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陈文祥]东乡族研究现状及其前景展望
  作者:陈文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0-21 | 点击数:6480
 
2.论文水平参差不齐。在东乡族研究中,相当一部分论文有比较高的理论水平,或者观点、视角较具创新性,或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一些文章低水平重复,或者文章中错讹百出,有时候还会误导研究者。如有些论文称东乡族源的土谷浑为主说是马通提出来的,并为很多人转用。实际上,他只是在文章中提到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并在后文对这种观点加以质疑和否定,在该文中,他的观点是东乡族族源中以“中亚人居多”。这种以讹传讹的做法对学术研究是有很大危害的。
3.研究论文不够规范化。就目前东乡族研究成果看,有些研究者还没有学术研究规范化的观念。如引用别人的成果而没有注释说明,或者引文的出处标注错误,根据提供的注释线索,在原文中找不到对应的内容。这种现象在目前的学术研究中,是比较常见的。
4.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早期研究东乡族的学者比较少,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龄段、不同民族的研究梯队,他们通过积极努力,不断从不同视角充实着我们的研究内容。
5.田野调查再次兴起。我国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展大规模田野调查的,搜集整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此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新的田野调查进行得不多,对东乡族也是如此。目前,学者们对田野调查很感兴趣,新的调查资料不断涌现,并有多部(篇)高质量的调查专著和论文问世。
6.学生研究的实践性增强。今天的东乡族研究,已经不是单纯的书斋里的学术,很多学者将自己的研究选题和现实联系起来,考虑如何促进东乡族的经济社会进步、改善东乡族的经济生活、增强东乡族的民族精神等,从而增强了学术研究的实践性。
 
四、东乡族研究前景分析
 
东乡族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我们不应停留在现有研究成果上,而应根据东乡族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对该民族进行深入研究。下面,结合自己对东乡族的理解和认识谈几点看法:
1.应加强对东乡族历史和历史文献的研究。我们在进行有关东乡族历史研究时,经常因资料少,使研究始终不能深入下去。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并不是东乡族的历史文献资料已枯竭,而是我们没有尽力发掘。如《甘肃兰州府河州应征光绪十二年粮石总数、民欠未完数征信册》(此外还有十四年、十六年等各年份的,甘肃省图书馆藏),记载了大量东乡二十四会各社各户(包括户主姓名)欠粮状况。又如《清河州契文汇编》中辑录了大量有关东乡族买卖房屋、田地等方面的契文,这些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目前还没有人对此进行专门的、深入的研究,类似的还没有挖掘出来的历史文献还有很多,我们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学者们能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也希望借助新的文献资料,将东乡族历史研究推到一个新高度。
2.转换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进行深化研究。现有的文章大部分是以传统的研究思路进行的,如果不随时代的变化更新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长此以往研究难免会走向僵化。如对东乡族族源的研究,历来是以历史学溯源研究方法为主,如果我们继续以这种方法研究,就很难有所突破。在这方面,马兆熙作了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他的论文《东乡哈木则宗族的形成与发展考察研究》,跳出历史考证的窠臼,通过大量的田野调研材料,对哈木则宗族的来龙去脉、发展变迁作了详细的论述。虽然文章中也存在资料运用上的一些问题,但是必须看到,他的这篇论文为我们探索东乡族族源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意义的路径。如果循着这样的研究思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展开调查研究,对弄清东乡族的族源和发展很有借鉴意义。此外,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台湾学者王明珂提出的“边缘研究理论”[10],从东乡族的认同“边缘”入手,来探讨东乡族族体形成与文化的构建,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思路。总之,研究方法、思路是多样的,我们还可以将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充分运用到东乡族研究中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朴]羌族边缘区人口的演变及构成特点
下一条: ·[吴帆 吴毅]历史社会学的发展与特征
   相关链接
·[王晓鸣]浅谈节气习俗特点·[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
·[米海萍]试析青藏地区多民族神话的内容与特点·[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
·[林安宁]中国环北部湾傩书的口头艺术特点及对中原傩文化的融通·[张艺]汉语谚语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严曼华]民间故事复合母题的复合特点及其限度·[叶大兵]温州拦街福的历史、特点与当代复兴
·[崔开欣]晋南地区丧葬的研究·[黄旭涛]节日文化的空间特点及其重建意义探讨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撒拉族民间叙事文学的母题及口承性特点探微·[岗措]藏族传统节日的地域性特点
·[王洁]“海门山歌”研究现状及展望·[邵凤丽]当代祭祖礼仪模式初探
·[余鼎君]江苏常熟民间小庙的祭祀活动及其特点·[黄任远]赫哲族伊玛堪音乐特点浅析
·[宫云龙 徐晓伟]郭洞文昌帝君信仰田野调查报告·[戴欣佚]江户时代海上丝绸之路书籍贸易特点研究
·[陶德臣]两宋时期的饮茶风俗·[徐彬 孙黎丽]明清徽州家谱的特点及其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