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那木吉拉]突厥和蒙古等北方民族“先祖之窟”崇拜及其神话传说研究
  作者:那木吉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27 | 点击数:9704
 

  总之,突厥语民族狼图腾神话传说之“符离之窟”与《额尔古涅•昆传说》之“额尔古涅•昆”具有相通性,两者均为神话传说中的突厥语民族、蒙古民族先民“所生之窟”的象征。只是名称不同而已。而乃蛮人族源传说所描述的“峭壁岩穴”的名称与“额尔古涅•昆”音、意完全相同,因此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且有意义的信息。

  突厥语民族神话传说中的“符离之窟”和蒙古族源传说之“额尔古涅•昆”来自大自然的山中洞穴,那么它的具体位置在何处?过去学者们对此颇感兴趣,各发其见。据称,拉的罗夫(Radloff)对突厥狼始祖传说中的狼生十男的山穴位置非常感兴趣,并对它的具体位置进行了种种探索。也有人指出传说中的“高昌国北山”为高昌国之北的贪汗山,即今新疆吐鲁番盆地北边的博格多山(bogda-agula)。

  突厥语民族神话传说中的“符离之窟”是一个“穴内有平壤茂草,周回数百里,四面俱山”的地形地貌,这当然是自然界当中不可能存在的幻化之境,但它的原型来自大自然,是突厥先祖曾经居住过的山洞,后世之人所崇信的地方。《北史》称,“可汗恒处于都斤山……每岁率诸贵人祭其先窟”。先窟,突厥人“先祖之窟”。很显然,此窟在于都斤山附近。于都斤,又作“郁督军”、“乌德鞬”。阙特勤突厥文碑作Ütükän。学者们一致认为,于都斤山的位置为今杭爱山的一部分。所以,突厥人真实的“先祖之窟”很可能在杭爱山里。

  其次,《神狼救助维吾尔》中“山洞”未见实指,故无从考证其原型在何处。《额尔捷涅•孔乃蛮人的传说》称,额尔捷涅•孔乃蛮人所出“山穴”在阿尔泰山的名叫额尔捷涅•孔的山巅。我们知道,乃蛮人的故地在阿尔泰山、杭爱山一带。所以,视他们神话传说中的“先祖之窟”是以阿尔泰山的自然洞穴为原型,有其史学依据。

  至于蒙古族源传说所描述的额尔古涅•昆,拉施特说:“在一群现在住在这里并曾见过额尔古涅•昆的蒙古人肯定地说,虽然那个地方很艰苦,但尚未达到[所说的]那种程度,他们熔山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的]光荣开辟出另一条路。”这就是说,额尔古涅•昆是个实际的存在。但是它在何处,拉施特没有明确说明。日本学者白鸟库吉博士说,关于额尔古涅•昆,拉施特等人作过多种解释,但均为误解。正确的解释应当为urgen kun的对音,是“广大的洞穴”或“原野”之意。但他未指出额尔古涅•昆在哪里。亦邻真先生则认为,蒙古人先祖故地在额尔古纳河流域,所以,传说中的“额尔古涅•昆”是指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山地”。““额尔古涅”(ergune)与“额尔古纳”(ergune)显然是同一个词。唐时称额尔古纳河为“望建河”,那么,“望建”为ergune的唐代音译。“昆”(kun)在《蒙古秘史》(第195节)作“崐”(kun),旁译为“崖”,意同《史集》。所以,“额尔古涅•昆”的意思是“额尔古涅山崖”。我们知道,蒙古地区很多地名与突厥语有关,那么ergune是否也和突厥语有关?然而,在《蒙古秘史》数次出现ergi这个词,其意为“岸;崖”等,ergi是ergune的词根。因此,ergune作为普通词汇,是蒙古语和突厥语的共同词汇。哈萨克族《额尔捷涅•孔乃蛮人的传说》中的“额尔捷涅•孔”与“额尔古涅•昆”完全相同。但是蒙古地区有很多名称相同而实地相异的实例。

  无论现实的额尔古涅•昆在何处,据拉施特的记载,自然的额尔古涅•昆和神话传说中的额尔古涅•昆之间有天壤之别。这就生动地说明神话传说中的额尔古涅•昆是以具体的现实的自然环境为原型的。它和突厥语民族神话传说中的“符离之窟”一样,以蒙古先民发祥地—原始人居住的一个自然洞穴为原型的象征符号。而神话传说当中这种自然山穴则给予许多不可思议的神奇特征。这里不妨借以非阿尔泰语系民族的例子,加以说明。《后汉书》记载: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槃瓠。下令之后,槃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大喜,而计槃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议欲有报而未知所宜。女闻之,以为帝皇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槃瓠。槃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出险绝,人迹不至。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鉴之结,著独力之衣。……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槃瓠死后,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载皆有尾形。其母后归,以状白帝,于是使迎致诸子。衣裳斑斓,语言侏离,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帝順其意,賜以名山广泽。其后滋蔓,号曰蛮夷。今长沙五陵蛮是也。

  这是一则中国南方苗、瑶、畲等少数民族的槃瓠始祖神话传说,其中一些母题与突厥狼祖神话传说母题相似。如牡犬与人间女子成婚,尤其是狗和人在山穴里共同生活,生儿育女,子孙繁衍,形成部族等。虽然该神话传说中没有描写山洞情况,但其他相关传说中有补充内容。如黄闵撰《武陵记》称:“山高可万仞,山半有槃瓠石室,可容数万人,中有石状,槃瓠行迹。”该传说中的山洞与上述阿尔泰语系民族神话传说中的“符离之窟”有相似之处。但是,传说中的山和山穴实际上并非那样险峻神异。唐时有人曾目睹过此山此窟,他说:“山窟前有石羊、石兽,古迹奇异尤多,望石窟,大如三间屋,遥见一石,仍似狗形,蛮俗相传,云是槃瓠像也。”从这些记载来看,《武陵记》所述“可容数万人”的山洞,实际上也就是“大如三间屋”的山穴而已。可知神话传说中的奇异之所实际上源于自然山穴,而两者之间的差异,不言而喻。

  此外,藏族的一则人类起源神话称,罗刹女和神猴婚媾于山里洞穴,繁衍藏族始祖。这一神话在藏区广泛流传,西藏的泽当是以“猴子玩耍之地”而得名,泽当的藏族人中相传,那猕猴和罗刹女居住过的山洞在附近的贡布山上。

  至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神话传说中的“符离之窟”和“额尔古涅•昆”并非现实的自然地理现象,而是以自然山穴为原型的神变境界。而那些自然山穴则是作为始祖发祥地而被古人长期膜拜。但由于民族迁移,社会变革以及人们信仰观念的演化,作为象征物的一些洞穴逐渐游离某些群体的记忆,从而后人很难寻觅其具体位置。作为“符离之窟”和“额尔古涅•昆”的原型山中洞穴的难以寻觅,也许是此因所致。

  三、“先祖之窟”崇拜及其神话传说的文化涵义

  突厥、蒙古等北方民族的“先祖之窟”崇拜,实际上是这些民族对先祖曾经居住的洞穴的崇拜。德国学者汉斯•比德曼(Hans Biedermann)在其《世界文化象征辞典》中介绍到洞穴在古老的冰山时期就被认为属于“另一个世界”,他们不住人,而被当作圣殿。而且他在书中也提到了世界不同民族洞穴崇拜的示例,如在美洲土著人的关于世界起源和人类起源的神话中,洞穴被看作子宫,玛雅人的月亮女神有时也和洞穴、赋予生命的水和性有关,在大多数发达的中美洲文化中,“洞穴”这个隐藏在地球腹部的“地下世界”和先祖的起源、居住生活关系密切。而对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蒙古等民族先民对特定山中洞穴的祭拜,首先和他们的图腾崇拜相关联,因为远古人认为,他们的氏族的起源与某动物有关,而这些作为图腾的动物是在某山穴里生产了他们的始祖,并在洞穴里繁衍发展了氏族。突厥人的“符离之窟”便是他们想象当中的这样的山穴。在很多民族崇拜的洞穴中往往发现一些经过特殊修饰的动物头骨,是远古时期的人类在特定的洞穴中对其图腾动物进行祭祀活动的证据。“生活在十多万年前至四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的洞穴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在石头摆成的圆圈形祭坛中央,安放着熊的头骨”。这就是说,远古时期的原始人类中已经产生图腾的观念,并在洞穴中通过一定的仪式,祭祀其图腾动物。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冯智明]沟通阴阳与修“阴功”:红瑶架桥仪式及其人观研究
下一条: ·[刘晓春]乞巧拜仙 金针度人:宋以来广州地区的“七娘会”
   相关链接
·[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
·[詹娜]喀左蒙古族民间叙事群体生成的动力解析·[何红艳]内蒙古剪纸艺术探究
·[陈岗龙]灰姑娘的两次婚姻·[薛翔]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蒙古袍生产现状分析与研究
·[郭永平]地域景观、民族文化与辽西蒙古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国西藏摄影及非遗文创服饰展在蒙古国举行
·薪火相传 内蒙非遗文化绽放古老苍韵·内蒙古师范大学举办中国蒙古民俗研究百年历程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
·[李泽鑫]初访喀左——蒙古族特色民居·[包海青]论近现代蒙古族叙事民歌发展原因和动力
·[卡尔·赖希尔]最后的歌者:口头史诗的未来·2018东北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次区域会议在蒙古国乌兰巴托举办
·刘钊:《<先祖阔尔库特书>研究:转写、汉译、语法及索引 》·[乌丙安]近代蒙古族著名作家尹湛纳希
·[江帆]蒙古族民间故事长河的“双子”灯塔·何红艳:《科尔沁蒙古族说唱文学研究》
·[王宪昭]论蒙古族神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质·民俗学家扎格尔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