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温士贤]动物伦理与非遗“马戏表演”
  作者:温士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1-04 | 点击数:10300
 

三、广州动物园关停马戏团事件分析

  近代以来,马戏团与动物园相伴相生,马戏表演使居民能够更加亲近野生动物。然而,现代动物园不再是单纯地供游客观赏动物的场所,而是在政府监管下科学运营的公益性机构,并具有动物保护、动物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随着动物伦理的发展和动物保护政策的实施,国内各动物园逐渐减少或取消了马戏表演活动。广州动物园关停马戏团事件之所以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前人们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刻反思。

  1.广州动物园与马戏团的决裂

  广州动物园历史悠久,其前身是1928年国民政府在广州市中山四路建立的永汉公园,当时展览动物60余种,200多头。1956年7月,广州市政府征用先烈路地段的麻鹰岗一带作动物园新址,并于1958年10月正式落成对外开放。早在2002年广州动物园便成立了自己的研究中心,专门从业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工作。2006年来,园区先后被认定为广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国家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可以说,广州动物园正在经历由传统动物园向现代动物园的转型。

  历史上,广州动物园也曾尝试经营马戏表演业务以增加营业收入。但由于缺乏马戏艺人,其马戏表演项目始终难以发展。1993年,广州动物园到马戏之乡安徽省广德县请“外援”。在广州动物园的邀请下,安徽省广德县的驯兽师黄迎志带着自己马戏团一行10人来到广州。与黄迎志等人一同迁至广州的,还有马戏团的东北虎、黑猩猩、黑熊、猴子等动物。最开始的时候动物园和马戏团是合作关系,马戏团里既有动物园的工作人员,也有来自安徽省广德县的马戏艺人。他们在广州动物园内,通过人为诱导式的训练方式,向市民游客以收费的形式开展动物表演。2012年,广州动物园将马戏表演场所命名为“动物行为展示馆”。从这一更名可以看出,马戏团在有意识地避开“马戏表演”这个词汇。马戏团在广州动物园从事马戏表演20余年,其与动物园的关系也由最初的合作伙伴变成了租赁关系。广州动物园仅是为马戏团提供表演场地,马戏团成为动物园中的独立经营单位。

  在2017年8月合同期满后,广州动物园便不再与马戏团续签场地租赁合同。实际上,早在半年前广州动物园便告知马戏团收回场地事宜,但是马戏团一直都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在动物园管理方发出终止租赁合同通告后的几天时间里,黄迎志带领的马戏团仍在试图维持马戏表演活动的正常运营。2017年9月7日,动物园管理方对“动物行为展示馆”实施围蔽,马戏团的售票演出也被迫停止。目前,广州动物园与马戏团之间的纠纷已诉求法律程序。黄迎志表示,马戏团并不存在故意违反租赁合同的违约行为,而是有客观原因造成无法撤出场地。马戏团驯养了包括老虎和熊等四十多只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另有十几名员工,这些动物和人员的迁离安排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尤其是动物的迁居需要取得林业、建设、环保和旅游等部门的审查批准。

  随着动物伦理观念的进步,政府和民众要求改造城市动物园的呼声越来越高。当前,大多数动物园都在逐步减少或取消马戏表演活动。广州动物园与马戏团的决裂,正是迫于当前政策压力与舆论压力所作出的反应。有学者指出,“展示动物是科普教育的最低层次,让人们在参观过程中萌生对动物的爱心才是科普的真正目的所在。”据广州动物园管理人员介绍,动物行为展示馆闭馆后,取而代之的是建设非经营性的科普展馆。走向动物科普、动物教育之路,是当前大多动物园的选择。

  2.关停马戏团背后的舆论导向

  广州动物园关停马戏团事件,本为一起普通的民事纠纷,但却引发了诸多新闻媒体的跟踪报道。新闻媒体的报道并不在于事件本身,而是对其背后的动物伦理的反思和讨论。如南方都市报发表《广州动物园告别马戏城市与人都需要成长》一文,文章指出“马戏表演并非非法,但越来越与人们正在成长的价值观和判断标准相抵触,动物园遵循政府管理规范和行业约束,逐渐对到期的马戏表演合约表达拒绝的态度,其实也是在展示一座城市潜移默化的精神成长。”澎湃新闻也发表系列评论文章,并对动物解放、动物福利等动物伦理问题进行阐释。在主流新闻媒体的表述中,大多认为这一事件体现了城市文明的进步和对动物的关怀。

新闻媒体对广州动物园关停马戏表演事件报道(截止2018年3月20日)

  就普通民众而言,他们一方面对马戏团的关停表示惋惜,另一方面也对此表示认可和支持。人们逐渐认识到,在精彩的马戏表演背后,实际上是对动物天性的扭曲和动物自由的剥夺。如一名游客在接受访谈时讲到,“我很赞同取消马戏表演。因为训练动物挺残忍的。就算不是虐待,对动物也不是好事,因为动物的天性不是这样。表面上看是觉得好像很好玩,实际上背后的训练肯定是很残酷的。”从这一观点可以看出,普通居民的动物伦理观念在更新进步。正如汤姆·雷根所言,“从对待动物的态度可以窥见一个国家的伟大及其道德的进步。”可以说,正是由于人类文明的进步,普通民众对马戏表演才逐渐失去了兴趣。

  在这场关于“动物保护”与“非遗”的论争中,马戏行业的业内人士试图做出辩解。早在几年前,中国埇桥马戏协会主席杨恒君曾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曾对马戏团的驯兽行为作出解释。他指出,“动物是马戏人的命根子,真正的马戏团不会虐待动物,反而是生怕动物有哪点磕了碰了或者生病了。”黄迎志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也表示,“他们和动物之间更多的是沟通而不是驯养,马戏团里动物和人是平等的,彼此也是有感情的,绝对不存在虐待或者残忍的训练。马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戏的存在是对马戏文化、民间艺人的尊重,不应该被遗弃。”由上述言论可以看出,马戏表演在当前动物伦理和动物保护话语下的尴尬境遇。一方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马戏表演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另一方面,马戏表演活动却与当前主流社会的动物保护话语相违背。马戏艺人们虽然宣称不存在虐待动物行为,但他们却难以将马戏表演幕后的真实情境呈现出来,因此难以消除普通民众对动物饲养和驯兽过程的疑虑。动物的驯化是一个动物行为学问题,动物在何种程度上能够被驯化?它们在驯化过程中遭受何种痛苦和焦虑?对这些问题难以进行科学有效的测度。这一点,也成为当前马戏行业面临的科学难题和道德困境。

四、结论

  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的动物伦理观念由过去支配动物,转向对动物福利和动物权利的关注。这种转向不仅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同时也得到国家政策法律的支持。正是在动物伦理的转变过程中,马戏表演越来越多地遭到民众的质疑与批评。特别是在中国,马戏表演一方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受到尊重和保护,但与此同时也遭受到相关政策的限制和动物保护主义者的批评。如何在动物福利和动物保护语境下谋求新的发展,是当前马戏行业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人类有亲近自然、亲近动物的本性需求。特别是在都市化和工业化的环境中,民众接触自然、接触动物的机会日渐减少,而动物园及马戏表演活动是民众接触动物最为直接的方式。在强调保护动物、尊重动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动物展演过程中带给民众的反育作用。就动物保护和动物伦理教育而言,马戏行业有其无法替代的优势。马戏行业的发展应与当前的动物伦理观念保持同步,即在为民众提供娱乐表演的同时,更应注重对民众的动物知识科普和动物伦理教育。马戏艺人应在马戏表演和动物伦理之间找到自身的平衡点,惟其如此,马戏行业才能在社会文明和道德伦理的进步中得到延续和发展。

  (本文刊载于《文化遗产》2018年第5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专题║ 文化遗产的批判性研究
下一条: ·[朱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国家”叙事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文化遗产》:2023年第5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