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李婉薇]追寻民俗印记:论戴望舒的广东俗语及小说戏曲研究
  作者:李婉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11 | 点击数:13580
 

  相对于前期“图解”较为“学术化”的风格,后期“图解”的特点为“通俗化”。前期“图解”本来已有一定的在地化和生活化,此时为增加趣味,拉近和读者的距离,更多以情境化的小故事、民间传说、其他俗语来说明词义,粤语词汇使用得更多,文章的脉络也更直接。第十四期《冷巷尿塔》的写作策略方面比较明显的改变,代表戴望舒曾经尝试的一种解说方式。本文开首以“你”作为情境化小故事的主角:“马票开彩那天,你拿当天的夜报的头一条新闻,和口袋里的票子号码一对,一点不差,第一名奖金为你所得。”之后的《大花面抹眼泪》、《掘芋头》都略为相似,以“你”开首,直接和读者对话,并详细解释歇后语的意思。在后期“图解”中,戴望舒考据风俗时流露的博学和个性的确有所褪色,但仍不乏可欣赏的篇章,《市桥蜡烛》颇能代表两种写作方式调和折中的成果。本文以三分之一的篇幅平易近人地介绍风俗源流,又涉及当时香港的生活情景,然后解释词义,最后以例子作结。开首不直接引用古诗,以更平常的方式和语气说明蜡烛的重要性:“前人不曾发明电灯,蜡烛在夜里是最出风头的东西,诗人也就常常拿来大吟其诗,唐诗三百首里,为你琅琅上口的,就有什麼‘蜡烛有心还惜别’,什麼‘日暮汉宫传蜡烛’……。”

  之后谈到和读者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即香港太平山街的景致和广东人祭祖的风俗:“……你可以到庙宇林立的太平山街去巡礼一下,就可以见到每一间神宫,每一个香炉,都有‘红灯高烧’之象。如果你懒得去这地方欣赏,那末,就在你家里看看人家‘拜祖先’或拜其他菩萨那笔账里有没有蜡烛这一笔支出吧。”然后再解释市桥生产的蜡烛偷工减料,因此被用来形容“假细心”的男子。虽然没有博引群书,但弥漫民间风俗和地道生活的情致,并准确地解释词义,可读性极高。

  三、游移与复调:“图解”的身分和语言

  “图解”另一无法忽略的特点是虚构和游移的身分。戴望舒生于杭州,在上海求学和成名,他最熟悉的方言都在吴语区。但在撰写“图解”时,一开始就有意把作者形象化和个性化,他在首两篇文章中就建立了“我/我们――你”的关系,树立作为说话人亲切、老练的形象,例如“犹之我们现在骂人乌龟”、“所以如果你听到你的腻友轻启朱唇微露皓齿娇声的的地骂你一声‘竹织鸭’的时候……”、“假如几粒米落在石罅之中,和泥土混在一起,你有什么办法拾牠起来呢”、“可是有人要问我了……”、“这话差不多难倒了我”等语,令人觉得这位广东俗语专家既自信可靠又不失谦虚。而作为读者的“你”,则是不懂广东风俗语言的外省人。必须注意的是,戴氏还有意识在这系列的作品建构一个广东人的自我,在第一篇《竹织鸭》中,他就这样写:“我们广东人抓住牠的这个大错处,把‘竹织鸭’这个三个字作为‘冇心肝’的代名词”。在第三篇《沙烂磞》中,“达士”就更明确地表现“广东人”的身份:

  一位朋友看见了就对我说:“乜嘢话,沙烂磞系广东俗语!老兄未免要遗笑大方啦,重话你系十足嘅广东佬!哩的系友邦日本话来嘅,等你要做日本俗语图解时候先用都未迟咯。”

  巧妙地以“朋友”的话虚构并揭露作者权威的身分。《幡竿灯笼》说:“现在我们广东有句俗语叫‘牛皮灯笼’的,就彷彿是这个意思。”《冬前腊鸭》说:“考‘冬’,是四时之一,小的时候听见母亲唱的南音就有‘春夏秋冬天过天,寒来暑往又一年’。”《年晚煎堆》则说:“记得我们广东儿歌里有一个道:‘拍大脾,唱山歌……’。”《青砖沙梨》则说:“山东的莱阳雪梨品种最好,驰名于我们的广东……。”但是,虚构自己成为广东人时,戴望舒又没有完全放下江浙一带的记忆。《竹织鸭》开首提到的宋人笔记全都有江浙背景,《鸡肋编》提到“浙人以鸭儿为大讳”,《南部新书》的作者钱易和故事的主角陆龟蒙都是江浙一带的人。除此之外,戴氏解释广东俗语时,时常参照上海话,如《石罅米》说:“像上海佬所谓‘铁公鸡’一样”、“这和‘藕’、‘鱼’,上海佬的‘蟹’等之指女人同一道理。”“上海佬”一词显示戴望舒在模仿广东人常用的称呼方式,藉此建构作者为广东人的印象;《沙烂磞》把广东话和上海话比较,指“沙烂磞”和“顶括括”一样,被上海人认为是广东话,又被广东人认为是上海话。《亚崩咬狗虱》提到“捉黄脚鸡”时,以括号註明“上海叫仙人跳”。后期的“图解”没有这种鲜明又混杂的身分意识,取而代之的是比较中性的“广东人”,和作者自己拉开距离,使说话人的省籍身分比较含糊。在表现“图解”独特的身分和语言特点方面,《放路溪钱》是极重要的一篇。戴望舒先说“溪钱这一名称,外江人也许有点陌生……”、“外江人可不知,朋友说我未曾出过鲤鱼门,那晓天下事……”。老一辈广东人称外省人为“外江佬”,“未曾出过鲤鱼门”暗示作者不但是地道广东人,更是老香港了。但有趣又矛盾的是,这位老香港有些说话明显违反广东人的语言习惯,例如他说:“这种工作咱们广东本家叫做放路。”“咱们”是北方人常用的代名词,广东人不可能用它来自称,也就是说,“咱们广东本家”不可能出自广东人的口。与此同时,文中还有不少吴语词汇。在本文最后一段,戴望舒用张泌的《浣溪沙(晚逐香车入凤城)》演绎“放路溪钱”的意思,认为“这首词似乎是替吊膀子的惨绿少年写照,其实正是处处显出放路溪钱的本领”,其后总结说:“于是这个阿木林不得不晕其大浪了,但是还不敢造次,只有装醉的一步跟一步,放路溪钱至此,乃低骂一声‘杀千刀’,似乎是咀咒,其实也不外引诱的作用而已,被人骂盖未有不回报一声‘他妈的’,于是放路溪钱政策又告成功了,此是咱们中国千余年前放路溪钱术之尤者。”其中“吊膀子”、“阿木林”、“杀千刀”都是吴方言。《竹织鸭》和《年晚煎堆》都很清楚地说“我们广东”,为什麼《放路溪钱》突然“犯错”,跑出“牛头不搭马嘴”的“咱们广东”?戴望舒对“图解”的写作不可谓不费心思,如果是手文之误,为何不更正?既然从一开始就塑造鲜明的广东人身分,为什麼容许那麼多吴方言存在?“咱们”、“外江佬”、“阿木林”并存,是否受《水浒传》南北方言混合的特点所影响?戴望舒长期在港生活,不可能不知道“咱们广东”的“破绽”,知道却没有修改,是否故意留下线索,好让我们能够辨认南腔北调背后,那个怀着江浙记忆、爱读《水浒传》的真实作者?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陈艳】

上一条: ·[陈泳超]陌生的田野
下一条: ·[王霄冰]中国民俗学:从民俗主义出发去往何方?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