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刘锡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歌谣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3-25 | 点击数:11727
 

  井冈山一带流传着一首歌颂毛主席的歌谣说:

  井冈山头连青天,

  汪洋大海不见边,

  比起恩人毛主席,

  高山嫌低海嫌浅。

  从这首歌谣里可以看出,人民是用他们所熟悉、所崇敬的光辉的形象,来比喻和歌颂毛主席的:井岗山的山巅固然高耸入云,汪洋大海固然辽阔无边,但这一切高大宏伟的形象,哪能和毛主席相比?在广大劳动人民的心目中,毛泽东是我国人民的最正确的领路人,他是革命的旗帜、革命的化身,人们把他看成是中国革命的希望。在革命歌谣中,毛泽东的名字通常是与党、红军、苏维埃、根据地相联系着的;人民歌颂烦党,歌颂顽强不屈、一往道前的工农杠军,歌颂给人民带来幸福康乐、翻身作主的好日子的苏维埃,歌颂欣欣向荣的根据地建投的时候,总是提到毛泽东的名字。

  革命歌谣是伟大的革命时代的颂歌,充满了欢乐的调子。在革命歌谣中,传统民歌固有的忧郁、低沉的调子,已经随着旧社会的崩溃而消失了;然而传统民歌中的乐观主义传统,却为革命歌谣很好地继承下来并加以发展。因此,如果说,劳动人民的民谣是“与悲观主义绝缘的”(高尔基语)这个论断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以为这一点只有在革命歌谣中才得到了最充分的证实。

  三、革命歌谣的几个艺术特点

  列宁说过:“在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艺术家为市场而生产商品,他需要买主。我们的革命已经把艺术家们从这一最无聊的事态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了。革命巳使苏维埃国家和每一个自己想做艺术家的人,都有权利按照他的理想来自由创作,没有什么顾虑。”[8]在根据地里正是列宁所说的这种情况。由于劳动者可以“按照他们的理想来创作”,所以他们的歌谣的最显著的特色,就是革命的浪漫主义,远大的理想和抱鱼,高瞻远瞩的共产主义风格。

  革命歌谣具有一种奇特的、号召人们不安于被压迫、被统治的地位,号召人们走向革命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概括地说,就是“企图加强人的生活的意志,唤起他心中对于现实、对于现实的一切压迫的反抗”(高尔基语)的革命的浪漫主义的力量。如:

  红旗一展亮四方,

  八一起义在南昌;

  扩大百万铁红军,

  四方英雄会井冈。

  这首歌谣是一个政治性极强的斗争的号角,它确像“八一”起义的枪声那样,划破了死寂的夜空,唤起了劳动人民的反抗压迫的意志。在歌谣中的红旗,是作者的理想形象,同时又是实际生活中的革命的象征。红旗一展,四方英雄便蜂拥在它的下面,布成了向旧社会、反动势力宣战的阵势。

  描写革命风暴风起云涌席卷全国的歌谣,最能体现出这种气势磅礴的风格。如陕北的信天游:

  革命势力大无边,

  红旗一展天下都红遍。

  这一首也是用“红旗”造成革命的气氛,达到感人的艺术效果。最后“红遍”二字,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全诗的思想。

  劳动人民在创作革命歌谣时,在许多场合里都是把具体的事物加以艺术的想象,把这些事物的某些方面加以夸张,突出和加强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如陕南的一首歌谣这样表现了人民的革命意志:

  骑龙不怕下龙滩,

  骑虎不怕上虎山,

  一心一意闹革命,

  那怕火烧与油煎。

  像这种在革命的背景上的艺术的夸张,非但无损于描写的真实性,反而加强了它,更好地达到影响读者的效果。在这首歌谣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只有“一心一意闹革命”一句,“骑龙不怕下龙滩,骑虎不怕上虎山”虽是比喻,却起到了夸张的作用,强调出人民革命的意志。这里不妨举出同时期的一首上海工人歌谣作一比较:

  天不怕,

  地不怕,

  哪管在铁链子下面淌血花。

  拚着一个死,

  敢把皇帝拉下马。

  杀人不过头落地,

  砍掉脑袋只有碗大个疤。

  老虎凳,绞刑架,

  我伲(们)咬紧钢牙。

  阴沟里石头要翻身,

  革命的种子发了芽。

  拆下骨,

  当武器,

  不胜利,

  不放下。

  读了这样的诗句能不令人振奋吗?读了这样的诗句会不增加对革命的信心吗?工人阶极的革命意志是由他们所处的阶极地位所决定的,他们知道自己阶极的伟大历史使命,因此他们敢于“拚着一个死,敢把皇帝拉下马。”革命歌谣在这一点上是同工人歌谣一致的。作者为了达到诗的艺术效果——感人,把他所描绘的具体事物加以艺术的夸张,烘托出一种气氛,自然而然便把读者吸引住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婷]书衣华彩:海派设计文化资源解读
下一条: ·[刘锡诚]拉法格的民歌与神话理论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李盛]文艺现代性的中国实践
·[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胡南]回到人的立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