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张洪明]汉语“江”词源考
  作者:[美] 张洪明   译者:颜洽茂 邓风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16 | 点击数:15941
 
梅祖麟指出,“江”的地域分布折射出一定的地域模式:例如被他们详尽阐述的“江”主要是在楚地使用,而楚地是古代百越少数民族的居住地。那么,难道我们就能推断出“江”不是一个汉语中的固有词,而是借自于百越语的外来词?人类学和历史学相对应的纽带可以作为辅助的证据来证明这两种语言之间的联系,但是这种纽带本身未必暗示着这种联系。对于一个少数民族来说,使用两种以上语言是很普遍的;同样,几个少数民族共用一种语言也是很普遍的。例如,瑶族使用两种不同语族里的三种语言,其中包括属于苗瑶语族中苗语支的布努话,属于苗瑶语族中瑶语支的勉话和属于壮侗语族中侗水语支的拉珈话[9](pp.191-232)。笔者不打算讨沦当时生活在楚地——大致位于现在长江流域的南部和中部——的主要少数民族,只想指出这样一个事实,即《楚辞》和《诗经》韵律的相似性足以证明在很早以前,汉语已经延伸并深入到长江流域的南部和中部地区[10](pp.124-449,454-565)。
除了以上所指出的漏洞外,梅祖麟并没有阐明“江”在孟—高棉语中是一个演变得早还是晚的词,也没有说清楚它形成于什么时期。鉴于以上所有这些不足之处,可以认为其论据不具有说服力。
 
(二)关于“江”的汉语词源的论证
 
孟—高棉语中关于河流的语音形式与古汉语中关于河流的语音形式两者的相似性,应该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它们具有同样的原始形式,并且从同词源的词根衍生;二是它们是语词外借的结果。笔者的意见是:“江”在不同语言中被同源关系所连接的可能性不大。这是一种语词外借过程的结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汉语是借出者。
根据马伯乐(Maspero)的观点,s-在现代越南语中是从*cr-派生导出的,这是古越南语中一个辅音连缀[11];同样,song是从krong派生导出的。既然在孟—高棉语族语言中用来指一些河流的词的结构形式非常接近于krong,所以,马伯乐用辩论证明,song是从孟—高棉语族语言衍生导出的,他还正确地指出song是从越南语中的krong衍生导出的,并且他的观点已被大多数汉学家所接受。但是马伯乐却不能指出song、krong和汉语中jiang的联系。这可能是因为古汉语中jiang的形式在20世纪初的重构与song和krong几乎没有任何相似性。值得庆幸的是,最新的汉语历史语音研究成果能够折射出越南语中s-和古汉语中*kr-(或*k-r-)两者之间的联系[12]。上古汉语中*kr和*k-r-的重构在中古汉语中分别被修正为k-和l-,举例来说,汉字中的zhong(肿)和shu(竖)在上古汉语和古汉—越语中分别对应*krjung、sung和*grjug、so。通过仔细考察上古汉语和古汉—越语的关系,可以证明,越南语中s-来源于上古汉语中的*kr-(或者*k-r-)。
另外,还应该注意到,古汉—越语中用s-作为首辅音的词和汉语中用l-开头的声符相对应[13](pp.460-587)[14](pp.64-161),例如饬(chi),它从力得声(从食力声),在古汉—越语中发sye的音;另一个例子是莲(lian),它在汉—越语中发lien的音,但是在古汉—越语中发sen的音。一些学者认为,l-在上古汉语中是一个复辅音,由一个塞音加上一个流音(即舌尖—齿龈通音)组成。Bodman提出的汉语中l-的重构形式是*c-r-[12],而潘悟云重构的形式是*k-r-。这两种重构形式与s-从越南语中*cr-衍生导出的事实相吻合。莲(lian)有一个音同音近替代字——简(jian),这可以从《诗经》中找到例证。《诗经·陈风·泽陂》:“有蒲与简。”郑笺:“简当作莲。”(《鲁诗》正作“莲”)
因此,jian和lian在上古汉语中拟音分别是。*kren和*k-ren,同时必须注意的是,lian在缅甸语中的对应形式是kra。很清楚,如果追溯越南语中的song和上古汉语中的*krong,可以发现它们具有同一形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由于汉语对越南语的影响而形成的。
 
(三)来自汉语语言学上的证据
 
根据内部同源关系的例证,笔者认为,“江”是一个典型的汉语固有的基本词;它在南亚语(其中包括越南语)中的各种形式,形成于较晚的时代。汉语中的“江”在周朝的金文中已被发现,尽管目前还没有在商朝时的甲骨文中发现它。在上古时代,“江”主要用做专有名词,特指长江[15](p.224)[16](p.306),并且,它的得名过程与“河”特别相似。从以下例子中可以看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鲍辛格:《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
下一条: ·杰克·古迪:《神话、仪式与口述》
   相关链接
·[吴晓梅]符号与传统: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服饰国家叙事研究·[魏仕俊 郝祥满]人生如歌:川江号子里近代船工的三重世界
·[王嘉炜 宋昕曌]莆田涵江地区婚俗礼仪及其性文化隐含的调查·[史晓雪]明末清初江南地区“才女”现象研究
·[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江帆]民间叙事生成与演化的内在逻辑
·[黄亚欣]宣卷艺人的职业化、半职业化与江南宣卷传承的自生性·[贺晏然]家承至德:清代江南泰伯奉祀的发展
·[郝佩林]地缘·社群·秩序:近代徽州地方戏与山居江南人文生态·[郝佳琦]三国孙夫人投江传说景观叙事研究
·[曹冰青]乡村振兴视域下江苏传统戏曲活态传承路径·[陈姵瑄]江南总管传说的叙事策略及变迁动因
·[陆薇薇]日本灾疫叙事中的妖怪传说·[江帆]从“地方”镜像 到“故事里的中国”:本土故事的现代张力及其意义
·[宣炳善]浙江舞龙类非遗项目的社区空间与文化认同·[徐鹏飞]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
·[王嘉炜]莆田涵江地区“三元节”民俗研究·[彭庆鸿]情礼交融:近代江南说书艺人“走码头”的社会交往 彭庆鸿
·[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刘欢]从江县摆翁村盘瑶服饰文化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