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刘锡诚]对民间文学类非遗数字化采集的一些理解[1]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2-15 | 点击数:10755
 

  (2)分类问题

  民间文学数字化采集的作品,首先遇到的便是分类问题。要给所采集到的每一个作品一个归属或标签。这个归属或标签就是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专业采集规范》3.7——“民间文学门类特性要求”和表格中要求:1)“作品分类—类别名称”;2)“作品类别的范围及特点”。按照这一规定,所有采集来的资源,都要分门别类按“作品—类别名称”的规定,标明其类别,否则这些采集来的资源,将变成一团乱麻,无法理清、无法处理、无法使用。鉴于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还没有研究制定自己的分类系统,我们还得完全借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类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中的“民间文学”类,分为:(1)神话;(2)“传说”;(3)故事;(4)歌谣;(5)史诗;(6)长诗;(7)谚语;(8)谜语;(9)其他;共九个亚类。而非遗数据库的资源数字化采集,仅有这九个亚类还不够使用,还要对每个亚类再细分。下面,请允许我参考其他民间文学的数据库已经采用的分类系统来加以说明,可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系统的参考:

  “神话”包括:动植物起源神话、诸神起源神话、宇宙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文化起源神话。

  “传说”包括: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凤舞传说、新闻传说。

  “民间故事”包括:动物故事、幻想故事、精怪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

  “歌谣”包括:引歌(头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史事歌、童谣(儿歌)。

  “史诗”包括:创世史诗、迁徙史诗、英雄史诗。

  “民间长诗”包括:民间叙事长诗、民间抒情尝试、民间说理长诗。

  “谚语”包括:事理谚语、修养谚语、时政谚语、生活谚语、家庭谚语、风土谚语、气象谚语、农谚、工商谚语、文教谚语。

  “谜语”包括:物谜、事谜、字谜。

  “歇后语”是单列?还是归并到“谚语”里?要专题讨论。歇后语又分:写人、叙事、状物、哲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1]
下一条: ·[杨利慧]中国民俗学如何推进“朝向当下”的转向?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
·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