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家乡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家乡民俗学

[张勃]现代乡愁与传统村落
——关于当前保护传统村落正当性和方法的思考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2-08 | 点击数:10734
 

  二、传统村落的多种价值

  首先,传统村落具有重要的生活价值。村落“在与外界市场、国家政权发生联系以及受婚姻圈、灌溉系统等影响的同时,自身内部基本上形成经济上和社会文化上的自我满足的生活格局”,是居民“自足的生活空间”[15]。人们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他们在村落里播种收割,娶妻生子,嬉笑怒骂,感受人间悲喜,村落是人们共同居住、生产、生活的空间,是其居民的人生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其次,传统村落是文明存在的一种方式,传承着不同地方、不同族群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文明代代延续的根基。一般认为,城市的出现是文明出现的标志,然而,村落同样是文明存在的方式。我国是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农耕文明的生发地。传统社会,绝大多数人生活在村落之中。村落不仅是有着地理边界的空间座落,同时也是由内部成员有机联系起来的生活共同体,有其共享的知识体系、宗教信仰、历史记忆和道德伦理观念。通过日常生活的重复性实践,共同体成员将其加以应用并在代际间进行延传,从而使得村落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再次,传统村落是现代乡愁的消解地。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传统社会的中国人虽然安土重迁,但也有人因为经商、读书、仕进、戍防、战乱、灾疫等多种因素而背井离乡。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音讯难通,担心与想念共存,“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自然会生出一些愁绪。中国古代有许多抒发乡愁的文学作品,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崔颢的《黄鹤楼》、范仲淹的《苏幕遮》都是其中的名篇。台湾诗人余光中直接以乡愁命名的诗歌,更是脍炙人口的佳作。现代社会,交通和通讯方式便捷,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空间距离所带来的思念之苦,但近来一句“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仍然引起社会的广泛共鸣。一时间,乡愁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乡愁也似乎成为一种应该刻意保存的美好情绪。然而,“乡愁”本质上是由于情感孤独、心灵失依而自内心生发出来的一种忧伤,无需刻意记起,该在时自然就在那里。现代人也有乡愁,只是它是一种有别于传统乡愁的新型乡愁,大致可以概括为故园之思、自然之想与传统之恋。

  当代中国,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以及社会流动的加速,传统社会那种普遍存在的生于兹、长于兹、劳作于兹甚至埋葬于兹的现象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出生地与就业地的分离,在村落中长大的青壮年人口到城市中寻找就业机会是普遍现象。中国现在大约有2亿农民工。他们因为生计每年在乡村与城市间奔波。一方面,故乡家园里有他们留守的父母、爱人和孩子,是他们放不下的牵挂;另一方面,他们在城市中艰难谋生,不能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难以感受到家庭和城市的温暖,往往独自品尝孤独无依的滋味。对于他们而言,乡愁里的“乡”就是故乡,就是家乡,就是亲人所在(生活或埋葬)的地方,乡愁就是故园之思,是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由此而来的忧伤。

  城市和乡村是人类生存的两种基本聚落。两相比较,乡村更多是人类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的产物,自然是乡村的母体,乡村与自然共生。一个人置身于乡村就是置身于自然之中,就可以更好地感知自然的韵律和气息,真切地体会到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城市更多是人类在超越自然条件的基础上改造自然的产物,城市让人远离了大自然。由于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已生活于城市之中。人是自然之子,却常年栖居于非自然的环境之中,城市的喧嚣令人向往乡村的宁静,与自然的疏离催生了回归大自然的念头。近年来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已经清晰地揭示了这一点。“自然之想”是另一种现代乡愁。这里的乡是乡土,是大自然的象征。

  城市与乡村的差别不仅在于人和自然关系的不同,也有人际关系的不同。乡村社会是小尺度的熟人社会,生活于其中的人通过日常生产以及日常生活建立起密切的交往和互助关系,乡村中保留着更为丰富的传统文化,公共的节日庙会、个体的婚丧嫁娶等仪式活动令乡村生活充满了活力、温情和稳定感。城市是大尺度的陌生人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淡漠疏离,生活节奏快,充满变数,尚未建立可以共享的文化传统,生活于其间的城市人经常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漂泊感,“传统之恋”成为他们的乡愁。这里的乡,是指一种亲密交往的社会关系,一种富有亲和力、安定感的精神生活方式。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已不能让人们的身体久居乡土,人们的心中却为它留有广阔的空间,故园之思、自然之想与传统之恋共同构成了现代乡愁。而传统村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乡愁的消解地,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家园。

  此外,传统村落还具有重要的艺术、科学、历史、文化等多种价值。传统村落不是一般的村落,是依据一定标准从众多村落中遴选出来、有着特殊内涵的特殊村落。根据目前通用的《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传统村落主要通过村落传统建筑的久远度、稀缺度、规模、比例、丰富度、完整性、工艺美学价值、传统营造工艺传承,村落选址和格局的久远度、丰富度、格局完整性、协调性、科学文化价值以及是否拥有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加以评价和认定。能够被认定为传统村落的村落,总是保持着一定规模、数量和种类的传统建筑,而现存传统建筑(群)所具有的造型(外观、形体等)、结构、材料(配置对比、精细加工、地域材料)、装修装饰(木雕、石雕、砖雕、彩画、铺地、门窗隔断)等又往往具有典型的地域性或民族性特色,建造工艺独特,建筑细部及装饰精美,具有较高的工艺美学价值;或者村落选址、规划、营造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特定历史背景或民族特色,村落与周边环境能明显体现选址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或历史背景,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历史、考古价值;或者村落中有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6]传统村落的特殊性使其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它们分布于不同地域,形制不一,各具特色,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史书。它凝聚着前人的生存智慧,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安德明]对象化的乡愁:中国传统民俗志中的“家乡”观念与表达策略*
下一条: ·前沿话题·乡愁的民俗学解读:主持人语
   相关链接
·[沈昕 孙宇梦 葛惠芳]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代表性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存在现状调查研究调研报告
·[白莉 张晓玫 袁浩哲]传统村落数字乡村建设路径研究·[扎西卓玛]中国传统村落中的非遗探究
·[柯小杰]传统村落:活态的民俗博物馆·[胡雅丽 杨立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生产的过程与机制研究
·[符腾]浅论传统村落的人文记忆传承与保护·[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载体保护开发路径研究
·[谭娟]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打造与传播研究 ·[胡彬彬 王安安]叙事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新民俗
·[张建芳]贵州仡佬族传统村落沈家坝调查报告·[王喜根]“空心村”呼唤“文化商人”
·[王翠玲]劳动的晾晒与展演的“晒秋”:篁岭村生活节奏变迁的考察·[柴书毓 高忠严]山西阳城传统村落道德建设资源研究
·[邓启耀]民俗影像拍摄的现场语境·[乌丙安]中国社会转型中传统村落的文化根基分析
·江苏率先对传统村落立法保护·传统村落遗产:“乡愁”如何寄放?
·[魏宏欢]村落空间与地方记忆的互建·[林晓平]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析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