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亚鲁王》:新世纪以来民间文学的最大发现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摄影/图:徐岫鹃 提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3-13 | 点击数:7583
 

  关于《亚鲁王》的文本类型  吴晓东(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从民间搜集到的史诗文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现场录音文本、加工整理文本和手抄本。现场录音文本指通过科学的田野作业得到的,具体某一次在实际语境下演述的文本。史诗《亚鲁王》的搜集面世,同样面临着采取什么类型的抉择。加工整理文本是指搜集整理者将异文汇编、加工、修改、调序过的文本,就是我们所说的综合本。手抄本是指有本民族文字的艺人为了便于记忆等原因,用本民族文字固定下来的文本。《亚鲁王》流传的苗族地区原来没有文字,因此,没有由歌师用文字固定下来的手抄本。

  《亚鲁王》这一史诗具有“树状”的特点。其流传地区的苗族内部有许多小的支系,这些支系传说是从一个总的根源分化而来的,因此,该地区的苗族历史就像一棵大树那样,有一根主干,其末端分化出许多枝丫。与此对应,史诗《亚鲁王》的前部分演述总的根源,这部分好似大树的主干。但在实际的演述中,当演述到各个支系的繁衍与迁徙时,每个演唱者就只演述属于自己这个支系的情况,有时也演述比较接近本支系的支系情况,但都不会完整地演述所有支系的情况。因此,怎样巧妙地将各个支系的演述人的演述综合起来,形成一棵完整的史诗“大树”,呈现出史诗的全貌,展现出南方史诗的叙事特点,也就成了《亚鲁王》搜集整理时所要重点考虑的。

  以往的综合本受到批评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些文本对演唱的语境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文本的前言或后记里也论及这些史诗是在什么场合下演唱的,但由于不是某次演述的具体记录,也就无法呈现具体的演述过程。因此,《亚鲁王》的文本还是应该以某一个演述者的某次演唱为底本,这样才能充分还原演唱的场域。同时,应采用与以往综合本不同的文本方式,要巧妙地加入其他演述,即在某些节点告诉读者另一个演唱者在此省略或增加了什么内容,或者内容上在此一环节有什么不同。

  其实,综合本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整理者是否对这种综合过程进行了说明与交代,学者之所以对这种综合本产生一种恐惧,认为它不可靠,不能作为研究之用,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不知道这个综合本的形成过程,是完全来自民间还是添加了自己的创作。如果以某个演唱者的某次演唱为底本,再以一种新的方式“综合”其他演唱者的内容,可能就能比较好地呈现《亚鲁王》的叙事特点,同时也能解决以往综合本的一些缺陷。

  深入挖掘《亚鲁王》黎盛翔(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

  现在,第一部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已经问世,但以后的工作量还很大,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贵州省文化厅非常重视《亚鲁王》的保护抢救工作,在前期工作中,给予紫云县录音、录像、照相等设备支持,《亚鲁王》列入省级名录以后,财政上还解决了《亚鲁王》的保护专项经费。在新的一年和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深入推进《亚鲁王》的挖掘、整理、研究、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

  2012年,我们计划做两件事:一是举办一期培训班,组织《亚鲁王》流布地区工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歌师调查和史诗记录翻译整理的技术培训,全面推进贵州省《亚鲁王》流布地区的田野调查和搜集整理工作,调查亚鲁王子辈、孙辈的征战史,厘清《亚鲁王》的脉络支系和传承谱系,丰富和完善现有成果的内容,争取出版史诗的第二部、第三部;摸清《亚鲁王》的传承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促进《亚鲁王》的保护传承。二是利用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这一出版成果,举办一次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深入开展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的研究工作。

  (2月21日,《亚鲁王》成果发布会在京召开,会议由中国民协主办。本版图片由徐岫鹃提供)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9日第277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文化民生与文化产业成地方两会热点
下一条: ·北京正研究烟花禁放写入污染应急方案
   相关链接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三大史诗上春晚:后台故事
·[赵晨之]走出“中国有无史诗”的提问方式·[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
·[李银菊]史诗《玛纳斯》所见“丝绸之路”路线·[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
·[高荷红]何为“满—通古斯语族史诗”?·[冯文开]史诗:诗性的历史叙事及其认同功能
·[冉小芳 左红卫 王耀萱 龚光平]乡村振兴视阈下剑河苗族剪纸的传承发展研究·[罗瑛]汉文化影响下景颇族史诗中的观念与母题分析
·[刘海平 李琳]巴赫金狂欢诗学理论视域下的城步苗族庆鼓堂·[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苏明奎]文学与记忆:苗族口头文学《仰阿莎》的跨媒介书写·[何城禁]多民族《格萨尔》文本的演进脉络及其故事形态
·[范宗朔]试析菲律宾苏洛德人史诗《西尼拉乌德》中的英雄人物特征·[查汗]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视野下新疆《江格尔》史诗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建构
·[刘倩]尹虎彬对“口头诗学”的译介与研究谫论·[韦柳相]苗族“亚鲁王”史诗程式化分析
·[胡琳]灾害叙事与埋岩习俗的文化阐释·[何佩雯]苗族民间叙事中的灾害母题表述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