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陈祖英 万建中]民间文学研究中考据方法的运用与策略
——以钟敬文先生的研究为例
  作者:陈祖英 万建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01 | 点击数:9318
 

  三、民间文学研究的考据策略及意义

  考据虽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学问,却常被视为保守、陈旧、枯燥,充满诗人气质的钟先生怎么愿意埋头于“故纸堆”呢?客观上,正如胡适所说的,考据是“科学方法所不可少的主要分子”,具有“科学”的精神,他在《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一文中将考据与西方的学术方法进行了比较,说“近来的科学家和哲学家渐渐地懂得,假设和证验都是科学方法所不可少的主要分子”,“中国旧有的学术,只有清代的‘朴学’确有‘科学’的精神”。[17]称考据为朴学,是指考据质朴求实、不尚虚谈的学术风格而言的,考据还有实学、汉学、制数学、名物典制之学等不同名称,可见考据在中国学术运用上的悠久。陈垣先生也说:“考据为史学方法之一,欲实事求是,非考据不可。彼毕生从事考证,以为尽史学之能事者固非;薄视考证以为不足道者,亦未必是也。”[18]钟先生本人常说:“全信书不如无书。”文献一方面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后代学人要借助它们;另一方面,文献也是由人写就的,人无完人,后代学人要“看看再说”,主张“无论什么材料都要过一遍脑子”[19],也即是要求后代学人运用文献时要先研究研究,不可盲目乱用,目的是科学的求真求实。同时钟先生还强调资料能不能借用,如何借用,一切应由研究对象的具体需要来决定。

  除客观原因之外,钟先生考据方法的运用更有深层的主观原因。钟先生曾说治学首先得有“道”,道是治学的根本,有了“道”才会有“术”,有“术”却不一定有“道”。[20]钟先生的道便是他毕生心系民族大众文化的中国心,是他始终把人民、民间文学、民俗、民俗文化,作为他献身的神圣、崇高的对象。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形成一种决心:“要在我们这既贫瘠(主要指理论等)又丰饶或比较丰饶(指现实资料及历史遗产)的祖国学术土地上,建立这门科学(指民俗学――笔者注)的花林。”[21]正是有了这样伟大的理想,宏大的目标,在研究方法当然也包括考据方法的运用上,钟先生是有相当的自觉意识的。胡适1946年曾著文,指出有些文人轻谈考据,不存敬慎态度运用考据,“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考证学还缺乏自觉的任务与自觉的方法。任务不自觉,所以考证学者不感觉他考订史实是一件最严重的任务,是为千秋百世考定历史是非真伪的大责任。方法不自觉,所以考证学者不能发觉自己的错误,也不能评判自己的错误。”[22]而钟先生却总是自觉地在论文的结尾处检讨不足,诸如材料搜集不周,意见表达得非常率略,考察不够充分等,充分体现出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钟先生有自觉的考据意识,但他运用考据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这就与中国传统上多数考据学家的为考据而考据大不相同,甚至在“五四”以后,中国文学研究也出现考据化倾向:即重考据而轻欣赏。正如朱光潜说的,考据所得的“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未了解决不足以言欣赏,所以考据学是基本的功夫。但是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只是做到史学的功夫,却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23]

  民间文学的基本定位是文学,与其他文学一样具有审美特质。同是用考据方法研究民间文学,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更多注意的是其史料价值而非美学价值,在《孟姜女故事研究》结论部分,顾颉刚写道“我们懂得了这件故事的情状,再去看传说中的古史,便可见出它们的意义和变化是一样的。”“我们若能了解这一个意思,就可历历看出传说中的古史的真相,而不至再为学者们编定的古史所迷误。”[24]可见他是通过对民俗学的研究来解释中国古史的形成和发展。而钟先生着眼点关注的不是史料价值,更多的是民间文学的起源、发展、特点等学科性质,是民间文学的美学价值。由于着眼点不同,意趣指向也不同,顾颉刚找材料来证明的是历史的真实,是现成的结论,而钟先生的考证为的是从现实材料中抽引出来新的结论,为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和研究范式。如《槃瓠神话的考察》下篇对槃瓠图腾性质的确定;《中国的天鹅处女型故事》中对故事所含质素的探讨;《中日民间故事比较泛说》中对两国同型故事的比较等。

  最后,从考据的著述角度看,钟先生的论文给人以美的享受,不仅语言清新晓畅、故事优美动听,而且他对民间文学作品的考证有种诗意氛围。钟先生论文正文部分很少像传统考据家那样罗列材料、详述考证过程,他总是以一种谦和的商量口气论述,如《槃瓠神话的考察》文中引了郭璞的记录后提到:“在晋朝还有一向题作郭氏所著的《玄中记》,其中也载有这个神话,大体上和上面所引的郭璞注文相同,署名上所谓‘郭氏’也许就是郭璞吧。”接下去文中并没有详细地去考证这“郭氏”到底是不是“郭璞”,而是在注释部分,钟先生给予了补充材料:“例如,宋朝罗苹曰:‘《玄中》之书……不知撰人名氏。然书传所引,皆云:‘郭氏《玄中记》’。而《山海经》记狗封氏事,与记所言同一,知为景纯。”[25]钟先生在下论断时,哪怕是注释部分的一则小小考据材料,态度都是很谨慎的,用语也很有弹性。他一向认为:“学术上的观点和结论不能太绝对化,太绝对化了反而不科学。因为学术探讨是没有绝对真理的。既便有了99%的证据,也不能忽略和排除1%的‘例外’”。[26]此外,钟先生有很强的读者意识,他心中总是想着读者,为了使行文具有条理清楚,明晰晓畅的可读性,为了不因考据而离开民间文学审美形象本身,钟先生通常将诸如版本、来源之类的旁证材料放在注释部分。为此读者会看到有的考据并不深入,有存疑处也如实地记下,如《中国的天鹅处女型故事》中有一句注释是:“此书旧云‘郭氏撰’,作者的时代及名字不详(有人以为郭氏就是郭璞,恐未免误会)”。再比如“句氏《搜神记》,似从来未见著录。它著作的年代,不能详知。但以同时被发见的许多通俗文学作品推测起来,当在唐代,或在这前后,所以把它和当时(唐)的传奇比较”[27]。虽然这些材料的作者或著作的相关信息不详,但并不影响读者对作品的欣赏,也不影响钟先生提出他对民间文学研究的独到见解。反而是在读钟先生的民间文学研究著作时,感觉是一位和蔼老者,面对面地给你故事,娓娓动听富有诗意,还时不时地运用委婉的语气促你思考。

  总之,考据作为中国本土的一种注重客观实证的学术研究方法,是做民间文学研究的必要步骤,必由之路。钟先生对考据方法的运用巧妙而充满诗意,他的民间叙事研究论文的学术水平不仅达到当时学术界的至高点,而且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学术光辉。他扎实的考据功夫、严谨的治学态度,使论文中大部分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至今也没有被超越。他考据时避免烦琐,使读者易懂;他举证时,选择最具说服力的;他行文时,注意方法,线索清楚,论据分明;他考据时借鉴多学科的研究手段,兼有文学情趣。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民间文学研究仍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注释:

  [1]汪启明.考据学论稿[M].成都:巴蜀书社,2010.22-23

  [2]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自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7

  [3]钟敬文.民间文艺学的建设[A]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1

  [4]钟敬文.我在民俗学研究上的指导思想及方法论[A].钟敬文.婪尾集[C].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86

  [5]柳树滋.钟敬文先生与马克思主义[A].北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人民的学者钟敬文.[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203

  [6]钟敬文.加强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工作[A].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68

  [7]钟敬文.建立具有中国特点的民间文艺学[A].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79

  [8]鲁迅.破恶声论.鲁迅.鲁迅全集·第八卷·集外集拾遗补编[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0

  [9]钟敬文.晚清革命派著作家的民间文艺学[A].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213-214

  [10]钟敬文.作为民间文艺学者的鲁迅[A].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377

  [11]钟敬文.洪水后兄妹再殖人类神话[A].董晓萍选编.钟敬文文选[C].北京:中华书局,2013.278

  [12]汤学智.同研究对象交朋友――钟敬文教授谈治学[A].北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人民的学者钟敬文[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658

  [13][15]郭英德,于雪棠编著.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10,411-412

  [14][27]钟敬文.中国的天鹅处女型故事[A].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589,587;585,590

  [16]万建中.钟敬文民间故事研究论析――以二三十年代系列论文为考察对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25

  [17]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A].胡适.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胡适谈治学方法[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86,94

  [18]陈垣.通鉴胡注表微·考证篇第六[A].陈垣.通鉴胡注表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85

  [19]苑利.我眼中的钟老[A].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人民的学者钟敬文[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305

  [20]汤学智.“钟山”有珍宝——钟敬文教授访谈记[A].杨哲编.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生涯·学艺自记与学界评述[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709

  [21]钟敬文.我的民俗学探究历程——《民俗学说苑·自序》的一节[A].杨哲编.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生涯·学艺自记与学界评述.[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212

  [22]胡适.考据学的责任与方法[A].胡适.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胡适谈治学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9-30

  [23]朱光潜.“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A].朱光潜.朱光潜谈美[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129

  [24]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古史辨自序》中删去之一部分[A].顾颉刚著,王煦华编.孟姜女故事研究及其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04-105

  [25]钟敬文.槃瓠神话的考察[A].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418

  [26]万建中.钟敬文的治学态度――以钟敬文早期学术论文为例[N].光明日报.2002-01-22.(B04)

  (本文原载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赵世瑜]结构过程·礼仪标识·逆推顺述——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的三个概念
下一条: ·[谭佳]不可或缺的“朝向当下”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萧放]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
·[杨利慧]钟敬文“民俗学是现代学”思想与中国民俗学“朝向当下”的转向·[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
·[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段友文]向大师问学 ——钟敬文先生指导我研究民间文学与民俗学·[毛巧晖]2022民间文学研究:回归文学及其当代价值的探求
·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即将召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