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由七夕节引发的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石河子大学薛洁答石河子报社邱海虹记者问
  作者:记者 邱海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8-01 | 点击数:8071
 

  记者:七夕节马上就要到了,这个节日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意义?

  薛洁:七夕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牵牛星织女星即对自然的崇拜。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民间传说里,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织女是一个美丽善良、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女子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巧艺和幸福姻缘,所以,也叫“乞巧节”、“女儿节”。

  七夕的重头戏主要是姑娘们。在男耕女织的社会,少女为了使自己能拥有织女般的巧手,就发展出了一种“乞巧”的习俗。后来与牛郎、织女的传说相合。

  七夕节活动内容主要包括:1.拜牛郎织女,瓜棚下听“天语”;2.丢巧针,卜运气;3.七姊妹结盟;4.接露水,种生;5.祭七夫人、魁星、文昌、关公、天孙等等。

  2006年,文化部将七夕节申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珠村被誉为“中国乞巧第一村”,甘肃西和乞巧节被誉为中国民俗“活化石”。

  七夕节具有非凡的意义:

  七夕节对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千百年来,各代女子祈求心灵手巧、才智双全,希望获得更多的生存本领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民俗心理相沿承袭;深入人心的牛郎织女传说是中国民间文学的重要题材,七夕节与民俗生活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间活动,是历史学、文学、民俗学等研究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七夕节富有家庭伦理文化内涵,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挖掘七夕节的文化内涵,对使七夕节等传统节日贴近当代人的生活,有效地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加强七夕文化与家国同构文化的联系、乞巧文化与中国民间工艺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韩雪春】

上一条: ·方言教育图书亮相书展 上海方言保护“从娃娃抓起”
下一条: ·“华人老家”山西大槐树文化遗产日推广“祭祖习俗”
   相关链接
·[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