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传统名故事”聚焦核心价值观
——中国民协积极组织并参与中国传统名故事推荐活动
  作者:刘晔原 万建中 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9-30 | 点击数:6446
 

  专家点评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一篇古老的神话色彩浓厚的民间寓言。千百年来它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故事阐明了一个真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大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事,只要依靠群众,大家齐心协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相信群众,相信自己的力量,这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愚公移山》在这次“聚焦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名诗词、名故事、名折子戏推荐活动”网民的“公投”中,名列榜首,这不是偶然的。愚公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化身,人们热爱、歌颂愚公,就是热爱、歌颂伟大的中国人民。

  点评人:杨亮才(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专家组专家)

  《人参娃娃》

  这是一个非常优美、充满童趣的故事。一个被大和尚虐待的小和尚,却在与人参娃娃的交往中,非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获得了人生的至上快乐,这是弱势群体的一种美好幻想,也是民间童话最迷人的地方。当然,这一切都需要由奇异的魔法来达成。人参娃娃就是这样的形象,他活泼可爱,爱憎分明。故事对小和尚强调童真的欢喜,而对于大坏蛋老和尚,则以可爱的形式予以惩戒。小和尚尽管神奇,但终究只是一个小孩,最后被老和尚逮住煮了吃。可他是不会死的,最后小和尚到天上去,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老和尚不死心,又去求老农种上奇异的庄稼要追上天去,但老农好奇,结果摔死,老和尚也终于黔驴技穷。从此小和尚可以在天上人间自由来回,幸福无比。这是孩子们最高的理想。

  点评人:陈泳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以德报怨》

  一位老汉带着三个儿子,多年受到邻居武状元的欺负。他晚年时想选一个儿子当家,于是让三个儿子出门每人做一件有功德的事,以便从中考察他们。大儿子在水边救助了一个孕妇,二儿子救助了一户发生火灾的人家,三儿子救了长期欺负他们的武状元。老汉选择了三儿子当家。他认为,三儿子之所以救武状元,是考虑武状元可以为国家征战,而国家安定了,百姓才可以安居乐业。他没有计较家庭与个人的恩怨。这样的人当家才会顾全大局,分清轻重缓急,同时也会感化武状元。不能不说这位老人是位胸怀宽广、着眼未来的智者。

  点评人:常祥霖(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专家组专家)

 

  故事选登

  梅氏发家

  在复州,每逢春节时,常常能看到一些人家门框上贴着“父子协力山成玉,兄弟同心土变金”这样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是怎么产生和流传下来的呢?

  那是在道光年间,复州城东六十里有个叫大龙口的村庄,庄南有方圆五里的平原,南端横着一座两头高中间凹的山叫马鞍山,山下居住着一户姓梅的人家,老少十口人,上有高堂老母,下有儿孙满堂。一家人靠梅延令、梅芳令兄弟二人协力谋生,人丁虽然兴旺,可是家贫,终日难得温饱。为了养家糊口,有一年正月初一,老大梅延令发誓,要上长白山一带去挖参,不发财绝不回家。老二梅芳令也表决心,要出钱买一匹骡子去熊岳城德盛隆驮货回来摆摊卖,维持一家生活。

  一次,梅芳令从熊岳返回龙口的途中,发现路旁草丛中有个凸凸的粗布钱褡子,打开一看,只见里面装着沉甸甸、满当当的金条和元宝。失主是谁?再仔细看,发现钱褡子上有德盛隆的标记。他心里豁然一亮,拉回驮骡,要返回熊岳找失主。偏赶上这骡子犯了怪病,看天色黑了,任凭生拖硬拉、鞭打棒敲,死也不肯往回返。梅芳令担心失主着急,便撂下骡子,趁夜深人静把钱送给了失主。

  老板清点失物,分毫不差,非常佩服这个平日常见的小贩,以盛宴款待了他。临走时,老板拿出金银的一半酬谢他,梅芳令婉言谢绝:“君子不受外财,我还急着返回!”说完欠身告辞。老板心里过意不去,就说:“既然要走,我也不强留,只求你稍等片刻。”说着,就把柜上所有的人叫到柜前,指着芳令,称赞他拾金不昧、赏金不收的高尚品格,告诉柜上的人,今后他再来办货,一律赊账,不收现款。

  从此,老梅家就把这个无本生息的买卖开起来了。芳令把远在长白山挖参的哥哥也叫回来了。兄弟二人齐心协力,文明经商,信誉第一,名声大震,商店起名叫“德信隆”,不出几年工夫就家财万贯了。

  复州县太爷知道了梅氏的发家史,专程前来为他贺喜。盛宴之上,县太爷观赏着门前马鞍山的风景,即景生情,挥笔便把“德信隆”改名为“山成玉”,接着又写了“父子协力山成玉,兄弟同心土变金”的对联,这副对联一直保存下来,成为梅氏家族的传家宝。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4年09月29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第9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开始征稿
下一条: ·“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顺利结题
   相关链接
·[谢亚文]格雷玛斯行动元理论在民间故事中的应用·[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
·[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刘经俏]次生口语文化时代的民间故事讲述
·[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郭晓宇]长生不老之药与镇地之宝:民众对人参的地方性认识
·[阿依达娜·沙尔山]中华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新疆民间故事中图腾的象征寓意· 教科文组织 ‖ “重塑非洲民间故事”系列短片将于3月29日全球上映
·[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
·[朱家钰]幻想故事的主人公类型·[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
·[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董秀团]移植与新塑:白族民间故事对印度佛教文学的吸收和化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