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刘锡诚]谈谈民间故事的记录、整理及其他[1]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7-30 | 点击数:6687
 

  由于阿·托尔斯泰改写的俄罗斯民间故事在我国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能不在此谈谈他的方法。

  阿·托尔斯泰对一个世纪以来出版的不计其数的民间故事集都不太满意。他认为:“编这种故事集的人常常担任故事的改写工作,并且常常不是用民间语言,不是用民间的手法来复述它们,而是‘文学地’,那就是用老一套的语言,用文绉绉的语言来复述它们,这种语言和民间语言没有丝毫相同的地方。”[8]他认为:用这种方法“整理”和复述民间故事,势必把原来优美的民间故事弄坏,最后就只剩下一个没血没肉的主题了。而他本人编选民间故事的目的,是要‘使孩子们熟悉祖国的民间创作,此外,使孩子们得到民间语言的丰富宝藏。”[9]

  从上面引用的给儿童出版社的信中可以看出,托尔斯泰在改写(编)民间故事时,是遵循了贝洛的方法的。法国作家贝洛(1628—1703)给儿童写了一部优秀的民间故事集《鹅妈妈的故事》,几个世纪以来都为小读者们百读而不厌。贝洛在复述民间故事的时候,是按照作家本人的意图,赋予了民间故事以崭新的艺术形式,而且在许多地方改变了民间故事原来的思想。他的故事虽然保留着民间故事的基本的东西,但是应当说那终究是个人的创作,即一般所说的艺术童话。

  阿·托尔斯泰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在改编民间故事时,阅读了当时已经出版的和未出版的手稿中的大量的故事,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保存下了民间故事的“清新”和 自然”。

  在我国,有些整理者往往就是搜集者本人。在目前还没有积累大量的故事和异文的时候,他们就在自己搜集到的故事上加工、“整理”(前面已说,实际是改写),当然是不能与托尔斯泰相提并论的。阿·托尔斯泰为了改写(编)一个故事,往往掌握了几种异文,这样便有了想象和创造的基础,因此,他改写(编)的故事有许多是成功的。托尔斯泰的方法为我们树立了改写或编写民间故事的榜样,而不能成为整理民间故事的楷模。我国有些人做的正是这样的工作,他们根据一个或几个故事加以修改、补充,或把一个故事的头与另一个故事的尾拼凑在一起,或从同一母题的故事中综合出一个故事。可惜有些人没有做得好,正像阿·托尔斯泰所批评的那样,不是用民间的语言、民间的手法来复述故事,用的是文学的语言,失去了民间故事的自然朴素、刚健清新。

  我并不反对改写。改写民间故事同样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而且可以做得很好,然而它是不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而属于专业文学创作范畴的。民间文学的科学应当研究这种现象,通过这种现象可以看到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文学的相互关系。改写的工作,仍然需要有大量忠实可靠的材料,特别是一个故事的种种不同的异文,只有根据大量异文进行改写,才能比较好地保存下民间故事的优美的东西。

  民间故事的搜集(包括记录口头上的)和出版问题,是很复杂的,当然不可能只有一个统一的、大家都遵循的方法,但是共同的原则却应当是有的。我相信,只有讨论,才会产生出为大家公认的科学的原则。

  1959年6月

  [1]发表时署名刘波。

  [2]高尔基《给欧里卓夫集体农庄青年学校文学小组的信》。见密德魏杰娃编、遂希译《高尔基论儿童文学》第202—203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又见刘锡诚编《俄国作家论民间文学》第320—321页,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

  [3]引自刘金《谈谈民间文学的记录与整理》,见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民间文学集刊》第三本,1958年。

  [4]见前引刘金文。

  [5]陈玮君《必须勇敢跃进一步》,见《民间文学》1957年6月号。

  [6]加里宁就曾说过:“人民是淘金者”,人民所保存下来的作品中,大多是优秀的。

  [7]巫瑞书《谈萧甘牛整理编写的民间故事》,见《民间文学集刊》1958年第三本。这篇文章还指出了其他一些故事的整理的失败。

  [8]阿·托尔斯泰编写《俄罗斯民间故事》序,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53年。

  [9]引自《给儿童出版社的信》。
 

  (本文原载《民间文学》1959年7月号;
收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编《民间文学搜集整理问题》(第一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
作者原署刘波。)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锡诚]历史的壮举 关键的一年──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普查的六条标准
下一条: ·[王晴锋]反思社会研究中作为方法的深度访谈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胡南]回到人的立场·[符腾]浅论《搜神记》民间文学的小说编成之我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