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百岁学人贾芝 一生守望民间文学
  作者:记者 程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2-02 | 点击数:7017
 

  不要把民间故事改“坏”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间文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专业学者少,理论欠缺,特别是书面材料还没有发掘整理出来。面对这种困难局面,贾芝既没有盲目套用西方民俗学的研究模式,也没有简单照搬苏联的经验,而是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逐个解决具体问题。

  他认为,整理民间的创作要采取慎重的态度,不是一字不动,既然“整理”,就要动。但我们整理民间创作的原则,应当是“忠实记录、慎重整理”,一要求忠实,二要求慎重,或说“适当加工”。

  在贾芝看来,整理民间创作加入个人的创作成分,甚至将完全是个人的创作称为民间文学,这种做法所造成的混乱和困难也许不是整理人或作者能够预想到的。

  “有的同志整理少数民族的‘古歌’,因记录残缺不全,就补入一段自己的创作,使上下文衔接起来。我以为这样做是没有必要的。古代作品有残缺,原因或者由于年久失传,难以弥补;或者由于搜集工作做得不够,没有收全。对于这样的作品,如果属于前一种情况,我想就像对于断碑残迹一样,作为古物应当原样保存,宁缺不补;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那就有待于继续搜集,设法搜集完全。今人添补的部分,只能被认为是今人的作品,不好充作古人的作品,特别像史诗这样有文献价值的作品,更改了它的面目,也许艺术完整了一些,却损伤了它的历史价值,失去了材料的可靠性。”

  贾芝认为,民间文学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凭借口头传播的一种活形态的文学,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更具有它自己多变而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记录和保存民间文学作品时严格注意科学性的问题,绝对不允许随意乱改。在记录作品时,尤其还要注意翔实地记录文字以外的东西,包括讲唱环境、讲唱者的表情、手势,甚至舞蹈动作以及听众的反应和情绪变化等等。同时,还要了解、考察和搜集与作品有关的风土习俗和社会历史等背景材料,了解和记录作品的产生、流传及演变的情况,讲唱者的生活经历和师承关系等等。没有这些材料就不可能透彻地了解作品。

  “现代音像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全面地、忠实地、立体地记录和保存民间文学作品及有关材料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将来人们也可以耳闻目睹今日活的民间文学了。”贾芝说。

  百岁的遗憾

  贾老告诉记者,他想在有生之年建一座中国民间文化博物馆。

  “目前,各种民间文艺的发掘、抢救和出版,品种之多,数量之大,内容奇光异彩;还有民间的说唱艺人,这些资料弥足珍贵。我们必须把全国56个民族几千年来所创造和流传至今,以至还在发展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全部搜集保存下来,扼住‘人亡歌息’现象的继续发生,建立民间文化博物馆已刻不容缓。”

  贾芝认为,建立这个博物馆,收藏、保存我国各民族的各种民间文化艺术,分类建档,使之成为一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以至人文科学的研究基地,有利于全面继承和发扬各民族的民间文学艺术遗产。

  看着百岁老人那种源自世纪沧桑,源自家国关怀的忧虑之情,我想起1937年他在戴望舒主编的《新诗》上发表的《播谷鸟》:我第一次听见它/“布谷布谷”的叫。/叫了一声,/又飞到哪儿去了!

  一位世纪老人,依然如一只播谷鸟,在民间文学的沃土上空飞翔着,诉说着,吟唱着。

  记者 程 竹 文/图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网-中国新闻网 2013-02-0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钟敬文:移山追日君莫笑 顽石难消一颗心
下一条: ·[朝戈金] 远行的“故事歌手”──追怀弗里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胡南]回到人的立场·[符腾]浅论《搜神记》民间文学的小说编成之我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