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张帆]仪式:从社会理论到天下理论
  作者:张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1-28 | 点击数:9536
 
在对于缅甸高地的克钦人仪式的考察中,利奇将结构主义的等级性视角和功能主义的实用性视角进行了充分结合,认为克钦人的神灵体系“不过是将人类等级体系拓展到了高级水平上,克钦人的神灵世界和人类世界一样,有首领,有贵族,还有平民和奴隶。为了获得上级的让步,人们通过送礼使上级陷入人情债务,同样,为了获得神灵的允诺,人们使用同样的手段———人们‘给神明荣耀’(hkungga jaw),这也就意味着献祭。”③利奇进一步考察了整个献祭的过程,包括祭祀祖先和祭祀天地神灵等的仪式,将“互惠交换”的概念从莫斯那里继承下来,同时赋予献祭等级性———从神明到王,从王到平民,献祭和纳贡的过程是一体的,上级借此得到荣誉和权威,下级借此得到荫庇和福佑。对于这种等级性的交换,利奇总结道:
 
神不需要人的礼物; 神要求的是人类服从的表示。对于献祭礼物的奉献者来说, 献祭牺牲品的物质形体很可能既表示诚意, 又花费不多。但是从抽象层次上考虑, 经济问题并不是重要的, 重要的是献祭仪式本身, 它实际上是礼物奉献的象征符号, 是人与神交流的表示, 而不是物质交换。④
 
利奇不仅注意到了一个社会内部上下之间的交换,而且注意到了一个社会外部内外之间的交换。这一点与列维-施特劳斯的联姻理论有区别,因为利奇不仅强调不同社会之间的交换,而且强调在交换过程中形成的等级关系。在克钦人的不同支系之间,依靠婚姻的纽带将支系分为女人的接受者和提供者,也就是木育-达玛制度(mayu-dama),提供女人的一方作为木育(mayu),接受女人的一方作为达玛(dama),木育的等级是高于达玛的。⑤克钦支系的首领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还与掸人公主结亲,这造成了克钦社会钟摆式的摆动。
从莫斯到利奇,他们在祭祀、库拉交换、夸富宴等仪式中看到了人神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等级, 而等级正是交换发生的前提。对于北京奥运会这个仪式而言,利奇的发现十分有启发性,他认为从神明到国王甚至平民,献祭和纳贡的过程是一体的,上级借此得到荣誉和权威,下级借此得到荫庇和福佑。这一点对于理解以科层制度为基础的等级,大有裨益。
当然,在韦伯对于科层制度的讨论中,科层制度是去魅的产物,是与资本主义生产相匹配的机械般的工具理性的一种表达,那么,科层制度又如何可能成为神圣仪式的基础?要理解中国科层制度的象征意义和实践功能,还要看到科层制度在中国社会的建立基础和发展过程。其实韦伯也看到了中国科层制度的独特发展轨迹,并且明确指出了儒家在塑造中国官僚制度中的作用。①
 
3.“礼”与“典范中心”
 
中国官僚制度可以溯源到秦。秦之前,中国社会是以“受民受疆土”为特点的封建,其等级是建立在与“天子”的亲属关系中。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成九服,自居于中央千里王畿,王畿向外每500里为一服, 形成同心方形,这些方形所包含的土地和居于其上的人民被分封给天子的同姓亲属,称其为诸侯,每个诸侯享有本国之内的绝对权力。一国之内,由诸侯进行次级分封,形成许多小邑主。国土划分的单位是“田”、“邑”、“县”:田在郊野,是农夫所耕种之地;邑是田不甚多的土地,是贵族居住的地方,有宗庙神主的邑则为国都;县是最大的单位,一县可以出百乘之赋。天下即已划定,为了能够使大家各守本分、各得其所, 人也相应被划分为不同等级: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百姓被分为“士、农、工、商”四类。
秦废除了封建,并完善了郡县制,“分天下为数十郡,郡下分若干县,县下设乡,乡下设亭,亭下设里,成一由朝廷统辖的垂直有序的地方行政体系。”②虽则如此,秦始皇仍然分封爵位,只是不再分土,是一种“虚封”。秦以后,虽然封建制有几次复兴,但是基本上承袭秦制。唐中叶是一个转折点。中唐以下,经过宋明几代的赋税改革,“把朝廷对以农民为主体的平民的经济关系确定下来,而宋代以降科举制的非身份特征愈益强势,门阀贵族淡出朝政……就政治层面而言,宋以下实封罕见(明初例外),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③秦设郡县制的同时,在朝廷设“三公九卿”,以官僚制替代了世卿制,官员不再世袭,其选拔机制经历了汉代的举荐、征辟制,曹魏的九品中正制,最终至隋唐的科举制。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徐振燕]读格奥尔格·西美尔《宗教社会学》
下一条: ·[户晓辉]民俗学:从批判的视角到现象学的目光
   相关链接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马盛德]仪式与舞蹈
·[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张芸朵]“热闹”:宁夏燎疳节的身体感研究
·[杨吉然]滇西地区“开财门”仪式研究·[徐鹏飞]生长与式微:农村丧葬仪式的变迁
·[席晓燕]宗族祭祖仪式的文化重建·[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
·[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
·[裴新华]大宾与“先生”:仪式专家的知识融合实践·[宁祥文]开锁仪式主持者身份的建构
·[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
·[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林诗瑶]婚嫁仪式中的身体实践与身体意义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李丰]宝卷中的“回文”与仪式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