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众之学:民俗实践与新文科建设   ·CFS会务║就会员会籍管理问题致广大会员的一封信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毛巧晖]文化展示与时间表述: 基于湖南资兴瑶族“盘王节”遗产化的思考
  作者:毛巧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8-14 | 点击数:5361
 

  非遗改变了民俗节庆的传统样态,近年来研究者关注迅速发展的新型民俗节庆,他们用“传统的发明”“嵌入理论”“脱域与回归”等视野予以关照。[30]无论以哪种理论视角切入,其都是针对当下非遗语境中“仪式”的急剧变化。传统的民俗仪式进入“公共领域”,仪式的秩序随之亦发生改变,尤其是仪式中的时间秩序,它逐步转换为统一的“时间表述”,即“活动日程表”。

  资兴还盘王愿仪式纳入非遗保护名录后,它不仅仅是“民族民间文化”转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话语表述的转换。成为非遗后,还盘王愿不再是由某些家族或村民自发活动,而成为由村、镇政府策划、组织的“民俗节庆”。茶坪瑶族村和盘王殿被授予“郴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与“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他们的“还盘王愿”仪式成为以村为单位的节庆活动。政府参与及组织的优越性就是各种活动规范统一,传统的习俗纳入了新的社会秩序范畴,仪式举行的时间程序、仪式过程以及参与人员亦纳入现代秩序。对于时间,不同社会、不同文化群有不同的表述与不同的观念。时间观念不同,对时间的感觉与态度也不同。正如《走进他者的世界》一书中所说,在田野调查中,经常会遇到被访谈人不按时出现,或者问他某地有多远的时候,对方的回答是“半天”或者“一顿饭的时辰”。[31]在传统农业社会,“人们在用时、计时、守时等习惯上也比较随意和模糊。例如在钟表普及之前中国人常用的时间词汇有‘掌灯时分’、‘日出三竿’、‘一顿饭工夫’、‘不见不散’”。[32]很多仪式的时间程序更为模糊,开始的时间经常表述为“鸡叫头遍”“午饭后”等。而现代社会,重视时间的准确性,时间精确到秒,守时与否成为“进步/落后”“现代/传统”的区划标准;“时间编织了人们的生活网络”[33],随着民俗仪式被纳入公共领域,其时间表述亦被标准化。“丁酉年资兴瑶族‘盘王节·还盘王愿’祭祀流程”规范了“还盘王愿”的仪式,祭祀流程的时间表如下:

  “时间观念不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现实政治权威建构的重要方面,近代时间观念的变革还具有追求现代性的重要特色”[35],时间观念的变化折射了社会变迁的历程,如晚清新旧纪年之争反映了当时思想巨变以及社会变迁。在“盘王节·还盘王愿”祭祀中,对于日期的时间表述用了公历/农历,这兼顾了日程工作时间表述与传统季节更替、农事历中节点事件之时间标记[36],但从表述中依然可以看到公历是仪式时间主标准,农历只是附记,这恰体现了权威话语对于“还盘王愿”仪式的建构。祭祀流程表由师公赵光舜排列[37],但在仪式举行中,所列内容难以按照前后顺序进行,比如12月3日下午第7项祭兵尝将就在12月4日上午第一项完成,且12月4日上午只进行了“办众圣席、杀猪”,12:10至18:00进行了“还圆箕愿、请歌踏、连州后生、扫家使者、请王婆圣帝、挂莲花朵(含奏殿)”,从实际完成的仪式来看,比日程表丰富,在仪式举行中,师公与参与者根据情境完成各个环节,并且有些仪式的表演性很强,“连州后生”就是仪式演剧,表演者与参与者即兴表演,其持续时间不固定。“还圆箕愿”“横连大席”在祭祀流程安排中于12月4日上午、晚上分别举行,这割裂了两者的联系,如前文提及的,“圆箕愿”“大排良愿”“马头意者”等都以《横连大席打令口诀》讲述瑶人历史。将它们分割于时间表中,其相关的仪式叙事即被区隔或碎片化。传统的“还盘王愿”没有12月3日的“到老盘王庙接盘王仪式”与5日的“送圣回宫”这两个环节,瑶族传统的刀耕火种以及迁徙方式使他们形成了一种观念,即盘王跟随族群流动,新盘王殿落成并举行了请盘王仪式之后,盘王便住在了新殿之中了。[38]目前的祭祀流程安排中增加这两个环节,除为了保护老庙之外,也更利于仪式的公众展演。[39]

  在祭祀流程的“时间展示”中,权威话语重视仪式的“可参观性”和“展演性”。另外对于这一祭祀流程,当地官方要留存资料,全程摄像,为了能摄制全面,师公的位置以及祭祀法器、参与民众的分布,殿内、殿外仪式的开展有了一定的规划性,即从文化空间[40]的布局上亦加以规范,其涵括了空间和时间秩序的标准化。仪式与神话具有协约关系,仪式是神话的展演。[41]“还盘王愿”仪式的展演,糅杂、交融了《盘王大歌》《家先歌》,盘瓠神话、“渡海”叙事等,尤其是有关当地瑶族迁徙的历史表述,如果仪式被“现代时间观”切割纳入祭祀流程,则与仪式相关的叙事无法完整呈现;并且作为“行为模式”的仪式比作为“观念模式”的神话更易产生变化……[42]

  仪式的规范、标准化,叙事人为区隔、碎片化等,消解了仪式的神圣性,引发“还盘王愿”从行为到观念的改变,这会直接影响其今后的传播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性和活态性应始终受到尊重。本真性和排外性不应构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和障碍”[43],但在遗产化中,如何将传统的民俗时间与现代社会秩序更好地契合,是否可进一步增强现代民俗节庆的包容性,在现代化转换中适当吸纳传统的“时间观念和时间感觉”,使民俗仪式在纳入现代秩序的同时,其信仰核心在今后的传承中得以存续,并保存其时间文化的多样性。这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初衷一致,即“改变资本主义体系的中心地位、重建全球社会的政治工具”[44]。

注释与参考文献请见原文

本文原载:《民间文化论坛》2018年第3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叶舒宪]文化传播: 从草原文化到华夏文明
下一条: ·[罗士泂]物的社会生命:徽墨的社会史研究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加快落实“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保护我们的活态遗产”:2003年《公约》名录增加 “新成员”·“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开幕式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即将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全七册出版·[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
·[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徐鹏飞]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
·[徐金龙 李威威]文化强国背景下九曲黄河阵灯俗的传承发展·[徐家乐]新疆毛皮画艺术及传承保护研究
·[辛海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王淑慧 周波]疫情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
·[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王丹]融入国民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
·[唐璐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实践中的概念误用与路径混淆·[沈昕 黄琳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三河羽毛扇的保护与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2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