学问题,只不过不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缺失了生活语境的“文学”。接受“民间文学生活”观念,一些民间现实当中的文学问题便迎刃而解,诸如网络和微信上的文学书写属不属于民间文学学科研究的范围,是否应该用民间文学的范式来对待。以往民间文学概念无力解释不断涌现出来的民间写作、表演和展示,民间文学生活则顺理成章地涵盖了新兴的民间表达,同时,学术维度也可以根据需要而任意调整和张开。

  注释/参考文献

  ①1991年3月14日于民间文化讲习班初讲,1991年10月6日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再讲。

  [1]钟敬文.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刍议[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1).

  [2]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208-352.

  [3]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17.

  [4]胡适.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J].东方杂志,1934,31(1).

  [5]〔美〕洪长泰.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2.

  [6]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7]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民俗文化学发凡[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2.

  [8]乐黛云.为中国文学研究开创历史新纪元[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2).

  [9]万建中“.民间文学志”概念的提出及其学术意义[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6).

  [10]〔日〕井口淳子.中国北方农村的口传文化——说唱的书、文本、表演[M].林琦,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114.

  [11]万建中.新编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前言.1.6.

  [12]付海鸥.简论文学人类学的“大文学观”[J].励耘学刊(文学卷),2016,(2).

  [13]Jerome Rothenberg,ed.Shaking the Pumpkin:Traditional Poetry of the Indian North Americas.Carden City,N.Y.Doubleday,1972.P.xxii.

(本文发表于《西北民族研究》2018年第4期,引用请以刊物原文为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王锦强]民间文艺40年:与时代同频共振
下一条: ·[林岗]二十世纪汉语“史诗问题”探论
   相关链接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国际视野下的高原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青海西宁成功举办
·[万建中]现代民间文学体裁学术史建构的可能高度与方略·民间文艺学家贾芝生平述略[影像资料]
·专题║ 缅怀民间文艺学家贾芝先生·[刘继辉]西方理论学说对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的影响
·马昌仪:钟敬文与民俗文化学──访谈录·[刘锡诚]《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论》序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文化学”的学科性质及方法论意义·[户晓辉]论欧美现代民间文学话语中的“民”
·[仲富兰]民俗学的渊源和民俗文化学的兴起·[钟敬文]“五四”时期民俗文化学的兴起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