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陈美东:中国古代历法概说
  作者:陈美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2-14 | 点击数:9850
 

  问:您好,我问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中国的24节气,肯定跟中国的历法是有关系的,那么国外没有采取这种24节气的方法,还有就是24节气跟中国的哪一片地域是直接相关的,因为中国的地域范围比较宽广,想就这个问题,给我们做一下解答。谢谢。

  答: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是阴阳合历,它既照顾到月亮的运动情况,又照顾到太阳的运动情况。24节气,针对中国这个特点提出来的24节气,实际上是太阳历,是 讲太阳运动的状况,西方,伊斯兰世界它不用阳历,它不管太阳怎么走,它就管月亮的哪一天是新月,开斋什么它都根据月亮走的,它农历安排有另外一套方法,而 西方很多国家是用阳历,阳历它的历法里面它给出的历法里面就包括了24节气,实际上所以它不必另外再注,而中国古代因为24节气对于农业生产,起非常重要 的关键作用,所以它它的历法里面除了很重视每天的月亮,哪一天圆,很重视这一点之外,也做出24节气,作为中国阴阳历的两大内容之一。

  至于各地区,我们知道中国太大了,各地方的24节气怎么使用呢?没有关系的,中国的一般的历法都在当时的首都制定,比如洛阳,比如西安制定的,它是给出了 历法了,向全国颁布的历法都是西安的24节气。那么各地怎么办呢?比如说是广东,它拿24节气怎么弄呢?它是根据24节气地方上有很多农谚,有很多谚语比 如说,谷雨,西安它就该干什么了,在广东谷雨多少天,谷雨以后第三点,第五天,他该做什么了,做什么了,所以地方上是根据国家颁布的24节气很是一个参照 点,有了参照点,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加减用加减的方法,就可以确定当时的该插秧,该播种该收麦了,就是说在中国古代的24节气之外,还有很多农谚作为补 充。构成了中国古代对农时来讲,一个指导的系统,所以它有一个很补充的体系。各地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各地,不但广东,广东南边和北边它还不一样。甚至隔 了村,山的这边山的那边,它可能都根据24节气,都有自己的加减法。来指导本地的农业生产,我想可能是这样的。好,谢谢各位。谢谢。

  主讲人简介:

  陈美东,1942年2月生,福建省连江县人。1964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系,196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历任该所 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该所副所长、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 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副主席,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理事等职。    著有《古历新探》、《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卷)、《中国天文学史大系》(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卷),主编《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中国古星图》、《自 然科学发展大事记。天文学卷》,参与编著《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中国天文学史》、《中国古代科技史话》、《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等著作,发表中国天文学史和科技通史方面的论文200多篇。

  来源:百家讲坛稿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人文与社会2013/02/1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勃]蛇年话蛇
下一条: ·[章启群]《月令》思想纵议
   相关链接
·[章启群]《月令》思想再议·[章启群]《月令》思想纵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