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陈志勤]村落环境治理的传统机制缺失——来自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
  作者:陈志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2-06 | 点击数:5945
 

  三、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思考:讲好乡村的环境故事

  如何把以民俗文化——也就是生活文化为基础的人的生活的内在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得到延续和张扬?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难解的命题,因为文化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不能够以量化来衡量。在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中,如果没有立足于现场民众的生活、生产需求,而轻易地提出什么建议和对策,诸如:加强宣传、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完善保护、建立法规等等,可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累及于百姓疲于奔命。而在试图解决这些难题之前,首先有三个关系需要展开探讨,我们应该把传统环境治理机制视为重要的民俗文化遗产,讲好乡村的环境故事是其中一个方法,才能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夯实文化的底蕴。

  1、环境目标设计与民俗文化利用的关系

  从美丽乡村建设对环境的要求来看,在目前解决农村脏乱差还需任重而道远。张茜等以《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为基础,对全国范围内1107个村庄进行了生态景观问卷调研,目标项有:产业发展、生活舒适、民生和谐权、文化传承、支撑保障,其中“文化传承”项的指标和调研项目为:乡风民俗(民俗文化保护)、文体活动(公共空间充足)、乡村休闲(乡村旅游发),以评价不同地域乡村村庄生态景观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其中一个结论就是乡村特色缺失严重。这些目标和指标,在我们最近调查的浙江省平湖市马厩村也可看到,有省市县街道各级的考核细则,村委会以此为基础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根据马厩村村委会提供的资料,相关民俗文化利用的有:墙体画(文化墙)(图4)、文化长廊等,而其他没有在美丽乡村建设指标上可见的,如马厩庙信仰及其庙会以及根据省、市文化部门安排的现代文化节“三月三”民俗活动(图5)也正在展开。

图4:马厩村墙体画,陈志勤2016年4月9日摄于马厩村

图5:“三月三”民俗活动,陈志勤2016年4月9日摄于马厩村

  可见,从现阶段来看,美丽乡村的环境要求可以说是以整治历史留下的环境创伤为主,倾向于人的生活的外部设施的改善和重建为要,对于彰显人的生活的内在文化可能还需来日方长,没有必要抱太大的幻想。要知道,即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要真正尊重人尊重文化尊重科学也是困难重重的。但反过来说,即使不和美丽乡村建设挂钩,应该兴盛的民俗文化根据民众的意愿也是可以兴盛和承继的。

  2、传统机制缺失与乡村环境故事的关系

  从国际来看,自国家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以来,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关注日益增长,在世界生态体系重构中,中国成为一个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从史前到现代:讲述中国环境故事”已经成为欧美学者所亟待了解和关注的问题;从国内来看,为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提供有效资源管理的传统理念、为现代社会的环境治理提供可行性思路、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积累必要的传统体系也都需要我们首先“讲好中国环境故事”;从乡村来看,如果“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核心,那么“讲好乡村环境故事”也就是“讲好中国环境故事”――有必要用民族志方法讲述乡村环境治理故事。

  高丙中在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总序中指出,“在中国现代学术建构中,民族志的缺失造成了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的许多缺陷”、“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在运作中所需要的对事实的叙述是由文学和艺术及其混合体的广场文艺来代劳的”。以具体的美丽乡村建设的为例,其实只有官方的声音,今后可能会有来自文学的、艺术的的声音,但却也不是直接来自社区的民众的声音。以乡村环境治理为主旨的美丽乡村建设如果没有自下而上的声音是不应被忽视的问题,虽然都可能有不同程度诠释和建构,但以生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民俗学必有可为之处,而且,自下而上以社区为基础,这也是环境治理的重要方向。

  3、传统机制重构与现代社会实践的关系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是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中的台词,在计划开发村落旅游的时候,村民们首先开始的是清理村落环境。源自于明末清初朱用纯(1627~1698年)《治家格言》的这八字句,反映了在传统社会生活环境的“内外整洁”是上升到治家过日子来理解的,同时也恰当地传达了传统之于现代的再利用。

  唐建兵在关于乡村精英和乡村环境治理的研究中认为,“美丽乡村环境治理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各级政府是否有所作为,而且与乡村精英作用发挥的程度密切相关”。在上文中提到过三门源村的老人们在过去水资源管理以及现在村落环境整治中的作用,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胡钊源、韩晓莉在关于“美丽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与政府、社会、村民多方协同治理的研究中指出,“‘美丽乡村’的环境治理,作为一个公共问题,是无法通过政府单方努力就可以解决的,且传统的‘政府统管、村民被参与’模式已经遭遇瓶颈期,显现出了很大的问题,这标志着政府所选取的政策工具应当实现‘管制性’——‘自愿性’的转变”。协同治理作为现代社会多方合作的一种机制,不仅仅实践于环境治理中,也可以在文化保护、旅游开发等领域得到更广泛的运用。而且,关于传统社区、传统机制、传统生活等的研究,民俗学有着丰厚的积累,面对如美丽乡村建设那样的社会命题,有必要与其他各相关领域协同创新,进一步共同推进和加深研究。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一对不可避免也是无法逾越的矛盾,但社会就是这样以一种复杂的状态得以不断地发展。在以上所介绍的两个村镇的环境治理中,传统机制虽然曾经发挥过作用,但并不是说是在提倡原样照搬,先不说传统的消失和改变,就是其所处的土壤――村落、社区,有的也在消失和改变。但为了寻求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合理机制,我们需要回溯传统去发现理想社区的情形,而且,其中的一些理念也将对现在有所启示,讲好乡村故事参与现代实践应是民俗学研究需要坚持的立场。

(本文发表于《民间文化论坛》2017年第6期,注释略去,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赵丙祥]祖业与隐修——关于河南两个太极拳流派之谱系的研究
下一条: ·[许静]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村落文化展示:马厩村墙体画
   相关链接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许静]生态民俗学视角下社会变迁中山林管理的延续与重构
·《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及环境治理管理导则》发布·用大数据技术促文化资源管理
·“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陈志勤]论作为文化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和管理
·[董晓萍]陕西泾阳社火与民间水管理关系的调查报告·美国玛卡印第安博物馆馆长一行考察九寨沟景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