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晓涛 朱吏]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当下问题研究
  作者:王晓涛 朱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3-02 | 点击数:8633
 
 
  四、从保护到传承:长远的规划方案
 
  非遗保护工作一直以来都存在着滞后性,因此对于保护措施的制定,需要有一种智慧的眼光和一项长远的规划方案。正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马盛德所说,“申报的成功并不是使命的终结,而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又一个里程碑。”如今,“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已经一年有余,而节气的保护工作却也才刚刚开始。这一年来,非遗保护的成果也已逐渐开始凸显。笔者非常同意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对于“二十四节气”保护的说法,他说,“对‘二十四节气’真正的保护,是让它在我们的生活里面活着、用着”。然而,如何让节气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继续挖掘整理,做好基础保护工作。归根结底,节气的文化内涵最终还是要回归本源,比如清明、冬至的祭祖。对于任何保护工作来说,基础保护工作都是根本,也是做好一切工作最重要的基石。因此,在做好外部民俗活动工作的同时,仍然需要大力继续进行相关节气的挖掘整理工作,完善相关基础材料,保证资料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第二,稳固节气内涵,进行适当商业运作。对于商业开放和运作,过去的非遗保护多持反对态度。而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故步自封的非遗保护势必无法走的更长远。笔者建议,目前的非遗保护尤其是对于“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对商业运作方面应持半开放态度,在稳固节气内涵的基础上有尺度的进行适当开发,让节气活在、用在我们的生活里。
朱樵入选《二十四节气国画图册》推介资料(中文版)的作品,依次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第三,认清保护主体,相关单位各司其职。关于“二十四节气”的非遗保护,需要时刻认清“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对于传承保护工作,需认知政府只是主导者,群众才是主体,社区机构是组织者,学者专家的职责任务是对节气文化的价值进行提炼与升华。唯有对于各相关单位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才能更有效的对于节气进行传承保护。
 
  第四,扩大节气影响,继续举办民俗活动。民俗活动对于节气传承保护的重要性一直是毋庸置疑的,因此,笔者建议,在未来的节气传承保护中,继续加大对节气文化活动力度的支持,让作为主体的群众感受到节气文化的凝聚力,让旁观者感受到节气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作为社区机构的组织者感受到组织节气文化活动的成就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folklore-forum)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施爱东]五十步笑百步:历史与传说的关系
下一条: ·[隋丽]满族说部复仇主题的文化阐释
   相关链接
·[郑新胜]关于民俗审美问题研究的思考·[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
·[刘明花]河西宝卷展演的场域问题研究·[杨安琦 宋娟] 论宋代民俗文化传播
·[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关于征集“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研究课题”选题的通知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在京成立·[刘卷 王敏]基于二十四节气与地域文化符号的叙事性产品视觉设计研究
·[张婉婷 刘芳芳]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传播的创新方式研究·[童方云]《二十四节气菜·宴》在常州的呈现
·关于召开二十四节气国际学术研讨会(网络视频会议)的通知·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年会倡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经验
·“二十四节气文化艺术展”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行·[八木透 晁汐]民俗学中婚姻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彭佳琪 王晓涛]再造竹编村:从竹器制作者到竹编传播家·专题║ 二十四节气——历史智慧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刘晓峰]二十四节气与古代科学精神·[郑艳]春秋代序 日月不淹
·[张勃]顺天应时: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精神·[梁珊珊 祝鹏程]从田园到城镇:二十四节气之于当代的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