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户晓辉]简单的形式与前文学的形态学
  作者:户晓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0-08 | 点击数:6320
 

二、约勒斯的文学“形态”

  约勒斯把歌德对自然产物的直观移用到精神产品上,考察并研究文学的形态形成机制,尽管他的“形态”与歌德的形态学不尽相同。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思想的交流、交锋和接续从来都是跨时空的,这不仅是指不受外在时空阻隔,更是指根本与这种时空无关。一种思想只能在关注这种思想的有心人那里才能得到理解、反响、共鸣或展开,而与那些即便和这种思想处在同一个外在时空却对它不闻不问或者根本没兴趣理会的人无关。对于这些人而言,这种思想根本就不存在,当然反过来说,这种思想本来也不是为这些人才存在的。约勒斯不仅读懂了歌德,也看出了前辈才俊哈曼(Johann Georg Hamann)、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和雅各布·格林(Jacob Grimm)欲言又止的深意。

  当德国浪漫主义被斥为过时的一种“主义”和潮流而遭到被许多学者弃之如敝屣的厄运时,约勒斯却没有在这种学术的时髦泡沫和热点追逐中随波逐流,因为真正的学术思想从来都是自成谱系和传统,尽管它不可能不受所谓时代精神(Zeitgeist)的影响,但思想的潜流从来都是自动接续和传承,它“自有后来人”,不会随浮光掠影的时代浪花被动漂流和随意沉浮。真正的学术创新只能是在与学术思想谱系接上卯、对上眼的人那里才有可能也才可思议。约勒斯恰恰就是少数具备了这种创新素质的优秀学者之一。他沉入传统,倾听传统,他明白,只有先虚心地倾听才能学会独立地言说。只有先明白前人怎么说自己才能接着说。他从德国浪漫主义的前辈论著中看出了他们已经直观到的东西,他领会了他们想说却可能仍然没能想明白和说清楚的问题。他要沿着他们的方向继续想、接着说,他要在他们止步的地方另辟蹊径。

  因此,在回顾学科发展史时,约勒斯指出,文学科学研究有美学的、历史的和形态学的三种取向。美学的研究一般诉诸“天才”的概念来解释文学作品,而历史的研究也把文学解释为作家受到具体历史时空制约的产物,它们的共同局限是用人来解释文学作品,没有把作品当作独立的精神现象来加以看待和研究。形态学与美学和文学史方法的重要区别在于它把作品与创作者相对剥离,它“在某种精神过程的意义上对单个文学创作做出会心的解释,将试图把文学创作嵌入精神史的整体。然而,这种方法并不引向对艺术作品及其原创者的分开考察,而是引向那种独特的转换,即早就不再把艺术家个人及其生活拉来解释他的成就,而是用文学创作的精神意义来推导和说明艺术家个人及其生活”(第7页)。这实际上意味着一种转换,即不是用经常变动不居的东西(艺术家的生活和人格)来解释文学艺术作品,而是用不变的东西(作品的精神意义)来解释变动的东西(艺术家的生活和人格)。不仅如此,在考察作品的形态时,还需要抽离现象中的变动之物,“恰恰在我们力图‘抽离变动之物’时,已然完结的艺术作品或者某个诗人一次性的、个人的创作构成的不是我们研究的起点,而是终点。我们不是在艺术家的终结状态,而是在起始时,也就是在语言中来理解‘文学创作’”(第9页)。这里可以明确几点:第一,约勒斯的研究属于文学科学或文艺学的形态学。第二,这种形态学研究的实际上是鲍辛格所谓前文学形式的一种类型学(eine Typologie vorliterarischer Formen)。因此,约勒斯不是在作家个人作品的终结状态,而是在起始时开始研究形态的形成过程。第三,正如罗伯特·佩奇(Robert Petsch)所指出,约勒斯代表的现象学研究迫切需要本原现象(Urph覿nomen),这些现象就是后来所有口头流传的或者被固定为文字的产物中的一系列有效建构的力,只有用本质化的观察方法(ideierende Betrachtung)才能把握这些力的纯粹本质。这种构形力被约勒斯称为“精神活动”(Geistsbesch覿ftigung)。现象是变动不居的,现象的本质不能仅凭经验直接从现象中获得,而必须对现象做现象学式的本质还原。第四,正如歌德对整个有机自然界采取了一种整体直观一样,约勒斯对前文学的本原现象也采取了一种整体直观,只有这样,他才能将这些现象“主题化”并且看到与真正的文学具有不同物态形式的那些形态———“我们想而且仅仅想转向那些形式,即那些可以说无需借助于诗人而在语言中自行出现、从语言中自行获得的形式”(第12页)。第五,歌德和约勒斯的形态学并非在研究对象上,而是在方法和视角上是一门新科学。也就是说,只有变换成新的方法和视角,才能发现“新”的对象或现象。

  在约勒斯看来,只有在人类劳作共同体中,我们才能设想语言的劳作方式。在人类的劳作共同体中,有三种活动把共同体联结起来,即生产、创造和解释,体现这三种活动的形象类型分别是农民、手艺人和教士。首先,农民生产———他以某种方式编排自然界中给予的东西,让它以人为中心来排序。农民通过生产把能产的自然变成培育。其次,手艺人创造———他以终止天然状态的方式重新编排自然界中给予的东西。自然进程受到他的打断和干扰。他更新的东西,是真正的新东西。他并不停留在自然界中给予的那种对象上,他还掌握了无形的威力,肢解它、重整它、利用它。再次,教士解释———只有当教士解释了这种劳作时,农民才能把自然进程中的自然界纳入生活,手艺人才能打断自然界和自然之物并且从中产生新东西。通过教士的解释工作,这种劳作才变得完备,它才变成了完整的劳作。

  但在约勒斯看来,这种对世界的阐明以及在这些所谓形式中的范畴化的主体是语言。约勒斯指出,在农民、手艺人和教士那里出现的完整的劳作,现在再次出现在语言中。农民、手艺人和教士迄今在劳作时完成的一切,都属于生活,溶入了生活,在生活中获得再生,或者只有与生活在一起才能存在。但是,通过语言的劳作,它在语言本身当中获得了一种新的存在。“以双重的方式:首先,一切被生产、被创造、被解释的东西都被语言命名。但是,其次———如果我们在此更深入地加以把握的话———语言本身也是一个能生产的、能创造的和能意指的东西,是其中最本己地发生整理、重整和调整的东西”(第18页)。语言本身是一种具有生产力、创造力和解释力的“力”,不仅农民、手艺人和教士的劳作要凭借语言,而且语言本身也具有“生产”“创造”和“解释”这三种“劳作”并且通过这些劳作从混沌中创造出形态。“语言创造形态,语言———我们在本意上使用这个词———由此进行创作。语言创造的东西,就像手艺人在生活领域创造的东西那样,具有同样的稳定性”(第19页)。在精神活动的支配下,语言以命名、生产、创造和意指的方式构造了来自生活、处处介入生活的形态。“恰恰在语言创作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说出现了文学。由此就发现了我们一开始要寻找的一种过渡。我们知道,语言作为重新整理的劳作在这里直接导致了文学,尽管这种文学并不来自某个特定的诗人或者固定在特定的艺术作品之中。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在自然界中所给予的———用一个大胆的词———东西如何被语言或文学抓住、改变并得以更新”(第20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陈进国]顺服与反抗:关于“天子地”故事的文化分析
下一条: ·[孟令法]文化空间的概念与边界——以浙南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演述场域为例
   相关链接
·[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李梦]笑话:反故事的叙事形态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刘魁立先生讲授“民间叙事的形态研究”·[朱家钰]幻想故事的主人公类型
·[梁奇]匡卫与敷演:虞舜逃生的故事学阐释·[李梦]笑话:反故事的叙事形态
·[郭倩倩]中国故事形态学的研究向度·[王尧]民间叙事的层级与名—动词性二维系统
·[周争艳]民间文学遭遇形式论——普罗普的故事分类方案·[石子萱]试析普罗普的“回合”概念
·[陈岗龙]灰姑娘的两次婚姻·[施爱东]民间文学的共时研究
·“普罗普故事形态学与中国阿尔泰语系民族魔法故事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李卓雅]南蛮盗宝型故事探析
·[贾海鹏]“秦始皇赶山”传说的叙事“生命树”结构研究·[周福岩]民间故事研究的方法论
·[李扬]略论故事形态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白浪]“包公捉妖”主题故事群浅析
·[吕微]从类型学、形态学到体裁学·[钱斌]变形、遇仙与穿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